rowcount>0 2018年7月日曆表 |農曆干支查詢二零一八年五月 |2018年7月1日天干地支查詢 |【2018年7月1日甲子是】 - 八字風水知識站
2018年7月日曆表 |農曆干支查詢二零一八年五月 |2018年7月1日天干地支查詢 |【2018年7月1日甲子是】

甲子,為干支之一,順序第1個。

前一位是癸亥,後一位是乙丑。

論陰陽五行,天干甲屬陽木,地支之子屬陽水,是水生木相生。

干支一個循環,稱為一甲子,用來表示60年。

中國傳統紀年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第1年稱“甲子年”,太歲金將軍。

以下各個公元年份,年份數除以60餘4,或年份數減3,除以10餘數是1,除以12餘數是1,農曆正月初一除夕,干支歷自當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含)止歲次內,“甲子年”:
干支是中國傳統紀數系統,現在使用。

干支紀數是天干和地支組合。

天干有十個,地支有十二個,每一個地支有一種動物對應,稱為生肖或屬相。

下表列出所有天干、地支及其應十二生肖。

干支紀數甲子(1,1)起,然後是乙丑(2,2)、丙寅(3,3)、丁卯(4,4)……癸酉(10,10)。

説夏代建寅(即現在正月)月份為第一個月;商朝建醜(即現在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建子月份(現在十一月)為第一個月。

癸亥後干支是甲子(1,1),然後是乙丑(2,2)循環不息。

如下表所示,從甲子到癸亥一共有六十個干支。

於干支數是循環,表一和表二並非顯示干支方法,方法是天干和地支排列圓環之上:這些圖可見每一個天干、地支和干支組合地位,現在天干、地支和干支數序只是傳統習慣來定而已。

干支可用來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但是現在很少干支來紀月、紀日和紀時了。

下面簡略介紹如何干支來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

現在農曆年只用干支紀年,六十年循環一週。

最近一週始於1984年農曆甲子年。

其他公曆y年農曆年干支可用餘算術算出。

所謂公曆y年農曆年是指年首接近公曆y年1月1日農曆年。

例如2018年農曆年是指農曆戊戌年,始於公曆2018年2月16日,終於2019年2月4日。

農曆年天干十年循環一週,年地支十二年循環一週。

已知1984年農曆年干支為甲子,mod(X,Y)表示X除以Y後所得之餘數,可推出公曆y年農曆年天干數 1 + mod(y+6, 10),即公曆年數加六,除以十,然後所得餘數加一。

年地支數 1 + mod(y+8, 12)。

可算出2018年農曆年天干數五,即戊,地支數十一,即戌。

所以2018年農曆年干支是戊戌。

月建是指農曆月地支名,但不計閏月,閏月沒有月建。

於一年有十二個月(不計閏月),每一個月有月建。

建子月取含冬至月份,建丑月是下一個月(不計閏月),餘類推。

月建在早期曆法。

傳説早期各朝代月建作一年年首。

這種節氣定月法,一歲有十二個月,每月有三十或三十一日,沒有閏月。

每次更改月份次序,更改後第一個月稱為「正月」,「」是改正意思。

所以夏正建寅,殷正建醜,周正建子。

夏正、殷正和周正稱為「三」。

現在認為三傳説不可信。

戰國時代,各國施行曆法,當時通行曆法主要有六種:周曆、魯歷、殷歷、夏曆、黃帝歷和顓頊歷,合稱「古六歷」。

六歷名並時期朝代所制定,而是戰國時期的曆法家託而作。

所謂「三」,只是指夏曆、殷歷和周曆所用三個年首。

所以「三」不是夏商周三朝交替使用曆法年首,而是春秋戰國時期地域施行曆法三個年首。

秦朝曆法和顓頊歷接近,兩者是建亥(現在十月)作為一年,但依夏曆稱建亥為十月,曆法月序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九月。

漢朝建立後基本上沿用秦歷,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頒行曆法,建寅(正月)年首。

此後二千多年來,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殷正,武則天和唐肅宗一度改用周正外,夏正,到現在通行。

後要指出,「建」是指北斗七星斗柄,即玉衡、開陽和瑤光三星(見圖一)。

方位可用十二地支表示,方法是將地平圈分為十二分來配十二地支,北方是子,東方是卯,南方是午,西方是酉(見圖二)。

古代,北斗七星現在接近北天,中原地區(約北緯35°)唐朝以前斗柄全年地平線之上,那時冬至傍晚可見斗柄指向北(子),所以含冬至月份稱為建子。

於歲原故,現在北斗七星離北天。

中原地區,冬至傍晚瑤光地平線以下,玉衡和開陽北方地平線附近。

現在要去到北緯41°以北地方才可看到斗柄北指。

北緯41°現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河北省承德市、遼寧省錦州市地區。

此一紀法農曆月配干支,但不計閏月,閏月幹支取上一月干支。

紀法是月建配上天干,六十月(即五年)循環一週。

於年天干週期是十年,年幹月幹有二一對應關係。

延伸閱讀…

2018年7月1日天干地支查詢,農曆干支查詢二零一八年五月(小 …

甲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例如年幹甲或己時,正月干支是丙寅,二月是丁卯,其餘可以類推。

下表列出月干支年天干關係。

從上表可算出任何農曆年月干支。

例如2018年是農曆戊戌年,從上表可知年天干戊五月干支是戊午,所以戊戌年五月干支是戊午。

有《五虎遁月歌》歌訣以便記憶(寅)月月幹年乾關係: 甲己年丙作初,乙庚歲戊為頭,丙辛歲首庚起,丁壬壬位順流行,若問戊癸何方法,甲寅之上推求。

其算出某年月幹只需記住年幹甲時正月月幹是丙可以了,其他月月計算其甲年乾月數,然後餘算術推出其月幹。

這裏戊戌年五月例,戊是甲後四個天干,所以如果甲年算起,戊年五月甲年 (4×12+5) 或五十三月,戊年五月天干是丙下數第五十二個天干,於mod(52, 10) = 2,即五十二除以十之餘數二,丙後第二個天干是戊,所以戊戌年五月干支是戊午。

這種紀法明朝和清朝欽天監編官方曆書採(見存世明清曆書,例如明嘉靖三年大統歷、清康熙九年時憲曆),於近代曆書(例如《100年袖珍干支月曆》,劉寶琳(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編,商務印書館(香港), 1993)。

如上述,閏月沒有月建,據明清曆書載,閏月月干支月內節氣劃分,節氣之前前月干支,節氣後下月干支。

例如清康熙九年閏二月,月內有節氣清分閏二月十五,前用正月干支(己卯),後三月干支(庚辰)。

這種紀法不依農曆月份,而是二十四節氣分月。

子月定為大雪小寒前一日,丑月定為小寒立春前一日。

下表列出各月應節氣段,農曆月份,和公曆日期。

二十四節氣是太陽天球上位置而定,考慮月相,所以是陽曆。

公曆是陽曆,所以以上各月公曆日期每年多只有一兩日。

農曆是陽曆,既考慮月相顧及太陽位置,以上各月起始日期農曆中可以有多三十日變動。

古代稱冬至到下一個冬至週期歲,稱農年正月初一到下一年正月初一週期年。

所以歲是陽曆概念,而年屬陽曆。

一歲週期是三百六十五或三百六十六日,平均值接近迴歸年(365.242日)。

一年週期是三百五十四日(無閏月時)或三百八十四日(有閏月時)。

這種節氣定月法,一歲有十二個月,每月有三十或三十一日,沒有閏月。

延伸閱讀…

2018年7月日曆表

中華民國內政部户政司全球資訊網- 年歲對照表

月份配上天干,六十月(即五歲)循環一週。

日干支六十天循環一週。

中國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起有史藉干支紀日,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其間干支紀日既沒有間斷,沒有發生過錯。

於日干支週期是六十天,只要知道某一儒略日數日干支,可用餘算術推出儒略日數和日干支關係。

查2019年曆,得知公元2019年1月27日日干支是甲子,而該日正午儒略日數是2458511。

mod(2458511, 60) = 11,可推出某日正午儒略日數JD正午日干支關係是日干支數 S=1+mod(JD正午-11, 60)。

      (1)此處干支數是指上面表二所列干支次序,即1代表甲子、2代表乙丑、3代表丙寅。

若以T代表天干數及B代表地支數,即T和B是上面表一列出天干和地支次序,則知道了S後可用以下公式計算天干數和地支數:T=1+mod(S-1, 10),   B=1+mod(S-1, 12)。

      (2)干支數S雖然古代曆法計算中有時有用,但我認為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必要。

天干數T和地支數B可以直接JD正午計算。

這可日天干週期是十天、日地支週期是十二天、以及上述JD正午=2458511應日干支是甲子(T=1、B=1)推出。

mod(2458511, 10) = 1及mod(2458511, 12) = 11得出以下公式:T=1+mod(JD正午-1,10), B=1+mod(JD正午+1,12)。

      (3)這公式,是我們十進制,天干數T不用計算。

T基本上JD正午後一個數位數,唯一例外是如果該數是0,T是10。

現在看例:公元1781年3月13日正午儒略日數是2371629,因此T=9,天干是壬;B=1+mod(2371630,12)=11,地支是戌,所以日干支是壬戌。

順帶一提,JD正午計算星期。

星期週期是七天,已知2019年1月27日是星期日、JD正午=2458511、mod(2458511, 7)=6,由此可推出星期數W和JD正午關係如下:W = mod(JD正午+1, 7)      (4)順帶一提,知道了干支數S後,天干數T和地支數B可用公式(2)計算。

反過來,知道天干數T和地支數B後,要求干支數S解以下餘方程:S ≡ T (mod 10),    S ≡ B (mod 12)。

此處≡符號表示餘。

上面公式是説S-T可10整除、S-B可12整除。

如果熟悉餘算術,要找出一條算式來表示S會有點困難。

於某一T和B,可以查表二找到答案。

如果認為查表二等於「作弊」,可以以下公式計算: k=6T-5B,如果k>0,則 S=k; 如果k≤0,則 S=k+60。

可以證明k>0等同於T≥B,k≤0等同於T

[1]上面算出的壬戌干支例,T=9、B=11,k=6×9-5×11=-1,所以S=59,表二列出壬戌干支次序。

以上所述餘算術問題並。

我沒有正式學過餘算術理論,但能求出其解,原因是求解過程中要用到如衍求一術這樣算法[2]。

算題見於《孫子算經》,即著明「物不知數」算題:[3]「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剩二,五五數剩三,七七數剩二。

問物幾何?」現代數學算式表示,要求數x,使得x ≡ 2 (mod 3),   x ≡ 3 (mod 5),   x ≡ 2 (mod 7)。

中國古代學者在計算曆法時遇到了餘算術問題(是計算上元積年),很可能因此深入研究餘算術,發現了孫子定理,西方稱為「中國剩餘定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