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剛好是一個世代交替的時間。最近大家都在討論社保新制,聽說2025年開始繳費年限要從15年延到20年,這讓不少打工族開始焦慮起來。其實不只是社保,20年這個數字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從房貸到國債,甚至我們的人生規劃都跟它息息相關。

說到退休金,現在要領滿額得繳滿20年,這讓很多年輕人開始算數學。以月薪4萬塊來算,多繳5年等於要多掏24萬(還沒算雇主負擔的部分)。但換個角度想,現在平均壽命越來越長,繳多領久好像也說得過去。這裡幫大家整理個簡單比較表:

繳費年限 月繳金額(自付) 總繳金額(20年) 預估月領金額
15年 2,400 432,000 約18,000
20年 2,400 576,000 約22,000

前陣子看到美國20年期國債收益率波動的新聞,突然覺得人生也像在買長期債券。20年前買房的人現在笑呵呵,20年前開始定投基金的人現在應該也小有積蓄。時間是最公平的投資,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把眼光放遠。現在30歲的人,20年後剛好碰到法定退休年齡,這中間要怎麼規劃職涯、怎麼分配儲蓄,真的得好好盤算。

朋友阿凱最近在煩惱要不要提前還清房貸,他家的20年期貸款剛好繳到一半。我跟他說通膨時代錢會變薄,與其急著還不如把現金留著投資。這讓我想起老爸常講的話:「20年後回頭看,現在糾結的事都是小事。」確實啊,20年足夠讓科技顛覆生活、讓政策改朝換代,甚至讓整個產業消失又重生。與其焦慮變化,不如早點開始適應遊戲規則。

20 年

最近想買房的朋友一定都在思考「20年房貸怎麼選最划算?銀行專家教你省利息秘訣」。其實選對房貸真的差很多,光是利率差個0.5%,20年下來可能就省下一台國產車的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銀行不會主動告訴你的挑選技巧。

首先要注意的是「利率類型」,現在市面上主要分三種:

利率類型 特色 適合對象
固定利率 前幾年利率固定,後面浮動 擔心升息的保守族
機動利率 完全跟著央行利率走 能承受波動的冒險派
混合利率 前低後高,有優惠期 短期內會轉貸或賣屋的人

再來是「還款方式」的選擇,等額本金和等額本息差很大。等額本金前期還得多但利息總額少,適合收入穩定的人;等額本息每月還款固定壓力小,但總利息會多一點。以貸款1000萬來說,兩種方式總利息可能差到50萬以上!

另外很多銀行都有隱藏優惠,像是薪轉戶可以再降0.1%、用數位帳戶自動扣款再減0.05%。這些小數點看起來沒什麼,但20年累積下來也是很可觀的。建議直接找房貸專員談,把各家銀行的方案條列比較,有時候A銀行雖然利率低但手續費高,算下來不一定划算。

最後提醒大家,現在有些銀行推出「抵利型房貸」,用存款折抵房貸本金,等於變相降低利率。如果你手邊有筆閒置資金,這種方案真的能省下不少利息錢。不過要特別注意提前還款的違約金條款,有些銀行前3年提前還款會收1%罰款,這點一定要問清楚。

最近FB、IG上越來越多年輕朋友在討論退休規劃,甚至20幾歲就開始準備。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都在談20年後的退休規劃?其實不是他們太未雨綢繆,而是現實環境逼得大家不得不提早思考這個問題。台灣的低薪、高房價、少子化加上年金改革的不確定性,讓年輕世代對未來充滿焦慮,與其等到40歲才慌張,不如現在就開始行動。

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30歲以下勞工每月平均只能存到5,000-8,000元,但要想過上基本品質的退休生活,至少要準備1,500萬。這差距讓許多人開始研究各種理財工具,從ETF、美股到加密貨幣都有人嘗試。以下是常見的退休準備方式比較:

理財方式 預期報酬率 風險等級 適合族群
定存 1-2% ★☆☆☆☆ 極度保守者
高股息ETF 4-6% ★★☆☆☆ 想穩定收息的人
美股成長股 8-12% ★★★☆☆ 能承受波動的投資人
加密貨幣 不確定性高 ★★★★★ 高風險偏好者

身邊不少朋友選擇「FIRE運動」(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的路線,他們通常會把收入50%以上拿來投資,過著極簡生活。像是當工程師的阿凱就說:「與其等到65歲領那不知道還剩多少的勞保年金,不如現在辛苦10年換提早自由。」這種想法在科技業特別常見,畢竟高壓工作環境讓人更渴望早日脫離職場。

除了錢的問題,年輕人也擔心老年照護。現在30歲的人到退休時,台灣扶老比可能突破1:1,意味著根本沒有足夠的年輕人來支撐長照體系。我表妹在醫院工作,她最近就開始研究「以房養老」方案:「就算存到退休金,要是生病沒人照顧,錢也不夠請看護啊!」這種對未來的不安全感,讓退休規劃從單純的財務問題,變成全方位的生存策略。

20 年

20年資深老師傅分享:裝潢建材挑選重點

裝潢房子最頭痛的就是選建材啦!老師傅說挑建材不能只看外表漂亮,要考慮耐用度、價格跟實際使用需求。像我們台灣氣候潮濕,地板要是選到不耐濕的材質,沒幾年就翹起來給你看。今天就來分享幾個老師傅壓箱底的挑選技巧,讓你裝潢不踩雷。

首先講磁磚,這是台灣家庭最常用的建材。老師傅說挑磁磚要看吸水率,數字越低越適合潮濕環境。廚房、浴室建議選吸水率0.5%以下的磁磚,客廳可以用3%以下的。另外要注意防滑係數,特別是有老人小孩的家庭,R10等級以上才安全。下面這個表格是常見磁磚種類比較:

磁磚種類 吸水率 適用區域 價格區間(坪)
石英磚 0.1% 浴室陽台 $3,000-$5,000
拋光磚 0.5% 客廳房間 $2,000-$3,500
復古磚 3% 玄關走道 $1,800-$2,800

再來講木地板,現在很多人喜歡北歐風或日式風格。老師傅特別提醒,實木地板雖然質感好,但在台灣容易變形,建議選超耐磨木地板或SPC石塑地板。超耐磨的耐磨轉數至少要6,000轉以上才耐用,SPC則要看厚度,4mm以上比較穩固。記得要挑有防水處理的,不然梅雨季節地板會膨脹。

牆面建材也是大學問,油漆不是越貴越好。老師傅說台灣空氣污染嚴重,建議選有抗污功能的乳膠漆,雖然單價高一點,但可以撐比較久不用重刷。矽藻土也很適合台灣,調節濕度效果很好,不過價格比較高,可以局部用在臥室或客廳主牆。壁紙要選PVC材質的,比較耐潮,無紡布雖然環保但容易發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