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路邊常見的馬齒莧其實是個寶嗎?今天就來聊聊馬齒莧功效,這種隨處可見的野菜在台灣民間可是被稱為「長壽菜」,阿嬤們都說煮湯喝對身體很好。它葉子肥厚多汁,吃起來帶點酸味,夏天涼拌最開胃,而且營養價值超高,根本是平民版的超級食物!
先來看馬齒莧厲害在哪裡,整理成表格比較清楚:
營養成分 | 功效作用 | 食用方式 |
---|---|---|
奧米加3脂肪酸 | 抗發炎、保護心血管 | 涼拌、煮湯 |
維生素A、C | 增強免疫力、美容 | 清炒、打果汁 |
鎂、鈣、鉀 | 降血壓、防抽筋 | 曬乾泡茶 |
膳食纖維 | 幫助消化、解便秘 | 做成煎餅 |
記得小時候夏天容易長痱子,阿母就會摘馬齒莧搗碎敷在皮膚上,涼涼的很舒服。現在研究發現它真的含有天然抗菌成分,對濕疹或蚊蟲叮咬都有緩解效果。我們家陽台就種了幾盆,要用的時候隨時摘,比去藥局買成藥還方便。
馬齒莧最特別的是它耐旱又容易生長,根本是植物界的蟑螂(笑)。颱風天過後菜價飆漲時,去公園或田邊找找,經常能看到一大片。不過採摘要注意避開馬路邊或可能噴農藥的地方,最好回家用清水多泡幾次。我習慣加點蒜末和麻油涼拌,或是跟排骨一起燉湯,湯頭會帶點天然的酸味,喝起來特別爽口。
中醫師朋友說馬齒莧性寒,體質虛寒的人不要吃太多,孕婦也要避免。但對一般健康的人來說,適量吃對降火氣很有幫助,尤其現在夏天這麼熱,來碗馬齒莧蛋花湯真的超退火。我們社區的阿姨們還會比賽誰醃的馬齒莧泡菜最好吃,加點辣椒和豆豉,配稀飯可以吃好幾碗。
馬齒莧是什麼?台灣路邊常見的養生野菜,這種不起眼的小草其實是阿公阿嬤時代的天然保健食品!走在鄉間小路或公園邊緣,你可能看過它貼著地面生長,葉子肥厚多汁,開著黃色小花,台語俗稱「豬母奶」,因為以前都拿來餵豬,但現在可是養生界的明星食材呢!
馬齒莧最厲害的地方就是營養價值超高,隨便摘一把回家涼拌或煮湯都很適合。它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比一般蔬菜高出好幾倍,還有維生素A、C、E和礦物質鎂、鈣、鉀,根本是天然的綜合維他命。老人家常說夏天吃它可以退火氣,其實是因為它有消炎作用,對腸胃不適或皮膚發炎都有幫助。
營養成分 | 含量(每100克) | 功效 |
---|---|---|
Omega-3脂肪酸 | 約400毫克 | 抗發炎、保護心血管 |
維生素A | 每日需求量的44% | 護眼、增強免疫力 |
鎂 | 每日需求量的20% | 放鬆肌肉、改善睡眠 |
採摘馬齒莧要特別注意環境,避開馬路邊或可能噴灑農藥的地方,最好選擇雨後幾天再去摘,這時候的葉子最肥嫩。處理方式很簡單,把根部去掉後用清水多沖洗幾次,可以加點鹽巴浸泡去除雜質。傳統吃法是川燙後拌蒜末醬油,或是加入蛋花湯,吃起來帶點酸酸的滋味很開胃。有些養生餐廳還會把它打成精力湯,或是混入麵粉做成野菜煎餅。
說到保存方法,馬齒莧其實很耐放,洗乾淨擦乾後用報紙包起來冷藏可以放3-5天。如果想長期保存,可以快速川燙後冷凍,要用的時候直接拿出來煮不用退冰。最近這幾年有機商店也買得到乾燥的馬齒莧茶包,泡起來有種特殊的青草香,晚上喝一杯幫助放鬆心情。不過要提醒的是,因為它性質偏涼,手腳容易冰冷的人不要吃太多,或是可以加薑片平衡一下。
為什麼老人家説馬齒莧是天然消炎藥?
每次回鄉下阿嬤家,總看她摘野生的馬齒莧煮湯或涼拌,還一直説這是「窮人的消炎藥」。為什麼老人家説馬齒莧是天然消炎藥?原來這種隨處可見的野菜,真的藏著老祖宗的智慧!馬齒莧的葉片肥厚多汁,咬起來酸酸滑滑的,這種特殊口感來自於它豐富的黏液質和多醣體,能像天然保護膜一樣包覆發炎部位。更厲害的是,它含有比一般蔬菜高好幾倍的Omega-3脂肪酸,這種好油脂能幫助身體對抗慢性發炎。
老一輩的人雖然不懂什麼科學名詞,但長期觀察發現,皮膚紅腫時搗碎馬齒莧敷上去,或是喉嚨痛時喝馬齒莧熬的茶湯,真的能緩解不適。現在研究也證實,馬齒莧裡的成分能抑制引起發炎的「環氧酶」,效果類似天然版的消炎止痛藥。鄉下阿伯還教我,採馬齒莧要選莖部泛紅的,這種效果最好,曬乾後保存一年都不會壞,隨時可以拿來應急。
馬齒莧成分 | 消炎作用 | 傳統用法 |
---|---|---|
黏液多醣體 | 形成保護層 | 外敷傷口 |
Omega-3脂肪酸 | 調節免疫反應 | 煮湯內服 |
黃酮類化合物 | 抗氧化 | 曬乾泡茶 |
去甲腎上腺素 | 收斂止血 | 搗碎敷蚊蟲叮咬 |
記得小時候跌倒擦傷,阿公馬上摘幾片馬齒莧葉子,用石臼搗成泥狀敷在傷口上,那種涼涼的感覺立刻讓火辣辣的疼痛減輕不少。現在都市公園或菜園邊也常看到馬齒莧,下次遇到不妨摘些嫩葉試試,涼拌時加點蒜末和醬油就很開胃,吃進肚裡還能幫身體滅火。不過要提醒大家,路邊採的要確認沒噴農藥,市場買的也要徹底洗淨,畢竟天然的不代表可以隨便亂吃啊!
馬齒莧什麼時候採收最好?季節與時機大公開
最近好多人在問馬齒莧到底什麼時候採最對時,這可是門學問啊!馬齒莧這種野菜在台灣超級常見,路邊、田埂邊都看得到,但要採到嫩又好吃的可要抓準時機。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讓你知道什麼時候採馬齒莧最剛好。
首先要知道馬齒莧的生長季節,在台灣基本上從春天到秋天都能找到,但最旺盛的時候是5月到9月這段期間。這段時間天氣溫暖又潮濕,馬齒莧長得特別快,葉片也會比較肥厚。不過要注意喔,夏天太熱的時候品質會稍微差一點,葉子容易變老,所以建議避開正中午去採,清晨或傍晚比較適合。
採收的時候要特別看植株的狀態,最好的時機是開花前。這時候的馬齒莧莖葉最嫩,吃起來不會有苦澀味。你可以觀察植株頂端,如果看到小花苞剛冒出來就可以準備採了。要是等到花都開滿了再去採,莖部就會變得比較粗硬,口感差很多。
這邊整理一個簡單的表格,讓大家更清楚什麼時候採最適合:
季節 | 最佳採收時段 | 植株特徵 |
---|---|---|
春季(3-5月) | 上午9點前 | 莖葉嫩綠,植株較小 |
夏季(6-8月) | 清晨或傍晚 | 葉片肥厚,避免雨後採 |
秋季(9-11月) | 全天均可 | 生長速度變慢,要選嫩芽 |
採收的時候記得要留一些讓它繼續生長,不要連根拔起。用剪刀從植株上方約5公分處剪下,這樣過一陣子又會長出新芽。另外雨後最好不要馬上採,因為葉子含水量太高,味道會比較淡,而且容易爛掉不好保存。採回來的馬齒莧要盡快處理,放久了會變黑,新鮮度差很多。
採馬齒莧其實很看經驗,多採幾次就會抓到訣竅。我通常會隨身帶個小籃子,看到合適的就採一些,回家洗乾淨馬上煮來吃。記得要選生長在乾淨環境的,路邊的可能會有汽機車廢氣污染,田邊的則要注意農藥殘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