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苗栗地名由來其實跟原住民語有關嗎?這個充滿客家風情的縣市,最早可是叫做「貓裏」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有趣的地名故事,順便分享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苗栗小知識。

說到苗栗舊名「貓裏」,其實是來自平埔族道卡斯族「貓裏社」的譯音。清朝時期漢人移民來到這裡,覺得「貓裏」唸起來跟閩南語的「貓貍」很像,就慢慢變成這個寫法了。後來因為覺得「貓貍」不夠文雅,在光緒15年(1889年)才改稱「苗栗」,取諧音但用比較雅致的字。有趣的是,現在苗栗市的古地名還是叫做「貓裏」,在火車站前廣場就能看到這個名字呢!

苗栗各鄉鎮的地名也都有它的故事,這邊整理幾個特別有趣的給大家參考:

鄉鎮名稱 地名由來 特色小故事
頭份 開墾時「頭一個份額」的土地 客家開墾第一站,所以叫「頭份」
三義 源自「三叉河」的閩南語發音 因為三條溪流交會而得名
南庄 位於「南邊的村莊」 日治時期重要的樟腦產地
通霄 平埔族語「屯消」的漢譯 早期是道卡斯族屯消社的所在地

苗栗還有很多地名跟地形有關,像「銅鑼」是因為地形像銅鑼,「苑裡」則是來自平埔族語「灣麗」的諧音。這些地名不僅記錄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也保留了原住民與漢人互動的歷史痕跡。下次去苗栗玩的時候,不妨多注意一下這些地名的由來,會讓旅行更有意思喔!

說到苗栗的老地名,不得不提「蛤仔市」這個有趣的名字。現在的中正路一帶,早期因為靠近溪流,盛產蛤蜊,所以被稱為「蛤仔市」。還有「芒埔」這個地方,是因為以前長滿芒草而得名,現在已經變成熱鬧的市區了。這些老地名就像時光膠囊,讓我們可以想像當年的苗栗是什麼樣子。

苗栗地名由來

苗栗原來叫貓貍?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相信很多台灣人第一次聽到都會覺得很有趣,其實這個名字背後藏著原住民語的故事呢!苗栗在清朝時期原本是平埔族道卡斯族「貓貍社」的居住地,「貓貍」(Bari)在原住民語中是「平原」的意思,因為這裡地勢平坦適合居住,後來漢人移民多了,才慢慢演變成現在我們熟悉的「苗栗」啦!

說到苗栗的地名演變,真的超有意思的!清朝時期官方文書上寫的是「貓裡」,後來因為讀音相近又改成「貓貍」,到了光緒年間才正式定名為「苗栗」。這個過程就像台灣很多地名的演變一樣,都是從原住民語音譯過來的,只是用字越來越文雅而已。

時期 地名寫法 備註
清朝初期 貓裡 最早見於官方文書
清朝中期 貓貍 讀音與原住民語更接近
光緒15年 苗栗 正式定名並沿用至今

現在的苗栗雖然已經看不到「貓貍」這個名字了,但在當地還是可以找到一些痕跡喔!像是苗栗火車站前的「貓貍山公園」,還有一些老一輩的居民還是習慣用台語唸成「貓貍」(niau-lî),聽起來特別親切。下次去苗栗玩的時候,不妨注意看看這些隱藏版的小細節,會讓你對這個地方有更深的認識呢!

其實台灣很多地名都有類似的故事,像是「艋舺」、「打狗」這些現在聽起來很特別的名字,都是從原住民語音譯過來的。苗栗從「貓貍」變成現在的樣子,就像台灣這塊土地的縮影,融合了不同族群的文化,慢慢演變成我們現在熟悉的模樣。這些地名的變化不只是文字的改變,更是記錄了台灣歷史發展的軌跡。

誰最早把苗栗叫做貓貍?原住民命名的故事要從道卡斯族說起。其實現在我們熟悉的「苗栗」這個地名,最早是來自平埔族道卡斯族的「貓貍」(Bari)發音,後來才被漢人用諧音轉化成現在的寫法。這背後藏著原住民與這塊土地最原始的情感連結,今天就來聊聊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道卡斯族是台灣平埔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苗栗、台中沿海一帶。他們用「貓貍」來稱呼現在苗栗市一帶的區域,這個詞在他們的語言中有「平原」或「平坦之地」的意思。當時這裡確實是一片適合耕種的平坦地形,跟現在苗栗市的地貌很吻合。後來閩南人來開墾時,覺得「貓貍」的發音很像閩南語的「苗栗」,就慢慢演變成現在的地名了。

原住民語 發音 漢字轉寫 現代地名
Bari 巴里 貓貍 苗栗

有趣的是,在清朝的文獻裡還能看到「貓貍」這個寫法,像是《淡水廳志》就記載著「貓貍街」這個地名。直到日治時期,日本人覺得「貓貍」兩個字看起來不太文雅,才在1920年正式改稱「苗栗」。不過現在苗栗還是有很多地方保留著「貓貍」的痕跡,像是貓貍山公園、貓貍影視文化園區,都是為了紀念這段歷史。

說到道卡斯族的生活,他們其實是相當擅長農耕的民族。在貓貍這個區域,他們種植旱稻、小米等作物,也會狩獵和捕魚。他們的聚落通常選擇在靠近水源的平坦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會用「平原」來命名這個地方。現在苗栗市區的幾個老地名,像是「芒埔」、「西山」,其實都是從道卡斯語演變而來的。

苗栗地名由來

苗栗地名何時從貓貍改成現在的名字?這個問題其實跟台灣的地名演變歷史息息相關。說到苗栗這個地方,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貓貍社」的居住地,「貓貍」在道卡斯語中意思是「平原」或「平坦之地」。後來漢人移民越來越多,地名也跟著慢慢改變,這個過程其實很有趣,也反映了台灣開發史的縮影。

清朝乾隆年間,漢人開始大規模開墾苗栗一帶,當時官方文書上還是寫作「貓貍」。到了光緒年間,因為覺得「貓貍」這個名字不夠文雅,當地士紳就提議改個比較有文化氣息的稱呼。最後在光緒15年(1889年)正式改為「苗栗」,這個新名字是取「貓貍」的閩南語發音相近的字,同時也有「禾苗茁壯」的美好寓意。

時期 地名 備註
清乾隆年間 貓貍 沿用平埔族語音譯
清光緒15年(1889年) 苗栗 官方正式改名

改名的過程其實也反映出當時漢人社會對原住民文化的態度轉變。早期直接音譯原住民語,後來開始想要用漢字賦予新的意義。苗栗這個名字一直用到現在,雖然有些老人家還是習慣用台語唸作「貓貍」,但已經成為正式的地名了。當地在2006年還特別設立了「貓貍山公園」,算是對這個舊地名的一種紀念。

說到苗栗地名的演變,不得不提當地的開發歷史。清朝時期這裡主要是客家人開墾,所以現在苗栗還是台灣客家人比例很高的縣市。地名從「貓貍」變成「苗栗」,其實也見證了客家人在這個地方落地生根的過程。現在去苗栗玩,還能看到很多跟「貓貍」有關的地名或景點,像是貓貍古道、貓貍紀念公園等等,都是很有趣的文化遺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