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討論防災議題時,「畚箕地形破解」成為熱門關鍵字,這種特殊地形在台灣其實很常見,特別是在山區或丘陵地帶。畚箕地形就像一個開口朝下的漏斗,容易讓氣流或水流在底部堆積,造成局部性強降雨或空氣污染滯留,對居民生活影響很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種地形的特性,以及該怎麼應對。
先來看看畚箕地形的幾個重要特徵:
特徵 | 說明 | 常見區域 |
---|---|---|
三面環山 | 像畚箕一樣三邊被高地包圍 | 台北盆地、埔里盆地 |
開口狹窄 | 唯一出口通常很窄 | 花東縱谷部分區域 |
氣流滯留 | 空氣不容易流通 | 高雄左營、楠梓 |
排水不易 | 雨水集中難宣洩 | 南投竹山、名間 |
這種地形最麻煩的就是遇到颱風或梅雨季節,雨水會全部往低處集中,造成瞬間積水。像去年颱風來襲時,某個畚箕地形社區在3小時內就積水超過1公尺,就是因為周圍山區的雨水全部往那個點灌。要破解這種狀況,專家建議可以從幾個方向著手:首先是在高處設置分流渠道,把部分雨水引導到其他排水系統;其次是加強低窪地區的抽水設備,最好能有備用電源;最後是建立即時監測系統,在水位達到警戒值時就能提前疏散。
除了水患問題,畚箕地形也很容易累積空氣污染。因為三面環山的關係,工廠排放的廢氣或汽機車的廢氣都會被困在裡面散不出去。這幾年中部某工業區就因為這個問題,導致周邊居民經常要忍受糟糕的空氣品質。解決方法包括要求廠商加裝更高規格的污染防治設備,以及在適當位置設置通風廊道,讓空氣能夠對流。有些社區還會種植特定樹種來幫助淨化空氣,像是樟樹、榕樹這類葉面積大的植物效果就不錯。
說到建築規劃,在畚箕地形興建房屋要特別注意基礎穩固度。因為這種地形通常土壤含水量高,地震時容易發生土壤液化。建議如果要買這類區域的房子,一定要確認建築有足夠的抗震設計,地下室也要做好防水工程。有些建案會採用特殊的樁基礎工法,把建築物固定在更深層的岩盤上,雖然成本比較高,但安全性相對好很多。
畚箕地形是什麼?3分鐘搞懂這個特殊地貌
大家有沒有看過那種三面環山、一面開口,形狀像家裡掃地用嘅畚箕嘅地形啊?呢種就係台灣常見嘅「畚箕地形」啦!佢嘅形成其實同地質構造同河流侵蝕好有關係,通常會喺山區河谷見到,特別係中央山脈一帶超容易發現呢種特殊景觀。
畚箕地形最明顯嘅特徵就係三邊都係陡峭嘅山坡,開口處通常會連接到平地或河谷。呢種地形形成嘅主要原因係因為地殼運動造成嘅斷層作用,加上河流長時間嘅侵蝕,慢慢就會形成呢種獨特嘅碗狀結構。台灣因為位處板塊交界處,地質活動頻繁,所以特別容易出現呢種地形景觀。
特徵 | 形成原因 | 常見地區 |
---|---|---|
三面環山 | 斷層作用 | 中央山脈 |
一面開口 | 河流侵蝕 | 東部海岸山脈 |
碗狀結構 | 地殼抬升 | 阿里山區 |
坡度陡峭 | 風化作用 | 玉山山脈 |
講到畚箕地形嘅實際例子,台灣真係有唔少知名景點都係呢種地形。比如話太魯閣國家公園入面嘅立霧溪河谷,就係典型嘅畚箕地形,三面都係陡峭嘅大理石峽谷,只有東面開口通向太平洋。另外像南投埔里盆地、花蓮縱谷嘅部分區域,都可以見到呢種特殊地貌。
呢種地形對當地嘅生態同人文發展都有好大影響。因為三面環山嘅關係,畚箕地形通常會形成獨特嘅微氣候,雨水會集中流向開口處,所以開口附近經常會發展成聚落或農田。不過同時因為地勢封閉,空氣流通較差,有時會造成污染物累積嘅問題。
為什麼台灣會出現畚箕地形?地理成因大解析
台灣這塊寶島的地形真的超特別,尤其是那種三面環山、一面開口的「畚箕地形」,到底怎麼形成的呢?其實這跟我們台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歷史有超大關係啦!台灣位在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兩個板塊互相擠壓的結果,讓中央山脈像被用力擠壓的毛巾一樣皺起來,再加上河流侵蝕和沉積作用,就形成這種特殊地形囉~
畚箕地形的形成要素
形成因素 | 作用方式 | 台灣實例 |
---|---|---|
板塊擠壓 | 造山運動形成山脈 | 中央山脈隆起 |
河流侵蝕 | 切割山體形成谷地 | 濁水溪、大甲溪等河流切割 |
沉積作用 | 沖積扇堆積形成開口 | 嘉南平原、宜蘭平原 |
斷層活動 | 造成地塊抬升或陷落 | 花東縱谷斷層 |
講到這個,不得不提台灣最經典的畚箕地形—台北盆地!這個大畚箕可是經過好幾百萬年才形成的。大約250萬年前開始,因為板塊擠壓讓台北地區的地層開始下陷,同時周邊的大屯火山群、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卻不斷抬升,再加上淡水河、基隆河這些河流不斷把泥沙帶進來堆積,慢慢就變成現在這個三面環山、一面對海的超級大畚箕啦!
中部的台中盆地也是超典型的例子,它被大肚山、八卦山和雪山山脈包圍,只有烏溪出口通往彰化平原。這種地形在颱風來的時候特別有感,因為山脈會把風雨擋住,讓盆地內的降雨量比周邊少很多。不過也因為這樣,台中才會有這麼好的天氣,成為很多人喜歡居住的地方呢!
東部的花東縱谷雖然看起來是長條形的,但其實也是畚箕地形的一種變形。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就像兩個高大的牆壁,把縱谷夾在中間,只有南北兩端開口。這種特殊地形讓花東地區的氣候和生態都跟西部很不一樣,也造就了許多獨特的農業環境,像是著名的池上米就是在這種地形下種出來的喔!
畚箕地形在哪裡?台灣5大經典案例一次看!這種特殊地形就像家裡用的畚箕一樣,三面環山、一面開口,是台灣常見的地形景觀。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超有代表性的畚箕地形,這些地方不只地形特別,還有很多在地人才知道的小故事喔!
說到畚箕地形,最經典的就是台北盆地啦!三面被大屯火山群、雪山山脈和松山丘陵包圍,只有淡水河出海口那個方向開著,整個就是放大版的畚箕。住在台北的朋友可能沒發現,每天通勤其實都在這個大畚箕裡移動呢!另外像台中盆地也是標準範例,被八卦山脈和雪山山脈夾在中間,往台灣海峽那面開口,難怪台中的風特別大。
編號 | 地點 | 特色描述 |
---|---|---|
1 | 台北盆地 | 台灣最大畚箕地形,淡水河出口,盆地內有豐富的沖積平原 |
2 | 台中盆地 | 形狀狹長,冬季風特別強勁,是中部重要農業區 |
3 | 埔里盆地 | 海拔較高的小型畚箕,四周高山環抱,氣候涼爽適合種植花卉 |
4 | 泰武鄉 | 屏東山區的特殊小盆地,排灣族傳統領域,保留完整原民文化 |
5 | 瑞穗溫泉區 | 花蓮縱谷內的迷你畚箕,溫泉資源豐富,地形造就獨特微氣候 |
埔里盆地雖然面積不大,但可是台灣少見的高海拔盆地,四周被合歡山、能高山包圍,形成一個天然的避風港。這裡種出來的玫瑰特別大朵,就是因為畚箕地形擋住強風,加上日夜溫差大的關係。當地人開玩笑說這是「上帝設計的花盆」,真的超貼切!還有屏東的泰武鄉,那個小盆地藏在北大武山腳下,排灣族人在這裡生活好幾百年了,他們把這種地形叫做「山的搖籃」。
花蓮瑞穗的溫泉區也是很有趣的例子,這個迷你畚箕地形讓溫泉熱氣不容易散掉,所以泉質特別好。老一輩的在地人說,以前獵人打獵經過這裡,看到霧氣濛濛的還以為是仙境呢!現在去泡湯的時候,仔細觀察周圍山勢,真的能感受到那種被群山環抱的安全感。這些畚箕地形不只是地理課本上的名詞,其實跟我們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