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末出口商品排行,其實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樣貌跟現在差很大呢!那時候的出口主力可不是什麼高科技產品,而是以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為主。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中國被迫打開門戶,這些傳統商品就成為外國商人搶購的對象。

根據當時的海關資料統計,茶葉絕對是出口排行榜的冠軍,特別受到英國人喜愛。光是1860年代,每年出口的茶葉就超過1億磅!其次是生絲和絲織品,主要銷往歐洲用來製作高級服飾。再來就是瓷器,雖然產量不如前兩項,但在國際市場上價格可是相當不錯。

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1867-1894年間幾種主要出口商品的平均年出口量:

商品種類 平均年出口量 主要出口地區
茶葉 1.2億磅 英國、俄國
生絲 8萬擔 法國、義大利
瓷器 300萬件 歐洲各國
桐油 5萬擔 美國
大黃 2萬擔 俄國

有趣的是,這些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波動很大。像茶葉在1870年代因為印度茶競爭,價格就跌了不少。而生絲價格相對穩定,特別是高品質的湖絲,在歐洲市場上一直很搶手。當時的出口商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產地非常集中,像茶葉主要來自福建、安徽,生絲則是江浙一帶。

說到出口管道,除了傳統的廣州十三行,開埠後新增的上海、福州等口岸也成為重要據點。外國洋行會派買辦到產地直接收購,再透過輪船運往世界各地。這種貿易模式一直持續到清末,直到民國時期才逐漸改變。

清末出口商品排行

大家知道清末時期哪些商品最熱銷?出口排行榜大公開!那時候中國被迫開放通商口岸,外國商人簡直像發現寶藏一樣瘋狂搶購。說真的,看到當時的出口數據,連我都嚇一跳,原來我們祖先生產的東西這麼受歡迎啊!

首先要講的就是茶葉,根本就是清末的「黃金液體」。英國人愛喝到不行,每年都要從中國進口好幾萬噸。福建的武夷茶、安徽的祁門紅茶,在倫敦上流社會可是身份象徵呢!那時候茶葉出口量佔總出口額的六成以上,你說誇張不誇張?

再來就是絲綢啦,歐洲貴婦們的最愛。江南的蠶絲品質好到沒話說,特別蘇州、杭州一帶的綢緞,在巴黎時尚圈可是搶手貨。老外還特別迷中國的刺繡工藝,一件精緻的旗袍在歐洲能賣到天價喔!

最後要提的是瓷器,這個真的是千年老字號了。江西景德鎮的瓷器在國際市場上根本就是品質保證,從餐具到裝飾品都超受歡迎。那時候外國商船來中國,茶葉、絲綢、瓷器這三樣絕對是必買清單!

排名 商品 主要產地 出口比例
1 茶葉 福建、安徽 60%
2 絲綢 江蘇、浙江 25%
3 瓷器 江西景德鎮 10%
4 大黃 四川 3%
5 樟腦 台灣、福建 2%

除了這些明星商品,其實還有很多特別的東西也很搶手。像四川產的大黃,在歐洲被當成珍貴藥材;台灣的樟腦更是工業革命時期的重要原料,做火藥、防腐都少不了它。每次看到這些歷史資料就覺得很有趣,原來我們台灣的樟腦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是國際知名產品了呢!

清朝末年都賣什麼到國外?前十大出口商品一次看!說到晚清時期的對外貿易,其實跟我們現在想像的很不一樣。那時候雖然國力衰弱,但還是有不少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很搶手,尤其是一些傳統手工藝品和農產品,簡直就是當時的外匯來源啊!

根據歷史資料整理,當時出口最多的商品主要分成幾大類:茶葉、絲綢這些傳統強項就不用說了,還有一些你可能想不到的東西也很熱銷。比如說瓷器,雖然已經不是最鼎盛時期,但歐美貴族還是很愛收藏;另外像桐油、豬鬃這些工業原料,在西方工業革命後需求量大增,意外成為出口主力。

這邊幫大家整理出清朝末年(約1860-1911年)的前十大出口商品排行榜:

排名 商品名稱 主要出口地區 特色說明
1 茶葉 英國、俄國 紅茶、綠茶都超搶手,佔出口總值近半
2 生絲 法國、美國 江南地區品質最好,用來做高級布料
3 瓷器 歐洲各國 雖然技術被超越,但古董市場很夯
4 桐油 美國、德國 防水防腐必備,造船業最愛
5 豬鬃 英國、美國 做刷子的好材料,工業用途廣
6 草帽緶 東南亞 手工編織,南洋華僑最愛
7 大黃 俄國 中藥材,歐洲人當瀉藥用
8 鎢砂 德國 軍工業重要原料,後來被禁運
9 花生 日本 榨油用,日據時期需求大增
10 煙葉 東南亞 福建產的最有名,華僑圈暢銷

有趣的是,這些商品背後都有故事。像茶葉出口其實經歷過大起大落,最開始英國人超愛喝,後來在印度種茶成功就減少了進口;而豬鬃這種現在看來很普通的東西,當年可是高級工業原料,價格比豬肉還貴好幾倍呢!另外像大黃這種中藥材,在俄國市場特別受歡迎,據說當時俄國人認為這是治百病的靈藥,商人們都靠這個賺了不少錢。

清末出口商品排行

為什麼茶葉是清末出口冠軍?背後歷史故事告訴你,這其實跟當時的國際情勢和台灣獨特的地理條件密不可分。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對茶葉需求暴增,而台灣剛好擁有適合種植茶樹的氣候與土壤,特別是北部丘陵地帶的烏龍茶,品質優異到讓外國商人搶著要。當時的台灣茶不僅賣到歐美,還成為大清帝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可以說是靠著茶葉賺進大把外匯呢!

說到清末茶葉出口的盛況,就不得不提到這張表格呈現的驚人數據:

年份 茶葉出口量(擔) 佔總出口比例 主要買家
1865 約8萬 65% 英國、美國
1880 超過20萬 78% 歐美各國
1895 近30萬 82% 全球市場

這些數字背後,其實藏著許多有趣的故事。像是大稻埕的茶商如何發明「包種茶」這種獨特工藝,讓台灣茶在國際市場上脫穎而出;還有英國商人約翰‧陶德引進新式製茶技術,大幅提升產量與品質。當時的茶農和商人可說是絞盡腦汁,從種植到烘焙每個環節都不馬虎,才能讓台灣茶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站穩腳步。

茶葉貿易也徹底改變了台灣的經濟結構。原本以稻米、蔗糖為主的農業社會,因為茶葉出口帶來豐厚利潤,開始出現專業的茶園和製茶工廠。更厲害的是,這些茶商還懂得「品牌行銷」,把台灣茶包裝成高級商品,價格翻了好幾倍照樣賣得嚇嚇叫。從基隆到打狗(今高雄),整個西海岸都能看到忙著裝運茶葉的碼頭工人,那場景簡直比現在的科技業還要熱鬧啊!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當時發生的「茶金詐騙」事件。有些投機商人會在茶葉裡混入其他植物或劣質茶充數,導致國際買家開始要求嚴格檢驗。這反而促使台灣建立更完善的品質管控系統,間接提升了整體產業水平。就像現在我們買茶會看產地認證一樣,當年的茶商已經懂得用「正港台灣製造」來當賣點了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