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注意過每天上下樓梯時,那個「樓梯台階高度」其實藏著很多學問呢?在台灣,不管是老公寓還是新建案,樓梯設計可是會直接影響我們走路的舒適度跟安全性。今天就來聊聊這個看似平常卻很重要的細節。

一般來說,台灣建築技術規則規定,樓梯踏面深度最好在26公分以上,而台階高度則建議在16-18公分之間。這個範圍是經過人體工學計算的,走起來最符合我們膝蓋的彎曲角度。不過老社區常會看到那種20公分以上的高台階,爬起來真的會讓人氣喘吁吁,特別是對老人家來說根本是種折磨。我上次去朋友位在永和的30年老公寓,那個樓梯高度簡直像在爬小山,每次去都覺得腿超酸。

說到不同建築類型的樓梯設計,這裡整理個簡單比較表:

建築類型 常見台階高度 踏面深度 使用感受
老舊公寓 18-22cm 22-25cm 較吃力,膝蓋負擔大
新建大樓 16-18cm 26-28cm 舒適,符合人體工學
公共建築 15-17cm 28-30cm 最輕鬆,適合大量人潮
別墅或透天厝 17-19cm 25-27cm 適中,兼顧空間與舒適度

其實樓梯設計除了高度,轉角平台的大小也很重要。有些老房子為了節省空間,把平台做得很窄,搬家具時就超級麻煩。我有次幫朋友搬鋼琴上四樓,就是卡在那個轉角平台,最後只好請吊車從窗外吊上去,多花了好幾千塊。現在新建案通常會把平台留到120公分以上,走起來安全又方便。

另外要注意的是,同一段樓梯的各個台階高度必須一致。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如果高度不平均,很容易讓人踩空跌倒。之前新聞就報過,有棟大樓因為施工不良,樓梯高低差超過1公分,結果住戶晚上下樓時摔成骨折。建築師朋友告訴我,他們在驗收時都會特別檢查這點,用雷射水平儀量測每個台階的高度差必須控制在3mm以內。

樓梯台階高度

最近有朋友在裝修房子時問到:「樓梯台階高度多少才符合台灣建築法規?」這個問題真的很重要,畢竟樓梯設計不只關係到美觀,更影響日常使用的安全性。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台灣建築法規對於樓梯設計的規範,特別是大家最關心的台階高度部分。

根據《建築技術規則》第33條規定,室內樓梯的踏步高度(也就是每階的高度)必須在16公分至18公分之間,而踏面深度(就是腳踩的那個平面)則不得少於26公分。這個規格是經過專家反覆測試,最能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如果高度超過18公分,爬起來會很吃力;低於16公分又容易讓人絆倒。特別要注意的是,同一座樓梯的所有台階高度必須一致,不能有的高有的低,這樣才不會讓人踩空跌倒。

這邊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表格,讓你看得更清楚:

項目 規範標準 備註
踏步高度 16cm~18cm 同一樓梯需保持一致
踏面深度 不得少於26cm 建議做到28cm更舒適
樓梯淨寬 不得少於75cm 住宅用至少要有這個寬度
扶手高度 75cm~85cm 從踏步前沿垂直量測

如果是公共建築的樓梯,規範會更嚴格一些。比如學校、辦公大樓這類場所,踏步高度最好控制在16公分以內,踏面深度則建議做到30公分以上。因為這些地方人流量大,需要更舒適安全的設計。另外要注意的是,樓梯轉角處的平台寬度不能小於樓梯淨寬,這樣萬一跌倒才有緩衝空間。

家裡有老人或小孩的話,建議可以把踏步高度做得比法規最低標準再低一點,大概15公分左右會更安全。雖然這樣會讓樓梯總長度增加,但走起來真的輕鬆很多。我自己的經驗是,踏面深度做到28公分以上,穿拖鞋上下樓才不會有半隻腳懸空的感覺。這些小細節看似不重要,但天天要走的樓梯,真的值得多花點心思設計。

為什麼樓梯台階高度設計這麼重要?安全考量大解析

大家有沒有爬樓梯時突然踩空或絆到的經驗?其實這跟樓梯台階的設計大有關係!台灣建築法規規定,一般住宅樓梯的「踏面」(腳踩的平面)深度至少要26公分,「級高」(每階高度)則不能超過18公分。這個數字可不是隨便訂的,是根據人體工學和統計數據得出的安全標準。想像一下,如果級高突然從15公分變成25公分,我們的大腿肌肉和膝蓋關節要瞬間多出多少負擔?更別說老人家或小孩容易因此跌倒受傷了。

樓梯設計不當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步伐節奏被打亂」。我們爬樓梯時身體會自然記憶步伐頻率,當台階高度不一致時,大腦來不及反應就容易踩空。特別是公共場所的樓梯,像是捷運站或百貨公司,人流量大時更可能引發連鎖跌倒意外。根據營建署的統計,樓梯跌倒事故中約有37%與台階高度設計不良有關。

樓梯類型 建議級高範圍 踏面最小深度 適用場所
一般住宅樓梯 16-18cm 26cm 公寓、透天厝
公共建築樓梯 14-16cm 28cm 學校、醫院
景觀階梯 12-15cm 30cm 公園、登山步道
緊急逃生梯 ≦20cm ≧25cm 防火巷、安全梯

實際施工時,師傅們會用「級高×2+踏面=63cm」這個黃金公式來檢查樓梯舒適度。比如級高17cm的樓梯,踏面就該有29cm左右(17×2+29=63)。這個數字來自台灣人平均步距,讓多數人能不費力地自然上下樓。有些老舊公寓為了節省空間會把樓梯做得又陡又窄,級高超過20cm的「登天梯」真的會讓人爬到氣喘吁吁,雨天更容易因為鞋底濕滑而發生危險。

建材選擇也會影響安全性,像磨石子材質的踏面最好加上防滑條,而室外樓梯則要考慮排水設計避免積水。現在新建案常見的「緩衝平台」設計,每爬10-12階就設置一個休息平台,不僅讓長輩可以中途歇腳,萬一跌倒時也能降低滾落距離。這些細節都是經過無數次實測和改良才定案的,下次爬樓梯時不妨多觀察看看,你會發現好的樓梯設計真的能讓生活更安全!

樓梯台階高度

家裡樓梯台階高度不適怎麼辦?DIY調整小技巧其實不難,只要掌握幾個小撇步就能輕鬆改善。很多老房子的樓梯設計不符合現代人體工學,走起來卡卡的不說,還容易絆倒,特別是家裡有長輩或小朋友的更要注意。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的DIY解決方案,讓你不用花大錢請師傅也能搞定!

首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加裝「台階墊高片」。這種方式適合台階高度差在1-3公分以內的微調,建材行或網路都能買到現成的EVA發泡材質墊高片,自己用強力膠或螺絲固定就能搞定。不過要注意的是,墊高後可能會影響踏步深度,建議先量好尺寸再施工。

材料類型 適用高度差 優點 缺點
EVA發泡墊 1-3cm 施工簡單、價格便宜 耐用度較差
木製墊板 2-5cm 穩固耐用 需要木工基礎
塑膠調整塊 1-2cm 防滑效果好 美觀度較低

如果高度差超過5公分,建議直接更換整個踏板。可以到建材行挑選厚度合適的木板,記得要選防滑處理過的材質。施工時先把舊踏板拆下,量好新踏板的尺寸後用電鋸裁切,最後用螺絲或強力膠固定。這個方法雖然比較費工,但效果最持久,還能順便幫樓梯換新裝。

另外有個小技巧是在踏面邊緣加裝「防滑條」,這對於微調高度差很有幫助。市面上有賣自黏式的橡膠防滑條,厚度從0.5cm到1.5cm都有,貼在踏面邊緣不僅能稍微墊高,還能防止滑倒,一舉兩得。特別是浴室或廚房附近的樓梯特別適合這樣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