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房市有個有趣的現象叫「有人在家 房價」,簡單來說就是屋主自住的房子開價會比投資客持有的物件更硬。這種情況在雙北精華區特別明顯,我實際走訪幾個社區就發現,自住屋主對價格的堅持度真的高很多。

先來看個比較表格就懂了:

物件類型 平均議價空間 待售天數 屋主心態
自住型住宅 3-5% 60-90天 不急賣、價格很硬
投資型物件 8-15% 30-45天 能賺就賣、彈性大

這種現象背後其實有幾個原因。首先自住屋主對房子有感情,裝潢家具都是自己精心挑選的,開價時會把這些隱形成本算進去。我遇過一位大安區的阿姨,她家陽台種了20年的九重葛,直接說:「這株花我養得比孫子還久,買房子要連它一起算錢啦!」

再來是換屋族的計算方式很特別。他們通常要等賣掉舊家才有錢買新房,所以會把未來要買的房屋總價往回推,導致舊家開價特別堅持。像中和有位工程師就跟我算得很清楚:「我下一間預算要抓3000萬,這間不賣到2000萬的話根本換不起。」這種情況在蛋白區特別常見,因為大家都是這樣一間換一間慢慢往市中心擠。

最近還發現個新趨勢,有些精明的投資客會刻意偽裝成自住家庭。他們會把房子布置得很溫馨,甚至請老人家坐在客廳泡茶給看屋客看。我有次去土城看預售屋,整個樣品屋都是滿滿的生活感,結果後來發現是代銷公司請的臨演,真的讓人哭笑不得。這種「假自住真投資」的手法,現在也開始影響到中古屋市場的價格行情了。

有人在家 房價

房仲不會告訴你:有人在家時這樣開價最划算。其實啊,賣房子的時候遇到買家親自來看屋,這可是談價錢的黃金時機!很多屋主都不知道,這時候的開價技巧直接影響最後成交價。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內行人才懂的小撇步,讓你賣房不吃虧。

首先要注意的是,當買家在你家東看西看的時候,千萬別急著報底價。你可以先觀察他們對哪些地方特別有興趣,比如說一直稱讚採光好或是廚房空間大,這時候就可以順勢強調這些優點,把價格稍微拉高一點。因為人在現場容易被房子氣氛感染,這時候的議價彈性會比透過房仲傳話來得大。

再來就是要掌握開價的時機點,這邊整理一個簡單的表格給大家參考:

情境 開價技巧 效果
買家表現很喜歡 比底價高5-10% 創造議價空間
買家提出缺點 強調獨特優勢 轉移焦點
多人同時看房 維持原價不降 製造搶手感

還有一個重點是,當買家問「最低可以多少」的時候,千萬別傻傻地馬上亮底牌。你可以說「這個價格已經很合理了,不過如果你今天能決定,我可以跟房東商量看看」。這樣既保留彈性,又能讓買家覺得有爭取到優惠。記得要表現得像是特別為他爭取的,這樣成交機率會高很多。

最後提醒大家,有人看房時家裡要保持整潔但不要太刻意,讓買家能想像自己住在這裡的樣子。聊天時可以自然帶出社區的優點,像是附近有什麼好吃的、生活機能多方便,這些都會讓買家對房子更有好感,這時候談價格就會順利很多啦!

最近有朋友在問:「為什麼有人在家看屋時房價會比較高?」其實這跟屋主的心態和市場操作有很大關係。當買家直接上門看屋,通常代表對這間房子有高度興趣,屋主或仲介就會覺得「這組客人很認真」,順勢把價格撐住不給砍。而且在家看屋時,屋主能營造出「溫馨感」,讓你不知不覺中對房子產生情感連結,價格自然就比較難談下來。

另外啊,直接約在家看屋的流程,通常會跳過一些公開市場的比價機制。你可能沒注意到,很多時候仲介帶看會刻意安排「最後才看真正想賣的物件」,前面先帶你看幾間條件差的來墊高心理價位。但自己找上門的話,等於直接進入議價階段,少了這些鋪墊反而容易被開高價。

來看看幾種常見看屋方式的差異:

看屋方式 議價空間 屋主心態 常見套路
仲介帶看 較大 想快點成交 用比較法墊高價格
預約開放看屋 中等 觀望市場反應 營造搶手氛圍
直接上門看屋 較小 覺得你是真買家 強調「很多人問」

其實這種現象在台灣特別明顯,因為我們的房市很吃「感覺」。很多屋主會覺得,你都特地找上門了,一定是對房子很滿意,開價當然不能手軟。而且在家看屋時,屋主或仲介能掌握主場優勢,從裝潢擺設到聊天話題都能精心設計,讓你產生「這房子就是我的」的錯覺,不知不覺就接受較高的價格。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直接上門看屋的買家通常已經做過一輪功課,對區域行情有基本認知。屋主和仲介會覺得這類客人「比較專業」,與其亂開低價被看穿,不如一開始就把價格撐在高點,留下議價空間。這跟菜市場討價還價的道理很像,老闆看到懂行的客人反而不敢亂開價,但會把底線守得更緊。

有人在家 房價

最近很多朋友都在問「台北市哪些區域有人在家看屋議價空間大」,畢竟現在房市冷颼颼,買房能殺價才是王道啊!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台北市比較容易談到好價錢的區域,這些地方不是屋主急售,就是物件放比較久,買方比較有機會撿到便宜。

先說說萬華區吧,這裡老舊社區多,很多都是繼承來的房子,屋主可能不住這邊,純粹想變現。特別是西門町周邊的舊公寓,雖然地段好但屋況普遍不佳,議價空間可以談到1-2成。我朋友上個月就在康定路附近買到一間,開價980萬最後用850萬成交,省了130萬呢!

再來是文山區,這裡交通相對沒那麼方便,但環境清幽適合住家。景美、木柵一帶有些20年以上的華廈,因為離捷運站要走10幾分鐘,價格就比較軟。最近看到興隆路三段有間3房開價1680萬,最後1520萬成交,等於打了9折。

中山區的條通商圈也是議價熱區,這邊很多日式老屋,雖然很有味道但需要大整理。因為單價高、接手客群少,屋主通常願意讓價5-10%。特別是一些沒有電梯的老華廈,像我同事去年在長安東路買的40年公寓,就從開價1250萬砍到1100萬。

最後整理幾個重點區域的議價幅度給大家參考:

行政區 熱門路段 平均議價空間 適合族群
萬華區 西門町、康定路 10-20% 預算有限的首購族
文山區 景美、興隆路 8-15% 喜歡安靜環境的家庭
中山區 條通商圈 5-10% 能接受老屋改造的人

要注意的是,議價空間大通常也代表房子有些硬傷,可能是屋齡高、格局怪或是要花錢整理。建議看屋時要特別注意管線、漏水這些問題,別光顧著殺價買到問題屋就虧大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