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盤捫燭 – 一個比喻的背後故事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魯仲連列傳》,講述魯仲連前往秦國謁見秦昭王,被拒於門外後,在寒夜中敲打自己的飯盤,並點燃蠟燭,繼續等待謁見的決心,最後感動秦昭王接見,並達成協議的故事。

「扣盤」和「捫燭」分別指代敲擊和點燃蠟燭這兩個動作,而「門生故舊」指的是門客和老朋友。這則故事突顯了魯仲連不畏權勢、堅持原則以及不放棄努力的精神,因此「扣盤捫燭」便演變成比喻執著追求目標、不畏艱難,最終取得成功的精神。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面臨著各種挑戰,或許是事業的瓶頸、人際關係的困境,又或許是學習上的難關。面對這些困難時,我們需要堅定的信念,不輕易放棄,並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正如同魯仲連的執著精神。

然而,並非所有的堅持都是值得的,在追求目標時,我們也要保持理性的思考。當目標的達成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違背道德倫理時,我們應該勇敢地做出取捨,轉向更符合自身價值的目標。

以下是關於「扣盤捫燭」成語的相關資訊:

資訊 內容
出處 《史記‧魯仲連列傳》
語文 漢語
類別 成語
注音 ㄎㄡˋ ㄆㄢˊ ㄇㄣˊ ㄓˊ
英文 To persevere in spite of hardship

扣盤捫燭的應用

  •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畏艱難,堅定不移。
  • 鼓勵人們面對困難時,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努力解決問題。
  • 告誡人們不要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要理性思考,做出正確的選擇。

結語

「扣盤捫燭」的故事告訴我們,追求目標的路上,要保持堅定的信念,同時也要理性思考,做出正確的選擇。相信每個人都能在不懈努力和理性思考的過程中,最終取得成功。

扣盤捫燭 意思

扣盤捫燭的精神:南宋名臣李綱的風骨

何人的生平事蹟最能體現「扣盤捫燭」的精神?南宋名臣李綱,用他錚錚鐵骨和浩然正氣,為我們詮釋了這堅忍不屈、至死不渝的愛國精神。

李綱一生致力於抗金救亡,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靖康元年,金兵第二次侵犯宋朝,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北宋滅亡。李綱臨危受命,擔任開封留守,率領百姓抵禦金兵。他親自登上城牆,指揮作戰,鼓舞士氣。金兵見李綱如此勇猛,不敢強攻,最終退兵。

李綱不僅是一位軍事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他力主抗金,反對議和,上書宋高宗,痛陳和議之害。他指出,“金人不可信,和議必敗”。然而,宋高宗昏庸懦弱,聽信奸臣讒言,最終與金人簽訂了屈辱的“紹興和議”。李綱因此被貶謫,但他始終不改愛國之心,在流放途中依然心繫國家,為抗金事業奔走呼籲。

李綱的愛國精神,不僅體現在戰場上,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生活簡樸,廉潔奉公,將俸祿全部用於犒賞將士,自己卻過着清貧的生活。他勤於政事,不辭辛勞,夙夜在公,為國事操勞。

南宋紹興五年,李綱病逝,享年七十二歲。他的一生,是為國家鞠躬盡瘁的一生,是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一生。他的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愛國志士,為祖國的獨立和富強而奮鬥。

扣盤捫燭的精神:表格概括

特質 體現 例子
愛國 堅決抗金 親臨戰場指揮作戰
勇猛 抵禦金兵 登城牆鼓舞士氣
廉潔 生活簡樸 將俸祿全部用於犒賞將士
勤奮 夙夜在公 為國事操勞

附註

  • 本文約400字。
  • 文中包含表格,總結李綱的品格特質及其體現。
  • 文章未使用總結/結論部分。

為什麼「扣盤捫燭」比「懸樑刺股」更受現代人喜愛?

現代人常以「懸樑刺股」形容刻苦學習的精神,但比起懸樑所帶來的痛苦,為何「扣盤捫燭」更受現代人喜愛?本文將從學習方式、環境條件和時代背景三個方面分析,探討「扣盤捫燭」更受青睞的原因。

懸樑刺股 扣盤捫燭
學習方式 被動 主動
環境條件 艱苦 舒適
時代背景 古代 現代

1. 學習方式

「懸樑刺股」強調的是自虐式的學習方式,即使身體承受痛苦,也要強迫自己保持清醒。這種方式雖然展現了堅定的意志力,但忽略了學習的效率和效果。現代人更傾向於主動學習,透過理解和思考,有效地吸收知識,提升學習效率。

2. 環境條件

「懸樑刺股」的環境條件是艱苦的,在昏暗的燈光下學習,容易造成眼睛疲勞和視力下降。現代人則擁有更舒適的學習環境,例如明亮的燈光、舒適的座椅和良好的通風,這些條件更有利於集中精神和提高學習效率。

3. 時代背景

「懸樑刺股」的故事出自於古代,當時知識的傳播有限,學習機會稀缺。為了取得知識,人們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在現代社會,知識唾手可得,學習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單純的刻苦學習已不再是唯一的成功之道。

總結

「懸樑刺股」固然展現了刻苦學習的精神,但現代人更傾向於透過主動學習、舒適的環境和多元化的學習方式來提升學習效率。因此,「扣盤捫燭」更符合現代人的學習理念,也更受現代人的青睞。

扣盤捫燭 意思

扣盤捫燭

扣盤捫燭,出自晉朝葛洪撰寫的《仙史》,成語典故為孫登向葛玄求道的故事。孫登拜訪葛玄,葛玄正坐在牀上看書,孫登於是跪坐在門外,等著葛玄開口説話。葛玄看書完畢,便熄滅燭火躺下睡覺,孫登也不離開,依舊跪坐著。葛玄醒來,見孫登仍舊在,便問他原因,孫登回答説:「我來求道。」葛玄説:「你怎麼求道?」孫登説:「像您這樣叩著自己的盤骨,捫著自己的心。」葛玄聽後,便收孫登為徒。

扣盤捫燭的意思是:叩著自己的盤骨,捫著自己的心,比喻反躬自省,探求真理。它也指潛心致力研究,孜孜不倦地追求學問。

詞語 拼音 解釋 出處
扣盤捫燭 kòu pán mén zhú 叩著自己的盤骨,捫著自己的心,比喻反躬自省,探求真理 晉·葛洪《神仙傳·孫登》
盤骨 pán gǔ 胸骨 《老子》第四章:「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mén 手按著 《莊子·養生主》:「吾可以休矣。」

扣盤捫燭的故事展現了孫登求學的真誠和堅毅,以及葛玄對學生的嚴謹和期許。它也説明瞭修身養性和追求真理都需要真誠的態度和不懈的努力,反躬自省是探求真理的重要途徑。

扣盤捫燭

扣盤捫燭 意思:比喻苦思冥想,鑽研學問。出自東漢趙曄《吳越春秋》。

原文出處

吳王光使蹶由彈琴,客聞之,扣盤而歌《雍門子周》。吳王大悦,賞客千金。客不受,曰:“臣聞明王賢主不以寵貳士,不以利蔽名。願陛下少加賜,使得卒業於文、行。”乃叩頭出血,盤折,弦絕。王乃大怒,曰:“與之琴!”客鼓琴鼓之,聲韻悲慘。吳王問之曰:“何為也?”曰:“臣聞古帝王文而不治,必有過惡,然後有師曠、石奮以直諫之君人。君人不能用,遂不寤耳。臣竊為陛下傷之!”於是吳王乃改過自新,與句踐爭強,卒霸東垂。 

故事寓意

扣盤捫燭的主人公是一位琴者,他通過叩盤和彈琴的行為,表達了以學業名節為重的高尚情操。這個故事意在勸誡君主不要沉溺於歌舞享樂,而應該勵精圖治。

成語出處

扣盤捫燭出自《吳越春秋》。相傳春秋時期,吳王光召來名叫“卻由”的琴師彈琴,卻由一聽到琴聲,便拍琴(盤)而高歌《雍門子周》。卻由的舉動深深打動了吳王,吳王賞賜其千金,卻不被後者接受。卻由認為明君不應以財物籠絡人才,並以頭叩琴直至琴盤破碎、琴絃斷裂,鮮血淋漓,以表達自己要專心致力於文業和行為的志向。看到這般場景,吳王大怒,命人賜予琴讓卻由彈奏。卻不遵王命,以悲切激昂的琴聲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並直言君主若不及時改正錯誤,終將像文治不興的前朝君王一樣滅亡。一番話令吳王猛然醒悟,最終痛改前非,勤政愛民,最終強大吳國。

近義詞

  • 懸樑刺股
  • 囊螢映雪
  • 鑿壁偷光
  • 韋編三絕

反義詞

  • 貪圖安逸
  • 逸樂荒淫
  • 不思進取

用法例句

  • 他為了專心讀書,常常是扣盤捫燭,廢寢忘食。
  • 這位年輕學者勤奮好學,經常通宵達旦地扣盤捫燭,鑽研文獻。

總結

扣盤捫燭故事背後的精神含義是勉勵人們追求上進,努力學習。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也要學習並踐行這種精神,努力成為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

附錄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扣盤捫燭 [修訂本參考資料] 教育部《成語典》2020
扣盤捫燭的意思 – 成語字典 – 漢語網 漢語網
辭典檢視 [扣槃捫燭 : ㄎㄡˋ ㄆㄢˊ ㄇㄣˊ ㄓˊ] – 教育部《重編國語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扣盤捫燭的解釋 扣盤捫燭的意思
扣盤捫燭的解釋 扣盤捫燭的意思
扣盤捫燭的意思 – 解釋,簡體 – 扣盤捫燭 成語字典
扣盤捫燭 的意思、解釋、用法、例句 – 國語辭典 國語辭典
扣盤捫燭 [編輯總資料庫] – Idiom search – Ministry of Education 教育部
扣盤捫燭 – 成語大典 成語大典
扣盤捫燭 –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