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書房時,翻到幾張泛黃的「已末」年曆,才驚覺時間過得真快。那些被紅筆圈起來的考試日期,還有旁邊密密麻麻的備註,瞬間把我拉回學生時代拼命準備模擬考的日子。說起已末這個年份,對台灣的考生來說可是充滿回憶啊,特別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一模」、「二模」考題,現在想起來還是會手心冒汗呢!

記得那時候班上同學最愛互相交換各區的模擬考試題,從廣東省的惠州市調研考到上海16區的等第線分析,每個人都像情報員一樣蒐集資料。特別是數學科,光是看不同地區的出題風格就很有趣:

地區 數學題特色 學生最常卡關的題型
廣州一模 應用題情境生活化 空間幾何證明題
上海16區 計算量超大 函數與導數綜合題
北京海淀 題幹文字優美像閱讀測驗 概率統計實際應用題

那時候放學後的K書中心總是爆滿,大家不只比誰的參考書疊得高,更要比誰能搞到最新的一模考古題。有個同學超厲害,他表哥在補習班工作,常常能提前拿到北京海淀區的語文試題,我們就會圍著他像在看什麼武林秘笈一樣。現在想起來,那些題目根本是折磨人的小妖精,特別是作文題目總愛出些「科技的溫度」這種抽象得要命的題目,寫到最後都在鬼打牆。

最懷念的是每次考完模擬考,全班會擠在走廊對答案的那種氣氛。有人哀號說選擇題卡劃錯格,有人炫耀最後一題剛好昨天複習到,還有人堅持自己的解法才是對的,結果翻開詳解大家都傻眼。那時候的我們,根本是把「已末」年曆當成聖經在拜,每個月都要在重要的考試日期旁邊畫上大大的驚嘆號,深怕錯過任何一場可能改變命運的模擬考。

已末

已末是什麼?台灣人一定要知道的歷史知識,這個問題其實是在問台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已末年指的是農曆的己未年,在台灣歷史上最著名的就是1919年(大正8年)的「已末事件」,這是台灣人在日本統治時期爭取自治權的重要運動。當時台灣知識分子受到中國五四運動和世界民族自決思潮影響,發起了台灣議會請願運動,可以說是台灣民主運動的萌芽。

說到已末事件,就不得不提到當時的時代背景。1910年代後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興起民族自決浪潮,台灣知識分子也受到啟發。林獻堂、蔣渭水等人開始組織「台灣同化會」,後來發展成「台灣文化協會」,這些都是已末事件的重要推手。他們主張台灣人應該有參政權,要求設立台灣議會,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卻點燃了台灣人爭取權益的火種。

重要人物 主要事蹟 影響
林獻堂 領導台灣議會請願運動 被譽為「台灣議會之父」
蔣渭水 創辦台灣文化協會 台灣新文化運動推手
蔡培火 參與請願運動 後成為台灣民族運動重要人物

已末事件雖然沒有立即達成目標,但對台灣後來的發展影響深遠。它讓台灣人開始思考自身地位,也培養出一批政治運動人才。這些人在1920年代繼續推動各種社會運動,可以說是台灣現代政治意識的開端。當時提出的許多主張,像是地方自治、言論自由等,至今仍是台灣社會重視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了解已末事件確實能幫助我們更清楚認識台灣民主發展的歷程。

最近好多人在問「已末事件發生在什麼時候?時間軸一次看懂」,其實這個歷史事件發生在1915年,是台灣日治時期的重要抗爭事件。當時余清芳等人以「大明慈悲國」名義發動起義,雖然規模不大但影響深遠,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完整時間軸,讓你快速掌握關鍵時間點。

說到已末事件的背景,那時候台灣被日本統治已經20年,民間累積不少不滿情緒。余清芳原本在台南西來庵擔任廟公,利用宗教號召力秘密籌劃武裝行動。他們計劃先攻佔噍吧哖(今台南玉井)的警察支廳,再擴大規模,可惜最後因為消息走漏而失敗收場。

時間 事件重點
1915年5月 余清芳開始在西來庵招募信徒,秘密籌備武裝起義
7月6日 起義計劃曝光,日本警方展開大規模搜捕
7月9日 余清芳率眾攻佔噍吧哖支廳,殺害日警
7月16日 日軍調派正規部隊鎮壓,起義軍退守虎頭山
8月22日 余清芳在逃亡過程中被捕
9月23日 余清芳等人在台南監獄被處決

這場起義雖然只持續短短兩個多月,但後續的清算行動非常慘烈。日本當局展開大規模搜捕,根據統計有超過1,400人被起訴,其中866人被判有罪。更殘酷的是,日軍在噍吧哖一帶進行無差別報復,許多無辜村民遭到殺害,這就是後來所謂的「噍吧哖事件」。當時台灣社會瀰漫著恐懼氣氛,但也埋下了更多反抗的種子。

已末事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展現了台灣人在殖民統治下的反抗精神。雖然準備不夠周全,但這種以武力對抗的行動在日治時期相當罕見。事件後日本加強了對台灣的控制,特別是針對宗教團體和民間結社的監管變得更嚴格。不過另一方面,也讓更多台灣人開始思考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爭取權益。

已末

為什麼已末對台灣這麼重要?在地觀點解析這個問題,其實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已末不只是傳統節氣,更是影響農作、飲食甚至民間習俗的重要時節。台灣人常說「已末吃荔枝」,這時候正是荔枝盛產期,從屏東到台中,整座島嶼都飄著荔枝香氣,農民們忙著採收,市場裡一籃籃紅艷艷的荔枝成了最搶手的伴手禮。

從農業角度來看,已末前後的氣候變化直接關係到作物收成。這時候颱風季剛開始,農民得搶在暴雨前採收,否則一整年的心血可能泡湯。老一輩的台灣人會觀察已末當天的天氣來預測下半年收成,這種經驗傳承比氣象預報還準確呢!

已末習俗 地區特色 現代變化
吃荔枝消暑 中南部盛產 發展荔枝冰品
祭拜土地公 農村普遍 結合觀光活動
曬冬衣準備 北部較常見 被除濕機取代

已末也是台灣傳統市場最熱鬧的時候,婆婆媽媽們會特別準備「已末菜」來補身體。像是冬瓜排骨湯、苦瓜封這類清熱解暑的料理,每家都有自己的獨門配方。現在年輕人雖然不太懂節氣養生,但超商推出的已末限定飲品還是會引發搶購潮,這種新舊融合正是台灣文化的可愛之處。

說到已末的民間傳說,台灣各地都有不同版本。南部人相信已末當天不能曬棉被,否則會引來「棉被鬼」;宜蘭則流傳已末午時的水特別乾淨,老一輩會儲存起來泡茶。這些看似迷信的說法,其實都隱含著先人對自然變化的細膩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