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的人不要嘲笑下山的神意思」這句話最近在網路上超紅,其實就是在講那些剛起步的人,不要看不起曾經風光過的前輩。這個梗最早是從電競圈傳出來的,後來被網友們拿來用在各種場合,特別是當有人對前輩不禮貌的時候,就會被拿出來提醒。
這個概念其實在台灣的職場也很常見啦!很多剛進公司的新人,仗著自己學歷高或是會用最新技術,就對資深同事指指點點。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那些看起來”過時”的前輩,可能曾經是業界的傳奇人物。就像下面這個表格列出的幾種常見狀況:
情境 | 上山的人心態 | 下山的神實際狀況 |
---|---|---|
職場新人批評老員工 | “這些方法都過時了” | 老員工曾用這方法完成重要專案 |
年輕球員質疑教練 | “你根本不懂現在的比賽” | 教練當年是MVP選手 |
網紅批評過氣藝人 | “你已經沒流量了” | 藝人曾經紅遍全亞洲 |
在PTT的LoL版就有人討論過,有些年輕選手會看不起退役選手,覺得他們操作跟不上時代。但其實那些”下山的神”當年可是創造過無數經典戰役,只是現在體力跟反應不如從前而已。這就像我們玩手遊,剛開始玩的新手怎麼有資格嘲笑那些已經玩到封頂的大佬呢?
這個梗還被改編成歌詞「上山的人怎敢嘲笑下山的神」,在抖音上超多人翻唱。我覺得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畢竟誰沒有年輕氣盛過?但隨著年紀增長就會明白,每個行業都有它的週期性,今天你看不起的人,搞不好明天就換你被更年輕的人看不起了。與其在那邊比較誰比較厲害,不如互相尊重啦!
「為什麼上山的人不該笑下山的神?台灣人這樣看」這個問題最近在網路上引起不少討論。其實這句話背後藏著台灣人很重視的處世哲學,就是對不同人生階段的尊重。我們常看到年輕人衝勁十足,覺得前輩們跟不上時代,但其實每個階段都有它的價值,就像爬山一樣,上山的人氣喘吁吁,下山的人已經看過風景,兩者根本不能比較。
台灣社會特別講究「互相」的文化,從這幾種常見情境就能看出來:
情境 | 上山的人心態 | 下山的人智慧 |
---|---|---|
職場新鮮人 | 覺得老員工效率差 | 其實掌握關鍵人脈 |
創業新手 | 批評傳統產業守舊 | 卻忽略穩定現金流的重要 |
健身新手 | 笑資深學員重量輕 | 沒看到對方避免運動傷害的經驗 |
很多台灣長輩會用「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來提醒年輕人,這不是要擺老,而是希望傳承經驗。像我們公司有個做了20年的業務阿伯,看起來動作慢吞吞,但客戶名單一翻開,全是大咖老闆的私人電話,這種實力根本不是年輕人能短時間累積的。
現在網路時代變化快,年輕人容易覺得自己懂得多,但台灣人更相信「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有些眉角真的要時間磨,就像我阿公常說的:「你看廟口那攤蚵仔煎做了50年,火候控制就是比隔壁新開的厲害。」這種實戰累積的智慧,往往比書本上的理論更管用。
何時會出現上山笑下山的情況?職場老鳥分享經驗,這個問題其實在辦公室裡超級常見啦!簡單來說就是當新人剛進公司時充滿幹勁(上山),但做一陣子後發現現實跟想像有落差,就開始消極(下山)。這時候老鳥們就會在旁邊露出「我懂」的神秘微笑,因為大家都經歷過這個階段啊~
常見的「上山笑下山」情境可以整理成這個表格:
情境類型 | 新人反應(上山) | 老鳥OS(下山) |
---|---|---|
接到第一個專案 | 「我一定可以做得超棒!」 | 「等你被客戶退件三次就知道…」 |
加班文化 | 「為公司付出是應該的!」 | 「三個月後看你還能不能笑出來」 |
辦公室政治 | 「我們團隊感情超好的~」 | 「年終打考績時你就明白了」 |
我認識的會計部Amy就是經典案例。她剛入職時每天最早到公司,連午休都在研究報表,三個月後發現同事都在準時下班,現在她也學會「該划水時就划水」的生存之道。這種轉變不是偷懶,而是看懂職場潛規則後的自我保護啦!
另一個關鍵點是「期待值管理」。很多新鮮人把工作想得太美好,以為能學到超多新技能,結果整天都在處理瑣事。像業務部門的Kevin原本幻想自己會像華爾街精英那樣談大案子,實際上前半年都在整理客戶資料,落差大到讓他一度想離職。老鳥們笑歸笑,其實心裡都明白這是必經過程,只是看破不說破而已。
最近「什麼是『上山下山』比喻?台灣網友熱議中」這個話題在社群上討論度超高,其實這個比喻最早是從職場圈開始流傳的,用來形容人生不同階段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把人生分成「上山」和「下山」兩個階段,上山時拚命衝刺累積實力,下山時則要懂得調整步伐、傳承經驗,這種說法特別引起30-40歲上班族的共鳴。
這個比喻之所以會紅,是因為它把人生講得很貼切。就像爬山一樣,20-30歲時我們都在「上山」,每天加班、衝業績、學新技能,就像揹著沉重背包往山頂爬。到了40歲左右開始「下山」,這時候體力可能沒那麼好,但經驗值滿點,反而要學會用更聰明的方式做事,也要開始培養下一代。有網友就整理出這兩個階段的特徵對照表:
人生階段 | 上山期 (20-40歲) | 下山期 (40歲後) |
---|---|---|
工作狀態 | 衝刺、累積經驗 | 穩健、傳承經驗 |
體力狀況 | 熬夜沒問題 | 需要養生作息 |
學習重點 | 專業技能精進 | 人際關係經營 |
經濟壓力 | 存第一桶金 | 規劃退休生活 |
不少網友分享自己的「下山」心得,有人說40歲後突然發現不能再靠熬夜趕工,開始注重養生;也有人感嘆「下山」時才發現,年輕時累積的人脈和經驗反而比技術更重要。這個比喻最妙的地方在於,它提醒我們人生不是永遠都在衝刺,每個階段都有該做的事情。就像爬山老手說的,下山其實比上山更需要技巧,因為要控制好速度,還要留意膝蓋承受的壓力,這跟中年職場人的處境簡直一模一樣。
現在Dcard和PTT上都有相關討論串,特別是科技業和金融業的網友最有感。有人開玩笑說在科技業「上山」時天天寫code到凌晨,「下山」後變成要開無數個會議,但寫code速度反而變慢了。還有人分享自己「下山」後開始培養興趣,學泡茶、玩攝影,發現人生除了工作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事情。這個比喻之所以能引起共鳴,就是因為它把人生講得很真實,不會只灌輸正能量,而是承認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