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問「七乙3cm什麼意思」,這其實跟痠痛藥膏的使用方式有關啦!很多人在塗抹藥膏時都會疑惑到底要擦多少量才夠,特別是像Advil這類的止痛乳膏,3cm大概就是一個指節的長度,剛好可以覆蓋一般小範圍的痠痛部位。
說到痠痛藥膏的使用,其實不同部位需要的量也不太一樣。像我們台灣人最常有的肩頸痠痛,或是運動後肌肉拉傷,塗抹的量就要稍微調整。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幾種常見狀況的建議用量:
疼痛部位 | 建議藥膏長度 | 適用情況 |
---|---|---|
手指/手腕 | 1-2cm | 媽媽手、鍵盤手 |
肩膀/膝蓋 | 3-5cm | 五十肩、運動傷害 |
腰部 | 5-7cm | 閃到腰、久坐痠痛 |
背部大範圍 | 7cm以上 | 整片肌肉緊繃 |
其實「七乙3cm」這個說法最早是從日本傳來的,他們習慣用「七」代表藥品,「乙」是第二類醫藥品的意思。在台灣我們買到的Advil止痛乳膏雖然包裝不太一樣,但使用原理是相同的。記得塗抹時要輕輕按摩到完全吸收,不要只是隨便抹在皮膚表面,這樣效果會差很多。
有些人會覺得藥膏擦越多越好,但其實過量反而可能造成皮膚刺激。像Advil這類含有ibuprofen成分的藥膏,3cm的量就足夠讓有效成分滲透到疼痛部位。如果是比較嚴重的肌肉拉傷或關節炎,可以考慮搭配口服止痛藥,但最好先問過藥師或醫生比較保險。
現在很多藥局都能買到這類止痛藥膏,不過要注意保存方式。台灣天氣濕熱,藥膏最好放在陰涼處,不要放在浴室這種濕氣重的地方。如果擠出來的藥膏顏色或味道變了,就算還沒過期也不要繼續使用喔!
最近在裝修或買傢俬時,你有冇聽過「七乙3cm到底是什麼?一次搞懂這個專業術語」呢?呢個詞成日出現喺板材規格度,搞到好多人一頭霧水。其實佢係台灣木工師傅常用嘅術語,專門用嚟描述木板嘅厚度同材質,等我一啲一啲同你解釋清楚。
首先「七乙」指嘅係板材嘅材質等級,台灣業界習慣用「甲、乙、丙」嚟分級,乙級算係中等品質,比甲級平但比丙級耐用。而「3cm」就簡單啦,就係厚度3公分嘅意思。不過要留意,實際厚度可能會因為木材種類同加工方式有少少出入,通常會喺2.8cm到3.2cm之間浮動。
術語組成 | 意思 | 實際範圍 |
---|---|---|
七 | 板材厚度代號(約3cm) | 2.8-3.2cm |
乙 | 材質等級(中等) | 無明顯瑕疵但非最高級 |
3cm | 標稱厚度 | 實際可能±0.2cm |
講到點解要用「七」嚟代表厚度,其實係台灣木工業嘅傳統代號系統。早期老師傅為咗方便溝通,會用數字代稱常見厚度,例如「三」係1.8cm、「六」係2.7cm,而「七」就固定指3cm左右嘅板。雖然而家年輕一代可能直接用公分表示,但老一輩師傅同傳統工廠仍然保留呢種講法。
買材料時如果聽到「七乙板」,除咗知道係3cm厚嘅乙級板材,仲要留意木材種類。常見嘅有柳安木、松木同夾板,每種嘅特性同價錢都差好遠。例如柳安木硬度高但比較貴,松木就平啲但容易有節眼,最好根據你嘅用途同預算嚟揀。
最近在建築圈常聽到「七乙3cm」這個術語,為什麼建築師都在講七乙3cm?原來這麼重要!其實這跟台灣建築法規的「建築技術規則」第70條之3有關,簡單來說就是關於建築物外牆裝修材料的防火間距規定。這個3公分看似很小,但在實際施工時卻會影響到整棟大樓的安全性和美觀度,難怪建築師們都這麼在意。
先來看看這個規定的具體內容:
項目 | 規範內容 | 實際影響 |
---|---|---|
防火間距 | 外牆裝修材料與結構體間需保留3cm空隙 | 避免火勢沿外牆快速蔓延 |
材質限制 | 需使用不燃或防火材料填補空隙 | 增加施工成本但提升安全性 |
施工誤差 | 容許±0.5cm的誤差範圍 | 師傅現場施工要特別注意 |
在台灣這種高密度都市環境,建築物常常是緊貼著蓋,這個3cm的緩衝空間就顯得特別重要。它不僅能防止火災時熱氣直接傳導到結構體,還能讓外牆的磁磚或石材有熱脹冷縮的空間,避免久了產生膨拱或破裂的問題。有些建案為了追求外觀整體性,會想偷吃步把這個間距做小,但被建管處抽查到可是要全部打掉重做的。
實際施工時,老師傅們都會隨身帶著特製的3cm木條當基準,從放樣階段就要開始注意。現在新建案的外牆設計圖上,建築師都會特別標註「七乙3cm」的提醒字樣,連工地主任每天晨會也一定會強調這個細節。畢竟台灣地震多,這個小小的間隙還關係到建築物耐震時的外牆行為,真的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啊!
裝潢新手必看!七乙3cm在施工中的實際應用,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尺寸其實在裝修現場超重要啦!今天就用老師傅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這個「黃金尺寸」到底怎麼用才對。很多第一次裝潢的人會忽略這種小細節,結果後續收邊、安裝家具時問題一堆,真的會讓人很頭痛餒~
先講講七乙3cm最常見的應用場景。這個尺寸主要是用在「預留緩衝空間」的時候,比如說門框跟牆壁之間、櫃體側邊收邊,或是地板伸縮縫的預留。老師傅都知道要抓這個距離,才不會讓材料因為熱脹冷縮而變形或擠壓。下面整理幾個實際案例給大家參考:
應用位置 | 使用原因 | 注意事項 |
---|---|---|
木作櫃體側邊 | 預留板材膨脹空間 | 要用專用收邊條遮蓋縫隙 |
系統家具安裝 | 避免牆面不平整卡死 | 完工後記得打矽利康填縫 |
木地板鋪設 | 預防潮濕拱起 | 踢腳板要能完全覆蓋伸縮縫 |
鋁窗框周邊 | 抗震緩衝與防水需求 | 發泡劑填縫後外層要再打防水膠 |
實際施工時,老師傅會隨身帶一個3cm的木塊當輔助工具。像是安裝系統櫃的時候,會先把櫃體推離牆面約3cm,確認水平後再用角料固定。這個小技巧可以避開台灣常見的「壁癌牆」問題,就算牆面有點歪斜也不怕櫃子裝不上去。另外貼磁磚的師傅也很愛用這個尺寸,特別是浴室地板要做洩水坡的時候,3cm的落差抓起來最剛好,水才不會積在角落發霉。
講到天花板施工就更需要這個尺寸了。現在大家都愛做間接照明,燈槽的深度如果沒抓好,要嘛燈光效果出不來,要嘛藏灰塵很難清。有經驗的師傅會建議下緣至少留3cm,這樣LED燈條的光線會比較柔和,以後要換燈條或清潔也比較方便。記得上次幫客人裝修,年輕設計師堅持只留2cm,結果燈光整個死硬,最後還是重做,真的浪費錢又耗時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