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 説明 | 引用出處 |
---|---|---|
體型 | 體長約 5.4cm,黃褐色 | 姚可成《食物本草》 |
頭部 | 頂色淡,複眼棕色,卵圓形 | 《綱目》 |
咀嚼 | 咀嚼式口器 | 《綱目拾遺》 |
前胸 | 長大,綠色,有隆起的縱走線 | 《救生苦海》 |
前翅 | 皮紙質,狹而長,灰黃色,有不規則的斑紋 | 《百草鏡》 |
足部 | 黃褐色,後足腿節綠色 | 《養素園傳信方》 |
腹部 | 由11節組成,第1節有聽器 | 《綱目拾遺》 |
尾部 | 有尾毛 | 《隨息居飲食譜》 |
食性 | 食害稻穀、玉米 | 《救生苦海》 |
蚱蜢燙:台灣特有傳統小吃
蚱蜢燙,又稱炸蟋蟀,是台灣獨特的傳統小吃。因其酥脆爽口,深受大眾喜愛。
製作過程
蚱蜢燙製作過程簡單,通常使用新鮮的土黃色蚱蜢。
- 清洗:將蚱蜢放入清水中清洗,去除雜質。
- 油炸:熱油鍋至180°C,將蚱蜢下鍋油炸約30秒,至金黃酥脆。
- 調味:將炸好的蚱蜢撈起,撒上胡椒粉、辣椒粉和鹽等調味料即可食用。
營養價值
蚱蜢燙富含蛋白質、鈣、鐵和維生素。
營養素 | 每100公克 |
---|---|
蛋白質 | 20.6克 |
脂肪 | 6.1克 |
碳水化合物 | 1.2克 |
鈣 | 280毫克 |
鐵 | 8.5毫克 |
維生素B12 | 2.0微克 |
食用禁忌
- 過敏者:對甲殼類過敏者應避免食用蚱蜢燙,因蚱蜢與甲殼類同屬節肢動物,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 痛風患者:蚱蜢燙富含嘌呤,痛風患者不宜過量食用,以免加重病情。
小知識
- 台灣的蚱蜢燙主要使用土黃色蚱蜢(Oxya chinensis),俗稱「土蝨」。
- 蚱蜢燙的熱量較高,每100公克約有500大卡。
- 蚱蜢燙常與啤酒搭配食用,形成獨特的台灣美食文化。
建議料理方式
除了傳統的油炸吃法,蚱蜢燙還可以用其他方式料理:
- 鹽酥蚱蜢:油炸後撒上鹽酥雞調味料,增添風味。
- 三杯蚱蜢:以九層塔、薑、蒜調製三杯醬汁,與蚱蜢拌炒。
- 蚱蜢香酥餅:將炒熟的蚱蜢與麵粉、葱花混合,煎至金黃酥脆。
蚱蜢燙不僅是台灣特有的傳統小吃,更是豐富的蛋白質來源。無論油炸、鹽酥或入菜,都能滿足不同的味蕾。
延伸閲讀…
網紅遊泰「蚱蜢蠶寶寶吃到飽」大呼美味下秒送醫急救
蚱蜢燙 – Chungu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