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wcount>0 姓氏起源 |滿族人姓氏 |【百家姓姓巴滿族誇哈達後裔】 - 八字風水知識站
姓氏起源 |滿族人姓氏 |【百家姓姓巴滿族誇哈達後裔】

佟佳氏(滿語:ᡨᡠ᠋ᠩᡤᡳᠶᠠ ᡥᠠᠯᠠ,轉寫:Tunggiya hala)是滿族和錫伯族姓氏,位列滿族八大姓之一。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本地名,地氏[1];另有説法則認其前身為金代夾古氏[2]。

佟佳氏可考始祖巴虎特克慎,生七子屯圖墨圖、達爾漢圖墨圖、顏圖墨圖、揚嘉圖墨圖、坦圖墨圖、額赫禮圖墨圖、噶爾漢圖墨圖[1]。

明朝末期發展159户[2],各支主要定居於馬察、雅爾湖、加哈、佟佳、佛阿拉、扎庫木、哈達、薩木佔地[3]。

其中額赫禮圖墨圖後裔巴篤理家族世居馬察;顏圖墨圖後裔扈爾漢家族世居雅爾湖;達爾漢圖墨圖後裔佟養正家族世居佟佳,後遷徙明朝開原、撫順經商或官,並定居於此[4];有其他同族世居加哈、長白山地[5]。

他們歸附清太祖努爾哈赤後編入滿洲八旗,一部分編入漢軍。

清朝時期,各支世家貴族、文臣武將著名人士甚多,有「佟半朝」稱[6]。

清太祖元妃、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扈爾漢、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雍正年間重臣隆科多出自該氏,康熙一朝勢力[6]。

民國後,佟佳氏主要佟為漢姓,其餘使用仝、、童、董、、趙、俞、惠[2]。

白旗巴篤理世居馬察,努爾哈赤創業初率五百户歸附,任札爾兼佐領,授三等輕車都尉[1]。

巴篤理旅順口、薩爾滸、遵化地立有戰功授二等輕車都尉,接連升任禮部尚書兼統、議政大臣,後於役攻王家莊時陣亡,贈三等男[1]。

巴篤理次子卓洛襲爵。

卓洛入塞、松錦、入關、湖廣、雲南地,三遇恩詔加至二等伯,官職禮部尚書兼統、議政大臣[7]。

爵位由其孫赫特赫、舒敏、孫伊雷、元孫伊勒慎承襲[7]。

巴篤理第三子穆濟倫特恩授騎都尉,三遇恩詔加至二等輕車都尉[7]。

其子鄔濟瑪襲,從徵浙江、福建立功,授一等輕車都尉,鄔濟曾孫明達襲職調整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7]。

巴篤理四子孟格圖任頭侍衞;五子尼雅達、六子塞護軍參領兼佐領;孫輩以下多任侍衞、筆帖式、驍騎校、員外郎官職,其中巴篤理孫哈達任統;孫馬奇官護軍參領,從徵雲南授雲騎尉世職[7]。

巴篤理弟蒙阿圖任佐領、位列十六大臣列、官工部尚書[7]。

巴篤理同族白旗雅西塔、哲克錫巴班、薩穆哈圖、顧胡圖、約達尼、繆施渾、拜、卓拜、綏哈後裔有世職[8]。

其中雅西塔率領二百餘滿洲人、二百三十餘漢人歸附努爾哈赤,任佐領、護軍統領[7]。

其子穆福攻前屯衞、山海關、太原、江西九江地,遇恩詔加至一等輕車都尉,官至領侍衞內大臣、太子少傅,其孫泰芬承襲時調整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7]。

另外,雅西塔孫雅圖官副統[9]。

白旗扈爾漢世居雅爾湖,早年隨其父、雅爾湖寨扈喇琥歸附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扈爾漢收為養子,賜姓覺羅,授為一等大臣,後位居開國五大臣列[10]。

扈爾漢收費約城主䇿穆特、東海兀集部處壯丁,獲得「達爾漢侍衞」號,後率軍徵兀集部虎爾哈路、東海薩哈連部、撫順、開原地[10]。

薩爾滸戰中,扈爾漢率部擊敗劉綎、喬一琦所部明軍,加世職三等子,第三子渾塔襲,後因事革退[10]。

順治年間,順治帝追念扈爾漢功勞,子爵世職,令其五子分襲[10],長子阿爾賽襲三等輕車都尉、次子布爾賽襲騎都尉、五子瑚什布襲騎都尉、七子達賴襲騎都尉、八子丹布襲騎都尉[11]。

渾塔子色勒任散秩大臣兼佐領[10]。

扈爾漢四子塔授騎都尉,鰲拜冒矢石攻克皮島超升三等男,賜巴圖魯號[12]。

入塞時擊敗馮永盛、侯世祿所部明軍,晉二等男,後因事降世職一等輕車都尉、革巴圖魯號[12]。

入關諸戰役中,準塔山海關、淮安、沂州、四川、貴州地接連立功,復其爵位、勇號,晉一等子[12]。

準塔六子阿拉襲爵,兩遇恩詔加至三等伯,事削去恩詔加之職,改回一等子世職[12]。

扈爾漢三弟薩木什喀、六弟達爾泰、七弟雅賴有世職。

雅賴因烏拉、蒙古、北京、淩河、旅順、河南、江南地戰功授一等男兼一雲騎尉世職,其後人改為三等男世襲[13];薩木什喀旅順、皮島地戰功一度授二等男,後因事革退,錦州戰後,復授騎都尉世職,官工部尚書[12]。

達爾泰授騎都尉,其孫三藩中立功,晉一等輕車都尉兼雲騎尉世職[13]。

此外,扈爾漢次弟胡施塔任佐領、十弟達拜任協領[10]。

鑲黃旗佟養真達爾漢圖墨圖(又名達爾哈齊、佟答剌哈、佟達禮[4])裔[14],清朝時期有着「佟半朝」譽者主要指得是這一支脈[15]。

佟養真弟佟養性於天命四年(1619年)後金克撫順時歸降[14]。

此後,佟養真從徵遼陽立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後駐守臨近朝鮮邊界鎮江城,明朝降將陳良䇿復叛,策應毛文龍襲擊鎮江,其長子佟豐年於此役殺,佟養真被俘後遭到處決,雍正九年追贈光祿大夫、一等公,加贈太師,諡[14]。

佟養真次子佟圖賴襲三等輕車都尉,徵淩河、錦州、松山、前屯、太原、河南、江南、湖廣地立戰功,接連晉封二男,數遇恩詔後加為三等子,歷任統、兵部尚書、定南將軍職[14]。

佟圖賴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因此康熙帝即位後追封佟圖賴一等公,其子佟國綱襲爵,官內大臣、統、議政大臣,從徵噶爾丹時烏蘭布通戰中陣亡,加贈騎都尉兼雲騎尉[16]。

長子鄂倫岱襲爵,後獲罪革,佟國綱三子誇岱、孫納穆圖承襲[16]。

鄂倫岱長子補熙承襲加贈騎都尉兼雲騎尉,歷任綏遠城將軍職[16]。

佟國綱次子法海原任兵部尚書[16]。

佟圖賴次子佟國維,歷任內大臣職,因其女孝懿仁皇后而封一公,從徵噶爾丹時立功,其三子隆科多襲,官尚書,為雍正年間重臣,後獲罪,隆科多弟慶復襲爵[16]。

佟國維長子葉克書任鑾儀衞鑾儀使、次子德克新任三等侍衞、四子慶元任光祿寺卿、五子慶恆任三等侍衞、七子慶泰任副都統兼佐領;孫舜安顏為和碩額駙,官任領侍衞內大臣[16]。

漢軍正藍旗佟養性,授三等男,娶努爾哈赤孫女,封額駙,從徵遼東優授二等子,其三子六十襲職時三遇恩詔晉封三伯,官統[16]。

其子佟國瑤承襲,歷福建將軍職[16]。

佟國瑤孫齊福襲職時調整二等子世職[16]。

佟養性曾孫佟世功任佐領,從徵陝西時陣亡,贈雲騎尉世職,無嗣其侄佟鑒承襲[16]。

同旗佟養材佟養真兄弟,其子佟恆年鎮江役中殺,贈騎都尉,其弟佟成年、侄孫佟國印襲職[17]。

佟國印錦州、松山、山東、前屯地立功,晉二等輕車都尉,三遇恩詔加至三等男,官工部侍郎,後人襲爵時改回二等輕車都尉世職[17]。

此外,佟養真同族旗塔本巴顏、漢軍鑲旗佟鎮國、旗佟山、佟養澤、鑲藍旗努顏、噶哈、阿爾瑚理、包衣豐阿、南泰、葛臣、哈哈納後裔有輕車都尉、騎都尉或雲騎尉世職[18]。

其中,塔本巴顏清太祖元妃哈哈納扎青父。

佟鎮國廣寧歸附,授三等輕車都尉,後擒獲廣寧明朝信使,超授三等男世爵[17]。

努顏長子席特庫初授騎都尉,徵淩河、北京、山東、錦州、松山、山海關、蒙古地屢立戰功,晉一等輕車都尉兼雲騎尉,三遇恩詔加至一等男世爵,官副統[17]。

噶哈任佐領,其子蘭拜從徵黑龍江、錦州、山海關、湖廣地屢立戰功,授二等輕車都尉,三遇恩詔加至二等男,歷任統、吏部尚書官職[17]。

其孫常升襲爵時改回二等輕車都尉世職,任寧古塔副統[17]。

另外,噶哈孫倭赫曾任川陝總督[17]。

旗託和世居加哈,其孫安泰任七品官,三藩中嶽州吳應奇作戰時陣亡,贈雲騎尉世職[19]。

託和元孫哈克山任護軍統領,三藩期間麓山、察哈爾地接連立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後從徵江西湖廣地,永興馬寶作戰時陣亡,贈為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諡武毅。

無嗣,由其侄巴爾泰一脈承襲[19]。

託和元孫巴克山任委署護軍校,三藩中從徵察哈爾、雲南地立功,優授騎都尉世職[19]。

此外,託和同族鑲白旗尼堪外蘭、鑲紅旗蘇敏、旗額濟訥後裔徵南明、三藩戰役立功而獲得騎都尉或雲騎尉世職[20]。

⑴.蒙古族都爾哈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喀喇沁旗)。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Durha Hala。

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頒佈《禁胡姓詔》時,即改漢姓哈氏,遷居長葛郡(今河南許昌長葛),世代相傳,族人眾多。

明朝文學家楊慎《希姓錄》中記載:“有哈永森,今湖北有此姓。

”哈永森,原蒙古族都爾哈氏族人後代。

⑵.蒙古族斡羅納氏,世居拉河(今內蒙古土拉河),後明朝時期改漢姓哈氏。

該支哈氏鼻祖哈剌哈孫,公元?~1308年待考,元朝大臣、政治家。

哈剌哈孫曾祖的斡羅納·啓昔禮,是蒙古克烈部首領王罕阿兀赤(牧馬人)。

王罕陰謀偷襲鐵木(成吉思汗)時,斡羅納·啓昔禮夜走報,,賜號“答剌罕”,擢拔千户,任怯薛。

祖父斡羅納·博理察,父親斡羅納·囊加台,有戰功。

斡羅納·哈剌哈孫蒙古文,敬重儒學。

他功臣後裔,錄掌宿衞,襲號“答剌罕”。

歷任大宗、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中書左丞相,完澤、不忽木同理朝政。

朝廷每有政事,儒臣討論。

斡羅納·哈剌哈孫大都建孔子廟處國子學,對促成元成宗孛兒斤·鐵穆耳前期守成政局具貢獻。

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晉升中書右丞相。

元武宗孛兒斤·海山執政時期,因斡羅納·哈剌哈孫不是自己親信,聽信讒言,罷免其右丞相職,左丞相行和林省事鎮守漠北。

斡羅納·哈剌哈孫漠北,命諸部置傳車,內地轉運糧米以賑濟饑民,置倉庫儲米接待西北降民,疏浚古渠灌溉,整理稱海屯田,安定了漠北統治秩序。

元元年(公元1308年),斡羅納·哈剌哈孫病逝。

其後裔子孫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姓氏,稱哈氏,世代相傳。

第二個淵源:源於女真族,出自明朝末期海西女真(水達達女真扈倫四部)之一哈達部,屬於漢化改姓氏。

明朝時期,海西女真(水達達女真扈倫四部)之一哈達部,世居今遼寧省開原南部哈達河畔,因此族人中有河流名稱姓氏者,後取諧音漢字“哈”氏。

哈達部,原屬納喇氏部落,其先人本居扈倫河(胡籠、呼倫、忽喇温,今呼蘭河)一帶地區。

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王朝該地區置塔山衞,塔刺赤指揮同知。

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塔山衞指揮金事弗刺出,以所管人民多,“聲息馳報,請設衞印”;嘔罕河衞都督同知你哈答保奏下,明廷析塔山衞另置塔山左衞。

塔山左衞地今呼蘭河東依蘭縣以西地,哈達部成員主要來源於塔山左衞,故而,史書記載哈達部出自塔山衞烏拉部同一始祖納齊卜祿。

自納齊卜祿六傳(克錫納)為塔山左衞首領時,或稱“塔山前衞左都督”。

今考古工作者吉林省洮南縣境出土了“塔山左衞印”,説速時,塔山左衞塔山衞東遷塔山衞南,分佈今吉林省長春市扶余、農安兩縣和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一帶。

速黑忒,為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海西女真中的大酋,“諸部畏”。

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速族人巴岱達爾汗殺,子孫四散逃亡。

速黑忒長子子萬(漢名王台),逃至“錫伯部綏哈城”(今吉林吉林西部)。

速黑忒次子住外蘭(漢名王忠)率部分部眾逃至廣順關(南關)外哈達河地區(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自稱部長,成為哈達部創建者。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王忠叛亂族人所殺,其子博爾坤立誓父報仇,歲綏哈城迎堂兄王台來主哈達部事。

王台部長後,採取“遠者招徠,近者攻取”策略,使哈達部時,自稱哈達汗。

當時葉赫、烏拉、輝發及建州女真所屬渾河部,“盡皆服之”。

這段歷史説海西女真哈達部奠基於速,形成於王忠,王台時達鼎盛。

但王台晚年貪財受賄,察民情,反曲直,“下效尤甚”,民不堪其,往往叛投葉赫部,“國勢”。

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王台逝世,諸子爭權,子孟格布祿(蒙骨孛羅)主部事時,其他眾子不服,骨肉相殘,致使哈達部以往威望化為烏有。

當時,葉赫部建州女真首領佟·努爾哈赤崛起,哈達部佟·努爾哈赤發動一系列統一女真諸部過程中,不僅失去昔日霸主地位,且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佟·努爾哈赤兼併。

從此,海西女哈達部哈氏族人,成為滿族哈氏,世代相傳。

第三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後裔,屬於漢化改姓氏。

哈氏,為“回族十三著姓”之一。

回族哈氏起源於元、明時期中亞花刺(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布哈拉州首府,位於澤拉夫尚河下游布哈拉綠洲中心地帶)一個小氏族部落王族世家。

宋末元初,沒落布哈拉王族後裔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賽義德·舍姆斯丁·歐麥爾,al-Sayyid Shams al-Din‘Umar)於公元十三世紀初舉族東遷,歸附大蒙古汗國政府,充任成吉思汗帳前侍衞。

宋理宗趙昀紹定元年(木亦堅汗元年,公元1229年),木亦堅汗孛兒斤·窩闊台(元太宗)即位後,強化了汗國中色目人政治地位,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由此出任豐、靖、雲內(今山西大同、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達魯花赤(地區軍政長官),後改任太原、平陽二路達魯花赤。

宋理宗淳祐十一年(蒙古國海迷失後稱制三年,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元憲宗孛兒斤·蒙哥即位後,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出任燕京路總管、採訪使。

宋理宗景定元年(薛禪汗元年,元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孛兒斤·忽必烈即位後,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升為燕京路宣撫使。

宋理宗景定二年(元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拜中書省平章政事,統理財政,兼理發行中統交鈔,是歷史上首次發行紙幣,且“尚知限制發行”,一時之間元政府國庫,戰事糧餉供應匱乏。

宋景定五年(元元元年,公元1264年),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出任陝西、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後並節制陝西五路四川行樞密院所有大小官屬。

陝西三年之內,民户增加三千五百六十五户,軍户增加一萬兩千二百五十五户,税收增加六千二百二十五錠,屯田糧增加九千七百二十一擔,節省和買鈔三百三十一錠,得朝廷賞銀五千兩。

宋度宗趙禥鹹淳十年(元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雲南設立行省第一任行政官。

任職期間,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大力改革行政體制,設置郡縣,萬户府、千户所、百户改為路、府、州、縣,路設總管,府設知府,州設知州,縣設縣令或縣尹。

“路三十七,府二,屬府三,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其餘甸、寨、軍民府此數。

陳氏一族先祖之一陳叔明孫、陳志高子陳才妻子赫氏,箕子後裔赫氏族人。

發展社會經濟,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雲南地區建立軍民屯田十二處,使農業人口和耕地面積有顯著增加;大力興修水利,鄯闡(今昆明)地區築壩修閘,挖堰開塘,疏浚河水,興建了農田灌溉系統工程;委任漢官張立道修治滇池,開鑿了滇池下游寶象、馬料六條人工河;雲南“無粳稻聚麻,教民播種”,推廣稻穀種植,改進養蠶事業,使農桑得以發展,改善交通條件,宋恭宗趙顯德祐二~四年間(元元十三~十五年,公元1276~1278年),命烏撒總管愛魯負責重修鄯闡烏蒙(今雲南昭通)到敍州的水陸驛站道路,使該幹線成為雲南、四川、貴州交通要道;雲南境內設驛站七十八處,加強了雲南和燕京及中原各地聯繫。

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注意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於宋恭宗德祐二年(元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鄯闡五華山修建學校,勸導各族子弟入學,修建孔子廟、明倫堂,宣揚儒學,設立側景,觀測日月蝕和推算四時節令,設立惠民藥局,治療疾病,供給藥物;關念民間疾苦,貸牛種、耕具,減輕人民負擔,百姓“由是遠近翕然俱來”。

各少數民族首領採取方針,緩和了民族矛盾。

處理民間糾紛時,持平辦理,疏通引導,使和睦,史稱他“秉政六年”,“政”。

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生有五子:長子納速刺丁,於其父逝世後,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哈桑),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三子忽辛(侯賽),任雲南行省右丞;四子苫速丁兀默裏,為建昌路總管;五子,雲南諸路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其後裔子孫十分出色,擔任元朝政府各種官職,對回族和伊斯蘭教文化發展起了作用。

當時駐路同知、中奉大夫、廣東宣慰使元帥哈散(哈桑),其次子。

哈散後裔子孫中,開始祖名漢化姓氏,即稱哈氏,此後元朝時期迅速成為一個回族哈氏家族。

如元朝任宣慰司副使哈辛,便是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孫子。

元朝中高級官員中,有哈伯、哈八石、哈八失、哈兒沙、哈海赤、哈黑丁、哈刺、哈麻、哈迷丁三十餘大臣和領。

到了明朝時期,歷代官員中,有哈林(通事指揮僉事)、哈銘(錦衣衞指揮使)、哈直(安慶衞指揮)、哈維新(商鎮參)、哈斯哈(潼關副),以及鄭和下西洋掌教哈三等。

及至清朝,任過雲貴川總督和雲貴提督哈元生,其父哈應忭武昌水師提督,其子哈尚德清乾隆初年(公元1737年)任過總兵。

另外,後任過湖廣提督和貴州提督哈攀龍,其太祖哈先聞、祖父哈雲、父親哈世榮通議大夫、一等待衞。

哈攀龍子哈國興,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武進士,出任過雲貴提督和參贊大臣。

其弟哈國泰過巡捕三營千總和雲南臨元鎮總兵,兒子哈文龍、哈文彪任過四川軍營補陝西提標右營守備和千總職。

文獻《回族人物誌》中記載:於哈家多出將門,且功績,故而乾隆大帝哈國興病亡後,入祀紫光閣昭忠祠時,致讚道:“中土回人,性多拳勇。

哈其大族,每出種,向略趲拉,,中道病殂,告。

”第四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⑴.滿族哈爾察氏,稱薩哈爾察氏、薩哈集里氏,以部氏,滿語Harca Hala或Saharca Hala,漢義“貂皮”, 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尼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海蘭(今吉林和龍以西海蘭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卦爾察(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黑龍江沿岸地,後多冠漢姓哈氏、薩氏、俞氏。

⑵.滿族哈爾拉氏,稱哈雅拉氏,滿語Harla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

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後冠漢姓即為哈氏。

⑶.滿族哈勒塔喇氏,滿語Haltala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冠漢姓哈氏、韓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鄂温克族、土家族、裕固族、土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侗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少數民族中,有哈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元、、清時期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哈氏,世代相傳。

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後,予以補充刊載。

哈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但人口總數中國大陸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名列第四百四十五位,望族出長葛郡、金山郡。

哈氏起源於元、明時期中國少數民族。

蒙古族、回族、滿族、錫伯族少數民族中,哈氏並見,漢族中有哈氏族人,是漢族各民族通婚所產生諧音漢字表徵姓氏。

明朝官員中,有哈林(通事指揮僉事)、哈銘(錦衣衞指揮使)、哈直(安慶衞指揮)、哈維新(商鎮參)、哈斯哈(潼關副),以及鄭和下西洋掌教哈三等。

及至清朝,任過雲貴川總督和雲貴提督哈元生,其父哈應忭武昌水師提督,其子哈尚德幹隆初任過總兵。

另外,後任過湖廣提督和貴州提督哈攀龍,其太祖哈先聞、祖父哈雲、父親哈世榮通議大夫、一等待衞。

哈攀龍子哈國興,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武進士,出任過雲貴提督和參贊大臣。

其弟哈國泰過巡捕三營千總和雲南臨元鎮總兵,兒子哈文龍、哈文彪任過四川軍營補陝西提標右營守備和千總職。

哈氏一族多出將門,且功績,故乾隆大帝哈國興病亡後入祀紫光閣昭忠詞時制贊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

哈其大族,每出種。

”河間回族哈氏一族,始祖是明朝時期漠西蒙古瓦剌部,遊牧於阿勒泰-齋桑湖,額爾齊斯河流域哈剌部落人,《明史》文獻中稱:迤西人、金山韃靼人、瓦剌人、蒙古人、山後人。

《清史稿·哈元生傳、哈攀龍傳》中,寫到他們祖籍新疆“回部”。

該支哈氏金山郡本貫,現河間郡堂號。

河間回族哈氏是明英宗朱祁鎮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兄弟倆機兄哈剌卜丁和弟弟哈剌卜達瓦剌到中原定居,融入回族而形成宗族,現在二十二~二十五代人,人口河間有四千餘。

河間回族哈氏主要分佈北京、天津、丹東地,中原、東北、西北有河間回族哈氏後人。

河間回族哈氏宗族成為中華民族一部分。

始祖哥哥哈剌卜丁,定居後沒有職官,授錦衣衞頭目,月米二石,並房屋等物,享受明朝給入附中原者待遇。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卒,子襲職帶俸。

哈剌卜丁墓地河間西郊,墓碑於1994年。

哈剌卜丁河間生活了四十六年,生了六個兒子,成為河間哈氏六門。

河間哈氏於分支多,內部有“館驛哈、戒酒居哈、……”分,瞭解是祖上職業特點而命名。

河間哈氏家譜於清光緒年間修訂,後因為保管不善而遺失!現在查找到家譜十三~十五代,記載到清嘉慶、鹹豐年間。

如今河間族人們正在組織續寫家譜,中間缺少三代。

哈國龍弟弟哈剌卜達,南京錦衣衞任職,帶俸。

生卒年代,卒後葬河間果子窪,墓地無。

武狀元哈攀龍和兒子哈國興是哈剌卜達子孫!哈剌卜達子孫主要生活南京、肅寧、獻縣本齋鄉。

哈剌卜丁和哈剌卜達是親兄弟,他們後人二十幾代後,沒有什麼聯繫。

然而哈氏後人全國各地成功者甚多,各 行各業有出類拔萃者,政府中、軍隊裏有哈氏高級幹部,學術界有過中科院院士!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農曆2月20日,部下平章哈剌,即哈喇卜丁和弟弟哈喇卜達(一説哈喇卜撒),瓦剌入仕中原。

明朝景泰、天順、成化年間,哈喇卜丁指揮使(從二品),哈喇卜達指揮使(三品),隸南京錦衣衞,帶俸。

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農曆3月6日,哈喇卜丁疾,子哈興襲職,指揮使,(三品)帶俸,明朝時期衞制度,指揮使是時衞武官。

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農曆6月6日,哈喇卜達卒,子哈忠襲職,隸南京錦衣衞帶俸韃官指揮使(三品),哈喇卜達後人定居南京,與家族史記載。

哈興出任河間衞指揮使後,將家南京搬遷到河間,形成河間哈氏宗族。

哈喇卜丁、哈喇卜達弟兄入仕中原後,僅十七~十八年後老疾和過世。

明王朝對入仕中原韃官存有戒心,史籍《明英宗實錄》中有載:“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八月,壬子,命韃官都督僉事南京後軍都督府理事,兼撫彼韃官頭目人,時南京錦衣衞指揮僉事呂奏,本衞安插韃官指揮千百户頭目二百五十八人,雖稱歸順,其心難測,且漢人曉其言語,乞選京韃官內,素有威望,諳曉夷語者一員,撫卹,故有是命。

”清朝時期,哈元生、哈攀龍、哈國興為代表哈氏宗族百位各級武官,派遣到全國各地任職,其中有部分族胞,離開河間,滯留或移居外地。

清末民國期間,河間地區災害、戰爭天災人禍,族胞,背井離鄉到外地謀生,致使族羣移居。

移居到外地人數,多於原籍,主要分佈北京、天津、瀋陽、丹東、黑龍江、西北、雲南地。

哈喇卜達南京錦衣衞任職,卒後葬河間果子窪,墓地無。

哈喇卜丁有六個兒子:哈興、哈欽、哈聰、哈明、哈鑑、哈鉞,稱“哈氏六門”。

三門八世,哈義勇,公元1676~1760年,武庠生、路安府參。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壬辰科武進士第三名探花(壬辰科:狀元:李顯光、榜眼:楊炳、探花:哈義勇)。

哈廷良,哈喇卜丁後人,一門四世,生活明朝後期。

哈廷梁,武狀元,是哈喇卜達後人,河北省獻縣人,生卒年。

清乾隆十七年(公元公元1752年)壬申恩科武舉殿試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武狀元。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任四川普安營參。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任四川泰寧營化林協副(壬申恩科:狀元:哈廷梁、榜眼:林建鼎、探花:馬王泉)。

哈國龍,三門十世,連鎮汛千總,後推守備。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科武進士榜眼,授二等侍衞,全州參(科:狀元:朱秋魁、榜眼:哈國龍、探花:羅英笏)。

哈攀龍,武狀元,他兒子哈國興是哈喇卜達子孫!哈廷梁是武狀元哈攀龍族弟。

清乾隆十七年()哈攀龍奏摺中説:“一甲第一名哈廷梁,系臣族弟”。

北京“風箏哈”,他們是武狀元哈廷梁子孫,哈廷梁卒後,家道中落,他後人作風箏得名“風箏哈”。

河間哈氏內部有“正興齋哈、館驛哈、戒酒居哈……”分,瞭解是祖上職業特點而命名。

哈喇卜丁和哈喇卜達是親兄弟,他們後人現在沒有什麼聯繫,介紹哈氏宗族歷史和家譜時,有排斥。

不過,歷史學家白壽彝、馬壽千、李松茂編著《中國回回民族史》中,哈國興(哈攀龍子)、哈攀鳳(傳説是哈攀龍弟)誤寫成武進士。

哈國興是門子,繼承大業,但不是科舉出身。

哈攀龍影響,家鄉盛傳哈攀鳳是武狀元,但史上無,所有清史記載武舉恩科會考,見哈攀鳳名字。

如今河北獻縣、肅寧,瀛州鎮(河間縣),歷史上屬於河間府管轄,所以哈氏宗族統稱河間人。

有一支早年移居煙台蓬萊哈氏,改為漢族,後人們知道以前宗教信仰,源於河間哈氏宗族。

哈攀龍,公元1710~1760年,後十五代。

哈庭梁,公元1719年前後,後十四代。

哈喇卜丁後裔第八代哈元生,公元1681~1738年,哈攀龍哈庭梁族弟,哈元生是時代人,他們後應該十五代左右。

河間哈氏本地族胞,應該二十三代左右。

移居外地哈氏族胞,應該二十~二十二代左右。

河間哈氏六世祖、郡庠生哈騰芳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撰寫《河間哈氏宗族內遷》一文,有些內容《明史》資料記載不符,其原因待考。

河間哈氏後人全國各地成功者甚多,各行各業有出類拔萃者,政府、軍隊裏有哈氏高級幹部,學術界有中科院院士!現代分佈:今江蘇省南京市,吉林省松原市、輝南市,陝西省榆中縣、彬縣,河南省焦作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市哈塔西爾縣,黑龍江省富錦市,青海省,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市,雲南省昆明、麗江市、大理市、紅河州、楚雄州,山東省蓬萊市、聊城市東昌府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甘肅省蘭州市、張掖市、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市,河北省河間市、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秦皇島市、肅寧縣,遼寧省海城市、營口市,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重慶市忠縣、石柱縣,北京市,安徽省合肥市、滁州定遠縣,貴州省六盤水市地,有哈氏族人分佈。

長葛縣:春秋時期鄭國置長葛邑;秦朝時期改為社縣,屬穎川郡。

隋朝開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改為長葛縣,唐朝時期隸屬於許州,清末不變。

民國初期屬開封道,後開封道撤,屬省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長葛縣屬河南省許昌專區,1986年後改為許昌市轄縣,。

金山郡: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漢義“金山”,源出古突厥語“altai”(金子),漢譯有“阿爾泰”、“阿勒泰”兩音。

阿勒泰市地處阿爾泰山南麓、準噶爾盆地北緣,西北與布爾津縣相鄰,西南與吉木乃縣交界,東北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九十六公里。

整個阿勒泰地區位於新疆北部,是一個多民族聚居邊境地區,西北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東部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一千二百零五公里,全區轄阿勒泰市、布爾津縣、哈巴河縣、吉木乃縣、福海縣、藴縣、青河縣六縣一市,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墾第十師十個團場和自治區駐阿勒泰有關單位,總面積十二萬平方公里,佔全疆總面積7%。

阿勒泰地區有哈薩克、漢、回、維吾爾、蒙古三十六個民族,少數民族33.56萬人,佔總人口56.45%。

漢朝時期起,阿勒泰地區後塞種、匈奴、鮮卑、、突厥遊牧地。

唐朝時期歸安西都護府管轄,後改隸於北庭都護府。

元朝時期蒙古諸王封地,失八里行尚書省,後嶺北行省轄地。

明朝時期屬杜爾伯特部牧地。

清朝初期為蒙古瓦剌部(衞拉特蒙古)遊牧地。

清朝時期有哈薩剋剋、乃、烏孫部落遷居此地。

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公元1763年)為科布多參贊大臣轄地。

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公元1874年),清政府克蘭河畔修建喇嘛廟“承化寺”,翌年即光緒元年(乙亥,公元1875年),廟宇竣工,始有居民。

地名稱作承化寺,為阿勒泰地區雛形,歸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

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科布多阿爾泰分治,另設阿爾泰辦事大臣,駐承化寺。

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阿爾泰辦事長官治所,成為阿爾泰地區政治中心。

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設承化縣佐,屬阿山行政區管轄。

民國八年(己未,公元1919年)撤阿爾泰辦事長官,置阿山道;中央政府屬改由新疆省管轄。

民國十年(辛酉,公元1921年)置承化縣,後隸屬阿山道、阿山行政區、阿山專區。

1953年改為阿泰縣。

1954年改阿山專區阿勒泰專區;改阿泰縣阿勒泰縣,屬阿勒泰專區。

1970年後隸屬阿勒泰地區。

1984年11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阿勒泰縣,設立阿勒泰市。

哈散:(生卒年待考),回族,布哈拉王後裔賽典赤·贍思丁次子;西域人。

蒙古汗國大臣,哈氏鼻祖之一。

文獻《續雲南通志考》記載:“哈散,贍思丁次子,流於河西……”早期追隨成吉思汗。

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蒙古部夜襲成吉思汗營地,成吉思汗無備而潰敗。

當成吉思汗逃到班朱尼河畔後,環視左右,只有十九人相隨,呼:“誰助我完成大業?”這十九人相應,並成吉思汗盟誓,誓死相從,史稱“班朱尼河盟誓”,哈散即為十九人之一。

哈剌哈孫:(公元?~1308年待考),蒙古族,斡羅納氏。

元朝大臣,哈氏鼻祖之一。

曾祖斡羅納·啓昔禮,是王罕阿兀赤(牧馬人)。

王罕陰謀偷襲鐵木(成吉思汗)時,斡羅納·啓昔禮夜走報,,賜號“答剌罕”,擢拔千户,任怯薛。

祖父斡羅納·博理察,父親斡羅納·囊加台,有戰功。

斡羅納·哈剌哈孫蒙古文,敬重儒學。

他功臣後裔,錄掌宿衞,襲號“答剌罕”。

歷任大宗、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中書左丞相,完澤、不忽木同理朝政。

朝廷每有政事,儒臣討論。

斡羅納·哈剌哈孫大都建孔子廟處國子學,對促成元成宗孛兒斤·鐵穆耳前期守成政局具貢獻。

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進中書右丞相。

元武宗孛兒斤·海山執政時期,因斡羅納·哈剌哈孫不是自己親信,聽信讒言,罷免其右丞相職,左丞相行和林省事鎮守漠北。

斡羅納·哈剌哈孫漠北,命諸部置傳車,內地轉運糧米以賑濟饑民,置倉庫儲米接待西北降民,疏浚古渠灌溉,整理稱海屯田,安定了漠北統治秩序。

元元年(公元1308年),斡羅納·哈剌哈孫病逝。

哈八石:(公元1284~1330年),維吾爾族,漢名丁文苑;祖籍於闐,世居大都路宛平縣。

元朝官吏、詩人,哈氏鼻祖之一,翦氏鼻祖。

其父勘馬剌丁,仕廣州鹽課提舉,娶雅兒看氏,今新疆莎車(葉兒羌),而其祖擔任牧民官“兒幹”誤。

“雅兒看”屬於闐地區,哈八石祖籍屬於闐人。

哈八石授國安州判官,後官廉訪僉事,娶温氏,贈縣君、慈侍下。

哈八失:(生卒年待考),蒙古族,本名哈斯布色,台汗後裔答孫。

元朝大臣。

元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仕郎,國子監助教轉任校書郎、校書郎階八品,官同知河東轉運鹽使司事。

哈麻:(公元?~1365年待考),車族,字士;康里人(哈達帖木兒)。

元朝大臣,哈氏鼻祖之一。

父親魯,母親元寧宗孛兒斤·懿瞵質班乳母,魯故封冀國公,加太尉,階金紫光祿大夫。

哈麻其弟雪雪,早備宿衞元順帝孛兒只斤·鏷貼睦爾,元順帝深眷寵之。

哈麻有口才,元順帝褻幸,累遷官殿中侍御史。

哈麻弟弟雪雪累官集賢學士。

元順帝每即內殿,雪雪哈麻雙陸戲。

一日,哈麻服新衣侍側,元順帝方啜茶即噀茶於其衣。

哈麻視帝曰:“天子如是耶!”元順帝一笑而已。

引其,無與,由是哈麻聲勢日盛,籓王戚里,遺賂。

元九年(公元1349年)農曆7七月,監察御史斡勒海壽劾奏殿中侍御史哈麻及其弟雪雪罪,御史大夫韓嘉訥聞,不省,章三上,詔奪哈麻、雪雪官,出海壽陝西廉訪副使,韓家訥為宣政院使。

元十二年(公元1352年)農曆8月,元順帝召回哈麻,任為中書添設右丞,接着進階榮祿大夫,提調各怯薛、各愛馬口糧。

元十三年(公元1353年)農曆1月,司農司舊署賜哈麻,農曆12月哈麻晉中書平章政事,進階光祿大夫。

元十四年(公元1354年)秋季,哈麻假傳聖旨毒死了脱脱、木兒。

但是元順帝這二人聲望,默認了哈麻舉措。

元十五年(公元1355年)農曆4月,哈麻平章政事晉左丞相,農曆10月領大司農司。

元十六年(公元1356年)農曆2月,搠思監糾言哈麻及其弟雪雪罪,元順帝曰:“哈麻兄弟雖有罪,然侍朕日,朕弟懿璘質班皇帝實同乳,且罰,令之出征。

”元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農曆1月,監察御史孛羅帖木兒、賈彬辯明哈麻、雪雪罪。

元順帝因此時抗風起雲湧全國反元起義,獎罪責降哈麻身上,其毒殺了能抗拒起義軍脱脱、木兒人。

於是,“乃命其兄弟出城受詔,詔哈麻於惠州安置,雪雪於肇州安置。

比行,俱杖死。

哈麻既死,籍其家財,當年木兒封庫藏封識固嘗啓。

”哈麻兄弟寵幸方固,而廢外,人謂帝怒其譖害脱脱兄弟故,而不知其罪蓋由於不軌。

其兄弟死,人無恤之者。

哈喇卜丁:(公元?~1491年待考),哈剌魯族;西域哈拉不丁部人(今新疆阿勒泰生產建設兵團農墾第十師第一八六團場)。

明朝大臣、領,河北河間回族哈氏始祖。

元后明初時期,蒙古分裂韃靼部,兀良哈部,瓦剌部,瓦剌部即後來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部。

明洪武元年~明景泰七年(公元1368~1456年),西域哈剌魯人哈拉部落歸屬了瓦剌。

“哈喇卜丁”意為“哈拉部落”“丁”,“丁”表示始祖是瓦剌軍事領,哈拉部落“首領”。

公元十~十五世紀,西域各族人“凡名末有丁字者,摩訶末,穆罕默德信徒男子美稱”。

“丁”音(Din)“迪尼”,漢語發音可讀或譯為“丁”。

“迪尼”為阿拉伯文“宗教信仰”意思。

如:“安拉·迪尼”(譯阿老丁)意為“真主宗教”;“舍木頌·迪尼”(譯贍思丁)意為“宗教太陽”;“納速刺·迪尼”(譯納速刺丁)意為“勝利宗教”。

那時期回回人名末帶丁多,如職馬祿丁、札刺兒丁。

這些人是社會賢士,達官貴顯,軍事領、學者專家、各界名流。

要注意是:哈喇卜丁不是明朝時期新疆哈密“哈剌灰人”,即瓦剌回回。

明正德元年~十六年間(公元1506~1521年),哈剌灰人才整體皈依了伊斯蘭教,而哈喇卜丁早在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定居中原以前,是“摩訶末”即穆斯林了。

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農曆 8月,哈喇卜丁奉伯顏帖木兒命,護送明英宗朱祁鎮返回北京,其後留在明廷,入仕中原。

到了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瓦剌部首領刺殺身亡,蒙古分裂。

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東遷哈薩克人建立哈薩克汗國,佔領了巴爾喀什湖地區,從此,哈喇卜丁無法返回家鄉了。

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後,御賜哈喇卜丁定居中原。

明景泰、天順、成化年間,哈喇卜丁累升指揮使(從二品),隸南京錦衣衞,帶俸。

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農曆3月6日,哈喇卜丁疾,其子哈興襲職,指揮使 (三品)帶俸,明朝時期衞制度,指揮使是時衞武官。

哈興出任河間衞指揮使後,將家南京搬遷到河間,形成了後世河間回族哈氏宗族。

哈喇卜丁逝世確切日期明孝宗實錄》中沒有記載,但是有如下記錄:“弘治三年十一月乙未,河間德州已有署(代理)指揮,薛瑛專官爾預。

”説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農曆11月17日,河間衞已有人代理,指揮使哈興在位。

“弘治四年十二月丁卯,韃官指揮病故者十四員,賜祭及棺木如例。

”明朝慣例,武官需要都督以上職務者病故者賜祭。

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農曆12月25日,明廷特批韃官指揮病故者賜祭。

《明孝宗實錄》記載,為哈喇卜丁賜祭提供了,同時也説哈喇卜丁是這一時期病故。

河間哈氏一族祖上傳説:明王朝當時賜田四十多畝,田養墓地。

哈喇卜丁墓地今河間西郊,碑文傷記述:“西北沙漠山後人氏,信仰伊斯蘭教”。

西北,指元明時期西域地區;沙漠,指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山後,指天山北麓、遊牧於額爾齊斯河流域阿勒泰、齋桑湖地區。

公元1864年~1866年,哈拉不丁部遷徙到中國境內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以南、薩吾爾山以北、額爾齊斯河流域遊牧,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墾第十師第一八六團場。

哈喇卜丁入仕中原後,他子孫成回族組成部分,而他家鄉和哈拉部落成為今天哈薩克民族組成部分之一。

“西域哈拉”部落,後來融入了哈薩克民族,哈薩克人氏族部落觀念保留,雖然其部落制度取消了近百年,但每個哈薩克族人能記自己氏族部落七代祖先名字,並嚴禁本部落人通婚。

因此,哈喇卜丁出的“哈拉”部落人,今應該。

哈元生:(公元?~1738年待考),回族;直隸河間人。

清朝領。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行伍拔總,累遷貴州威寧遊擊。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四川烏蒙土知府祿萬鍾找新隸雲南東川府,其黨鎮雄土知府隴慶侯助逆。

雲貴總督鄂爾泰械哈元生四川兵協剿,當時賊據險拒,哈元生冒矢石奮攻,克之。

鄂爾泰上其功,擢雲南尋沾營參。

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農曆8月,遷元江協副。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農曆2月,耀安龍鎮總兵。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農曆10月,烏蒙賊復叛,鄂爾泰調兵三路分剿。

元生威寧一路趨。

不數目擊破賊數方。

射斃兇目黑寡。

暮來,連瞞賊營八十里,直抵烏蒙,復郡治。

上深獎其功。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農曆2月,錢去擁督。

哈元生韜略,善騎射,勇力絕人。

營伍,恩威並濟;三徵烏蒙,殺賊數萬,四夷貼服。

尋調貴州提督。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召入京,命軍機處行走。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古州案降到將,派赴哈密效力。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農曆1月,卒於軍營,賜祭葬如例。

姓氏:赫
拼音:hè
人口:約 13 萬〔 見姓氏 〕
排名:第 375 位。

位於束姓之後,貢姓之前。

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史學家何拔儒整理四川省鹽亭縣天垣場盤埡村發現盤古王表時發現:赫胥氏,公元前5071~前4170年間帝王,其世系承傳:氏(七代)→葛天氏(四代)→女媧氏→伏羲氏→赫胥氏→東户氏(十七代)→皇覃氏(七代)→啓統氏(三代)→吉夷氏(四代)。

赫胥氏,為母系氏族社會羣落稱謂,是傳説歷史,嚴格地講,還不是姓氏:學意義上姓氏:概念;但其後裔分衍有赫氏、赫胥氏、赫蘇氏,是古早姓氏:之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貴族囚禁地,屬於封邑名稱氏。

據典籍《荀子·議兵》記載:“紂刳比干,囚箕子,為炮烙刑。

”商朝末年紂王羣臣力諫其政,怒而剖殺了王叔比干,另一王叔箕子囚禁起來,準備炮烙酷刑,鎮羣臣口。

後諸多大臣勸諫,加之暗悔干死,流徙箕子一族赫邑(古邑赫章,今貴州赫章)。

周武王姬發揮軍滅商後,派人箕子找回,並其請教治國策。

但箕子願意臣服於西周王朝,挾四千族眾向北,於公元前1122年建立了朝鮮國,史稱“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到公元前194年燕國人衞滅,國祚長達九百二十八年。

箕子同行商族後裔子孫中,有箕子邑“赫邑”為姓氏者,稱赫章氏,後輾轉遷徙於陳邑(今河南淮陽),融合於戰國時期楚文化中,後省文簡化單姓赫氏。

崇禎十三年(後金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攻錦州,取白官兒屯台。

源於匈奴族,出自南匈奴鐵弗部,屬於漢化改姓氏。

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首領劉勃勃(赫連勃勃)自稱大夏天王,號稱“雲赫天”,建立了夏國,其王族赫連姓氏,史稱“胡夏”。

據史籍《晉書》記載:“赫連氏劉元海族,篡位自稱天王,有詔書曰:我先祖,從北方遷至幽朔後,改姓姚,與中原姓氏:音,故隨母親姓。

子孫隨母姓是不合禮儀。

古代人姓氏:,有隨母姓,有隨父姓,我現在要禮法改變這種習慣。

帝王是上天子,是徽記,天地樞紐。

故現在改姓稱赫連氏,順應天意,永享天下。

天子位尊,不能支庶同姓,其他統子孫,鐵伐氏。

願我宗族子孫剛鋭如鐵,能徵善戰。

”赫胥氏箕子劉元海起,其後代諧音漢字“赫連”為姓氏,稱赫連氏。

赫連氏一族後鮮卑慕容部分支吐谷渾部擊破,族人四散,有取其赫連氏省文單字漢姓赫氏者,世代相傳。

源於卑族,出自古代北匈奴吐谷渾部,屬於漢化改姓氏。

西晉東晉時期,鮮卑慕容部分支吐谷渾部族攻破了胡夏國,俘虜了赫連氏王族。

結果後來吐谷渾部自己族人中有人敬佩赫連世家,“赫連”為姓氏。

後吐谷渾部拓跋部所破,赫連氏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有省文簡化改單字漢姓赫氏者,世代相傳。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滿洲八旗姓》、《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
⑴滿族赫舍里氏,作何舍里氏,滿語HeseriHala,是滿族最古老姓氏:之一。

唐朝末期,赫舍里氏為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當時稱紇石列氏。

到金國時期,稱女真族紇石烈部,以部姓氏。

赫舍里氏始祖為女真族紇石列部族人(紇石烈部、赫舍哩部),取部落名氏,世居英額(今遼寧清原英額門)、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輝發河上游)、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黑龍江色欽(今黑龍江虎林)及穆理哈(今黑龍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黑龍江塔散堡)地區。

滿清開國初期,其先祖赫舍哩·碩色巴克什率部歸附後金政權,佟·努爾哈赤大喜,其部劃歸隸屬於正黃旗滿洲。

赫舍哩·碩色巴克什本人十分滿、漢、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諸般文字,文學水平更佳,且作戰英勇,頭侍衞歷著戰功,受清世祖章皇帝愛新覺羅·福臨託,成為顧命輔政大臣,授一等公爵,諡文忠。

赫舍哩·索尼一族祖墓昭陵左掖,其後裔子孫清朝中葉後大多冠漢姓赫氏、何氏、高氏、康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

⑵滿族赫書氏,滿語HesuHala,是滿族最古老姓氏:之一,乃金國女真族和速嘉氏,姓氏。

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流域)。

赫書氏家族後裔子孫清朝中葉後大多冠漢姓赫氏、書氏。

⑶滿族赫宜氏,作何葉、和衣、赫葉,滿語HeyeHala,滿族最古老姓氏:之一,金國時期稱霍域氏,世居舒勒赫(今吉林西團山)、屯昂阿(今黑龍江瑪延河河口)、錦州地。

赫宜氏家族後裔子孫清朝中葉後大多冠漢姓赫氏、何氏。

⑷滿族赫舒哩氏,滿語Hesuri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松花江地區。

赫舒哩氏後裔清末民初時期,分改漢字單姓赫氏、何氏。

⑸滿族赫爾濟氏,作和和濟氏,滿語HerginHala,漢義“綱紀”,世居長白山。

赫爾濟氏家族後裔子孫清朝中葉後大多冠漢姓赫氏。

⑹滿族赫爾蘇氏,滿語HersuHala,世居烏拉地區(今黑龍江牡丹江)。

赫爾蘇氏家族後裔子孫清朝中葉後大多冠漢姓赫氏。

⑺滿族赫濟哩氏,滿語HegiriHala,世居輝發地區(今吉林輝發河上游)。

赫濟哩氏家族後裔子孫清朝中葉後大多冠漢姓赫氏。

⑻滿族赫佳氏,作何氏,滿語HegiyaHala,世居雅蘭(今俄羅斯濱海雅蘭河)、訥殷(今吉林撫松)地區。

赫佳氏家族後裔子孫清朝中葉後大多冠漢姓赫氏。

⑼滿族赫錫赫理氏,滿語HehiheriHala,世居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尼馬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地區。

赫錫赫理氏家族後裔子孫清末民初時期多改為漢姓赫氏。

⑽滿族赫葉勒氏,滿語HeyelHala,作何雅禮,世居瀋陽。

赫葉勒氏家族後裔子孫清朝中葉後大多冠漢姓赫氏、賀氏、何氏。

⑾滿族赫哲氏,滿語HejeHala,世居今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一帶。

赫哲氏家族後裔子孫清朝中葉後大多冠漢姓赫氏。

⑿滿族赫穆氏,滿語HeihemuHala,世居黑龍江地區。

黑赫穆氏家後裔子孫清末民初時期改為漢姓赫氏、黑氏。

⒀滿族亨奇勒氏,庫雅拉女真,滿語HengkileHala,漢義“叩首”,世居庫雅拉(今俄羅斯濱海渾春河)地。

亨奇勒氏家族後裔子孫清末民初多改為漢姓赫氏。

⒁滿族赫爾諾絡雅蘇氏,滿語HernuoloyasuHala,世居烏裏雅蘇台(今蒙古烏蘭巴託)。

赫爾諾絡雅蘇氏家族後裔子孫清朝中葉後大多冠漢姓赫氏。

⒂滿族赫齊拉氏,滿語HecilaHala,世居雅蘭(今俄羅斯濱海雅蘭河)。

赫齊拉氏家族後裔子孫清朝中葉後大多冠漢姓赫氏、黑氏。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滿洲八旗姓》、《八旗滿洲姓氏:通譜》、《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
⑴蒙古族赫舍里氏,後金政權建立後,該姓氏:有滿族因之,滿語Heseri Hala,世居庫昆地方(北大河,今遼寧阜新)。

⑵蒙古族赫魯克氏,後金政權建立後,該姓氏:有滿族因之,滿語Heruk Hala,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

赫魯克氏滿族後裔清末民初時期,改為漢字單姓赫氏。

蒙古族赫魯克氏漢姓,有赫氏、魯氏者。

⑶蒙古族赫勒氏,後金政權建立後,該姓氏:有滿族因之,滿語Hele Hala,世居巴林(今俄羅斯伯力)。

赫勒氏滿族後裔清末民初時期,改為漢字單姓赫氏。

蒙古族赫勒氏漢姓,有赫氏者。

⑷蒙古族赫錫特氏,後金政權建立後,該姓氏:有滿族因之,滿語Hehite Hala,世居克魯倫(今蒙古肯特山)。

赫錫特氏滿族後裔清末民初時期,改為漢字單姓赫氏。

蒙古族赫錫特氏漢姓,有赫氏、錫氏者。

⑸蒙古族赫爾氏,後金政權建立後,該姓氏:有滿族因之,作和里氏,滿語Heru Hala,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

赫爾氏滿族後裔清末民初時期,改為漢字單姓赫氏。

蒙古族赫爾氏漢姓,有赫氏者。

源於外夷,出猶太族人,屬於漢化改姓氏。

猶太族人史籍《元史·帝紀》中稱作“術”;清乾隆年間著作《遼金元三史國語解》一書中,稱其“珠赫”;而穆斯林典籍《漢譯塔布》中,稱“朱乎得”。

清朝時期,滿族人諧音稱猶太族人為“珠赫人”,後“赫氏胡夷”簡稱。

後,有猶太族人“赫”為姓氏,稱赫氏,目前多回族。

融於回族中族人後裔,外稱自己為回回,説自己是猶太族人。

赫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但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名列第五百二十五位,盛樂、渤海、太原、京兆郡望。

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鄭州市中牟縣、開封市杞縣、平頂山市、周口市鄲城縣、扶溝縣、淮陽縣、商丘市夏邑縣、南陽市、漯河市臨穎縣,陝西省的鹹陽市、西安市藍田縣,安徽省淮北市碭山縣、阜陽市太和縣、阜南縣、亳州市蒙城縣,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區、欒城縣、縣、滄州市、衡水市棗縣、邢台市清河縣、邢台市任縣,張家口市,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菏澤市、濰坊市濰縣、威海市文登縣、聊城市茌平縣、棗莊滕州市,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吉林省四平市、白城市,遼寧省丹東市鳳城、朝陽市北票縣、海城市、撫順市、瓦房店市、本溪市、鞍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黑龍江省大慶市、牡丹江市、哈爾濱市雙城縣、訥河市、七台河市、雞西市虎林縣、雞西市雞東縣、綏化市青岡縣、佳木斯市、齊齊哈爾市,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枝江市百里洲,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山西省陽高縣,上海市,北京市,重慶市,廣東省州市、深圳市、珠海市,台灣省,馬來西亞、新加坡、墨西哥地。

有赫氏族人分佈。

京兆: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其太守。

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三輔之一,治所長安(今陝西西安)。

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縣一帶。

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秦公,京兆郡秦國,曹魏黃初三年改名為京兆國。

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秦王,改京兆國秦國。

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周至、户縣外,轄區內。

西晉時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三國魏時縮。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此設置京兆郡(或尹)。

隋、唐兩朝安,另建新城。

隋朝時期稱大興城。

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長安城周圍京畿地區,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

以上稱京兆者,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

隋、唐兩朝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二十餘縣。

唐朝後,長安城復,發展受到影響,但不失一個地方性會。

金、元兩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地無關,其時轄地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

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意。

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稱。

盛樂郡:西漢時期置郡,其時轄地今山西省祁縣東部一帶地區。

渤海郡:歷史上渤海郡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為渤海國。

西漢時期鉅鹿、上谷地分出渤海郡,治所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渤海灣一帶。

唐朝時期東北靺鞨(女真族),粟末部主體建立過渤海郡,稱振國(震國),稱渤海國,其時轄地今東北松花江以南渤海地區。

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渤海郡王、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

渤海國地跨烏蘇裏江兩岸,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渤海灣沿岸一帶。

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滅,後復存在。

太原府:稱太原郡。

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

北魏時期轄地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縣、平遙縣、和順縣之間晉中一帶地區。

隋朝時期改晉陽太原,另設晉陽,與太原城。

唐太原府洽此地。

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

後宋朝、金國河東路、河東北路,、兩以來府。

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沿用至今。

現行姓氏。

今天津武清,河北尚義、景縣、阜平,山東之平度、昌樂,內蒙古烏海,山西太原,甘肅之永登,河南盧氏,雲南隴川地有分佈。

漢、滿、回、彝、傣、錫伯多個民族有此姓。

《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氏族》俱收載,歸“入聲”部。

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雲:“赫胥氏後。

”赫胥氏,相傳遠古帝王,其後或名號氏。

2、鄭樵將“赫”歸入“夷狄大姓”列,則“赫”出自古代少數民族,惟不得其。

3、清代滿族赫舍里氏、赫葉勒氏、赫佳氏,或改為單字姓“赫”。

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

錫伯族有赫舍里氏,或改單姓“赫”,蓋取其首音諧“赫”而得。

赫姓分佈:分佈廣,人數多。

1、天子赫胥氏後,有赫氏、赫胥氏,見《風俗》。

赫兟,金時安陽人,進士,官刺史。

yě姓 姓氏 拼音yě 人口約 1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236 位。

位於翼姓 後,廟姓 之前。

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1236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2007年無2006年無… 2019-07-13wēi威姓 姓氏威 拼音wēi 人口約 5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890 位。

位於川姓 後,羣姓 之前。

威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890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2007年無2006年無… 2019-07-17qī戚姓 姓氏戚 拼音qī 人口約 47 萬〔 見姓氏 〕 排名第 234 位。

位於卓姓 後,苟姓 之前。

戚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234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2042007年無2006年227… 2019-06-22léng楞姓 姓氏楞 拼音léng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657 位。

位於意姓 後,莉姓 之前。

楞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1657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2007年無20… 2019-07-24nà娜姓 姓氏娜 拼音nà 人口約 3 萬〔 姓氏 〕 排名第 568 位。

位於種姓 後,玄姓 之前。

娜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568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2007年無2006年無1… 2019-07-23dǎo導姓 姓氏導〔 導 〕 拼音dǎo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2984 位。

位於袋姓 後,滌姓 之前。

導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2984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200… 2019-08-19
佟姓(tóng xìng),《百家姓》中排名第500位。

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77位。

第一個淵源:源於媯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太史後代,屬於先祖名字改義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夏王朝末期,湯王積極準備伐夏桀,原夏王朝太史人賢德,世人器重,湯王遂召其入商。

歸商湯後,其後裔子孫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終古氏,後“終”字去“絲”偏旁改為單姓“冬氏”,後加“人”偏旁改稱佟氏,世代相傳,史稱佟氏正宗,是古老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⑴.蒙古族布魯特氏,元朝時期舊部,以部氏,世居喀爾喀(今新疆東部,以及蒙古國、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地)。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Burut Hala。

清朝中葉後,蒙古族、滿族布魯特氏多冠漢姓佟氏。

⑵.蒙古族達魯特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一帶)。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Dalute Hala。

清朝中葉後,蒙古族、滿族達魯特氏多冠漢姓佟氏。

⑶蒙古族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Tongnigot Hala。

清朝中葉後,蒙古族、滿族佟尼果冠漢姓佟氏、李氏、倪氏。

⑷.蒙古族佟尼耀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Tongniyot Hala。

清朝中葉後,蒙古族、滿族佟尼耀特冠漢姓多佟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⑴.滿族佟倉氏,稱童倉氏、仝倉氏,源出明朝初期建州女真族首領佟·猛哥帖木兒次子佟倉(童倉、仝倉)。

其後裔子孫後漢化簡改佟氏,世代相傳,史稱滿族佟氏本源。

⑵.滿族佟佳氏,滿語Donggiya Hala,源出漢族佟氏,入滿洲旗後,姓氏字後面加上一個“”字區入旗漢姓。

佟佳氏本非滿族姓氏,原遼東漢族,佟佳本地名,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

明末後金政權建立初,當地有佟養性、佟養正兄弟倆居於佟地,因以氏。

佟養性、佟養正兄弟倆後遷撫順以貿易貲雄一方,後金大軍攻克撫順後,佟養性輸款予清太祖皇帝,而佟養正乾脆攜族屬歸佟·努爾哈赤新組建到處正藍旗漢軍。

後來佟養正孫佟國綱於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疏言:“臣蒙太祖諭令,與佟佳氏之巴都哩蒙阿圖諸大臣考訂支派氏族譜,今請歸滿洲。

”結果滿清政府部議結論“佟佳氏官職,本應隸漢軍;佟國綱本支宜入滿洲,滿州白旗人。

”於是原本漢族佟佳氏一族來了個“滿漢分隸,族大支,於國朝八大姓中稱。


⑶.滿族棟阿氏,稱東鄂洛氏,滿語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後多冠漢姓佟氏、鄧氏。

⑷.滿族赫舍里氏,稱何舍里氏,滿語Heseri Hala,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紇石列氏和金國時期女真部紇石烈部,以部氏,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色欽及穆理哈村(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一帶)、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區地,是滿族最古老姓氏之一,蒙古族、錫伯族中有姓氏者,蒙語,滿族同源同宗,後多冠漢姓佟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普氏、桂氏、艾氏。

⑸.滿族嘉穆呼氏,地姓,滿語Giyamhu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所冠漢姓佟氏、賈氏。

⑹.滿族李佳氏,稱李家氏,滿語Ligiya Hala,祖先原漢族,東漢末期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演化遼東女真,世居李佳和羅(今遼寧新賓李家河)、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鐃賽山欽札庫穆(今遼寧撫順東南部)、薩爾湖(今遼寧撫順薩爾湖)、瀋陽(今遼寧瀋陽)、長白山區地。

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蒙古族李佳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地。

清朝中葉後,滿族、蒙古族李佳氏多冠漢姓佟氏、李氏。

⑺.滿族薩克達氏,本巴雅拉氏,後改以地氏,滿語Sakda Hala,漢義“蒼老”,族人眾多,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畔)、黑龍江兩岸地,所冠漢姓多佟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陀氏、翁氏。

⑻.滿族唐達氏,滿語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今烏蘇裏江北岸),後多冠漢姓佟氏、唐氏。

⑼.滿族佟啓氏,稱通吉氏,滿語Tungki Hala,漢義“羅圈腿”,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所冠漢姓即為佟氏。

⑽.滿族佟鄂囉氏,滿語Tongelo Hala,世居扎庫塔(今吉林琿春西,扎庫塔城今圖們江北岸,海蘭江以西),所冠漢姓即為佟氏、羅氏。

⑾.滿族佟賽哷氏稱圖色勒氏、圖色里氏,滿語Tungsaire Hala,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嫩河(今黑龍江省訥河)、尼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沙濟(今遼寧新賓西北部)、穆塔喀村(今黑龍江三江平原地區)地,所冠漢姓多佟氏、賽氏。

⑿.滿族圖色哩氏,稱圖色勒氏、圖克色里氏,滿語Tuseri Hala,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尼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沙濟(今遼寧新賓西北部)、黑龍江穆塔喀村地。

後有錫伯族、蒙古族引為姓氏者,蒙古族圖克色里氏後分衍出圖木爾齊氏,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佟氏、圖氏、屠氏、多氏、塗氏。

滿族本支佟氏尊奉佟·猛哥帖木兒、佟倉(童倉、仝倉)得姓始祖,漢族佟佳氏轉滿族佟氏尊奉佟養性、佟養正得姓始祖。

第四個淵源: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錫伯族託和爾秦氏,世居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Tohercin Hala。

清朝中葉後冠漢姓佟氏、塗氏。

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人口總數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五十六位,在台灣省名列第三百零七位,望出遼東郡。

學者們考證,中國佟氏族人始於三千七百多年前夏王朝,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有一位太史,便是佟氏始祖。

史籍《路史》上記載,夏王朝太史終古後來歸順於商朝,其後代稱佟氏。

史籍《北燕錄》中記載有遼東佟萬,文章知名。

佟氏中國遼東地區是個大族。

前清時期,其族譜記載,他們先世本來是滿州人,於世居佟佳(今遼寧佟家江,鴨綠江支流之一,於佟氏聚居於此,稱佟家江或佟佳江),所以地姓氏,而姓了佟。

佟,古代有佟、童、仝分。

據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五角叢書”中胡堯著《中國姓氏尋根》一書載,童,相傳帝顓頊有個兒子叫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説話唱歌時嗓音像鐘磬,有音樂韻味。

説,老童後裔童姓,漢時有丹陽太守童恢,宋朝有太師童貫,明朝有詩人童冀、學者童承敍,清朝有詩人、畫家童鈺。

佟姓,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幼子禹陽子孫封終國,其後代即以姓。

夏王朝末期,帝桀太史投奔商湯,後裔改終冬、佟,始有、佟相通説。

此後,佟姓人尊其始祖。

那麼,滿族佟氏何而來?據中央民族大學滿學博士導師趙展先生説,滿族佟姓源起於元朝斡朵裏萬户府“童”姓(或者説寫作“佟”、“仝”),後經明洪武五年、明永樂九年、明永樂二十二年和明正統三年和明正統五年幾次大規模遷徙,後由依蘭到圖們江以南,到方州(或寫作奉州、房州),後到新賓、桓仁地,新賓“龍入關”分遷全國各地。

據清康熙十二年浙江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佟國器撰修的《佟氏原修宗譜·序》中自述,“吾族世居遼海,北燕時有諱萬、諱壽者,文章名世,千餘歲,瓜瓞綿綿,文武並振,不可計數。

有定鼎以來,龍奮起,簪簡盈庭,雖稱五陵盛族,幾羔雁聯翩矣。


佟國器漢族人佟萬、佟壽視佟氏遠祖。

而當時任江南按察使佟國禎佟國器修《佟氏原修宗譜·序二》中説:“我始祖達禮公,明初勳閥起家,垂二百七十餘年,簪纓累葉,文武並進,世篤忠貞,遼東旺族。

”這裏佟達禮(佟氏二世祖)視為始祖。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佟兆元在續修《佟氏宗譜》時又説“吾族佟氏古史見,商紀載有夏太史歸商後佟氏,北燕時有遼東郡佟萬、佟壽者,文章名世,它無可考。

意者,佟雖古姓,而中衰耗,故史書有缺歟。

奉天省桓仁縣有佟佳江古之沸流水,南入鴨綠江,明季佟姓聚居於此,然江以姓,傳是佟姓其矣。

”佟兆元視、佟萬、佟壽佟氏先人,後遷遼東佟佳江,佟佳江名佟家居之而得名。

元朝末年鎮守陝西省潼關兵馬大元帥佟文瑞兄弟二人第十三世孫佟沆(字灝亭)所撰康熙《仝氏族譜》卷首原序中,開頭開卯説本佟氏“原籍遼東人”。

其他《佟佳氏族譜》多溯其始祖遼東人。

如綏地方《佟氏譜》説:“吾佟佳氏滿族望族,枝繁葉茂”,“吾佟氏乃遠古斡朵裏部夾谷氏,祖居長白五道溝,其後遷移遼東,史稱建州女真。

清康熙二十六年移防鳳凰城守柳條邊門,隸滿洲旗石門牛錄下。

”大多滿族佟佳氏人譜書中追祖溯源,認為遼東或佟佳江是其祖居地。

那麼,佟佳氏祖源哪裏呢?趙展源於元朝斡朵裏萬户“童”(或佟)説,一是佟國器源自北燕時佟萬、佟壽説;一是明末佟卜年修譜時立佟達禮始祖,清朝初期佟國禎源於明朝佟達禮説;有一是佟兆元源於桓仁佟佳江説。

佟佳江和遼東之説實際是一説,而佟達禮説際屬佟江説。

而女真説根源即元朝斡朵裏萬户佟(或童)説。

史籍《清史稿》中記載有佟養性、達爾漢、扈爾漢、隆克多、佟國綱、佟國賴人傳,傳中均記為“世居佟佳,地氏”,這六人同姓(佟佳氏)、同族、同宗、同支源。

巴篤理傳記“世居佟佳,地氏”,佟養性是同姓同族宗。

藍釋是“世居佟佳,地氏”,佟養性、巴篤理宗,三人同姓、同族,卻異宗異派。

女真人佟姓,史籍《明實錄》與《朝鮮李朝實錄》記載,明朝初期中葉時期,確有許多女真人冠以“佟”或“童”姓,查一下即達二十人多。

這可説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商紂王叔父箕子居遼東後,漢朝文獻遼東記載,正如《佟氏譜》一書中説,“佟氏中襄耗,史書缺軼”,佟氏見於史載了,直至南北朝時期,佟氏出現。

晉朝時期中原大亂,北燕任用佟萬、佟壽司馬將軍,此二人佟氏有無血緣關係,史不可考。

但商亡後臣民大多移居遼東,這是史有所載。

所以説,佟萬、佟壽後裔帶關係是有。

從中原居遼東千餘年佟氏,主要居於遼東,有部分北遷黑龍江,這是可能。

因為東北古代四大民族中有漢族。

所以,居於黑龍江,説居於白山黑水之間古代民族中漢民族人中,沒有佟氏。

到元、、清時,佟家江“然江姓”,實際是佟佳江佟佳人居住而名才得以形成,北宋徽宗、宋欽宗二帝掠於“金源內地”,被俘大批漢人中有佟氏族人,他們後來融入了女真族人中。

所以,佟國器、佟國禎及佟兆元、佟萬、佟壽尊“吾族佟氏”始祖是漢族人有道理。

元朝取代金國後,佟氏主要居松花江下游,依蘭胡裏改萬户府、斡朵裏萬户府,當時吾音會部和斡朵裏部落,主要居住是佟(童)氏人。

元末明初,大明朝廷推行招撫政策,於明洪武年間居於胡裏改萬户府佟氏祖先隨女真酋長(萬户)阿哈出遷奉州(輝發江上游)定居,明永樂二十一年隨建州衞指揮僉事釋加奴南遷婆豬江(今桓仁渾江),明正統三年遷入今新賓。

而居住斡朵裏萬户府佟氏先人於洪武五年哥帖木兒離開依蘭遷於圖們江以南今朝鮮半島慶源一帶,,遷至斡木河。

猛哥帖木兒升任建州左衞指揮使,得於明永樂八年隨遷建州衞地,但於蒙古民族侵擾,遷迴斡木河。

後來,猛哥帖木兒逝世後,其弟察、子董山率建州左衞舉族遷於賓,佟氏隨遷新賓。

而胡裏改部即建州衞遷賓。

,建州女真人全部遷居新賓。

所以,佟佳氏氏族人新賓、桓仁一帶地區其祖居地。

今天,山東、江蘇、浙江地佟佳氏後裔供祭祖先譜及祖先神位聯,寫“懷北家鄉,遼東是宅園”,“懷念族親北方遠,遼東桓仁是故鄉”。

漢族佟氏之外,女真族佟氏是怎樣演變而來呢?考證,原遼國加古氏,到金國時期夾(加)古氏,元朝夾古氏。

而到了明朝,諧音夾温氏,清朝時期演變覺羅氏。

據史籍《金史》記載,“夾俗曰仝”,仝佟音,這説,夾谷姓即佟姓。

如金國夾谷清臣,即又名佟清臣。

佟明寬、李德進編著、張德玉編審《滿族佟氏史略》説,“姓氏多金元時代女真人舊姓延續使用”,“努爾哈赤(清太祖皇帝)及其先人冠佟姓,即屬這種情況。

延伸閱讀…

佟佳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姓氏起源| 百家姓——哈姓起源

”這裏説到努爾哈赤冠姓問題。

明朝學者茅瑞徵《東夷考略·建州》中説:“努爾哈赤,佟姓,故建州枝部。

”傅國《遼廣實錄》中説:“萬曆戊午夏四月,故龍虎將軍建酋佟努爾哈郝(齊)初發難,襲我撫順關,陷。

”張鼐《遼夷略》中也説:“奴(指努爾哈赤)祖曰佟教場(昌安),建州左衞都督僉事,生佟他失。

有二子:曰努爾哈赤,速兒哈齊。

”努爾哈時代朝鮮李氏王朝南部主薄申忠於明萬曆二十四年到過佛阿拉城訪問努爾哈赤,回國後,他撰寫了《建州紀程圖記》和《建州聞見錄》,其中説努爾哈赤祖父為“佟交清哈(覺昌安)。


清朝入關後,皇族定愛新覺羅為氏。

愛新,漢意“金”,覺羅,實際夾温、夾谷姓諧音演變。

兩個多世紀後,到公元十八世紀末,朝鮮人李肯翊仍説努爾哈赤本姓佟,稱“努爾哈赤,佟姓”。

努爾哈赤自己認為自己佟氏。

明萬曆二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致朝鮮國王回帖中明確標明:“女真國建州衞管束夷人主佟努爾哈赤稟。

”愛新覺羅氏即佟氏,可能沒有什麼可懷疑。

典籍《百家姓》成書於北宋時期,其後二句是“年愛陽佟,百家姓終”。

中國古代各類傳記中,宋朝有傳記四十七種,遼、金、元三個朝代有傳記三十餘種,其中無一佟氏;明朝傳記有八十九種,其中只有佟養甲一人;而清朝三十三種傳記中有佟氏者四十五人多。

這些傳記中佟氏人,明確記載其祖源遼東。

那麼,遼東佟氏族人是哪一支佟氏支裔呢?
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地佟氏收藏《佟氏宗譜》和《佟氏族譜》記載其始祖巴虎特克慎。

還有如:撫順市四小瓦西街佟明剛,新賓佟景祥、佟繼財、佟世華,馬察地方佟氏,營口地方佟氏,瀋陽地方佟氏,錦州地方佟氏,錦西地方佟氏,北京地方佟氏,桓仁黑龍江訥河地方,其始祖巴虎特克慎。

巴虎特克是明朝初期人,據清康熙十二年佟國器修譜述及(佟)達禮清康熙十二年歷二百七十餘年,説佟達禮是明初建文時人,假若佟達禮(達爾漢圖謀圖)父親佟滿(馬虎行克慎)在世,是明洪武同時代人。

佟達禮開原、撫順(遼東)經商,成為鉅,遼東旺族。

撫順地方滿族佟佳氏族譜是明末觀瀾公佟卜年首次修撰,清康熙十二年佟國器、佟國禎第二次修譜,清康熙五十五年佟國襄第三次修,清同治元年佟氏定安公四修族譜。

民國後,1918年佟鎮藩第五次修譜,1929年佟兆元第六次修譜,1997年佟氏聯誼會第七次續修。

其他地方佟氏各支派修有本支譜。

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佟世華和撫順市西小瓦西街佟明剛收藏《佟佳氏族譜》,系鄂謀豁索哩地方佟氏,他們譜書首創於明末,終修於民國,可為了。

始祖巴呼特克慎(寫作巴虎)。

據明人著《三萬選》一書記載,居住女真人地區漢人佟滿隨鄉人俗,改用女真人名“巴虎特克慎”,漸入女真習俗,後女真人,漢人佟滿變成女真人巴虎特克慎。

巴虎特克慎“祥雲瑞霧名地方所生”,“後移居鄂謀豁索哩地方居住。

”這裏“祥雲瑞霧名地方”,即今黑龍江省依蘭地方,元、明時三姓地方;而鄂謀豁索哩,即阿木河,稱、寫作斡木河、吾音會,據清史專家王冬芳考證,斡木河即今朝鮮半島東北部寧北鎮,位於圖們江上游右側,是圖們江盆地南鄙,兩山夾一水,土地膏腴,氣候,介於當時兀狄哈兩大勢力之間,是不受外族威脅甌脱地帶。

清太祖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兒,隨其父揮厚率斡朵裏部大部分部眾於明洪武五年離開祖居地依蘭首遷於慶源,遷於斡木河。

明永樂八年遷胡裏改部建州衞駐地,,遷迴斡木河,後,其族眾察、董山遷於桓仁、新賓。

由此而知,佟滿(巴虎特克慎)是隨揮遷於斡木河,隸於翰朵裏部豆漫(豆漫,滿語,漢語意即萬户),明廷後來於斡木河設建州左衞,任猛哥帖木兒衞指揮使,統領建州左衞斡朵裏部眾。

這時佟滿(巴虎特克慎)是女真人了,並隸屬於建州左衞。

佟滿(巴虎特克慎)後裔於明正統初年遷於桓仁、新賓後,其家族佟氏呼稱,稱為佟家人,滿族佟氏原漢人,加入滿族(女真)後,漢姓後有“”字,滿語發音習俗故,如張佳氏、章佳氏、馬佳氏、李佳氏。

於佟家氏族佟佳江居住十幾、幾十年,佟氏家枝,大姓巨族,因此,所居地大江大河,於“佟佳”(佟家)名之。

這“沿江姓”由來,而“氏其”矣。

巴虎特克慎生有七子:長子屯(吞)圖謀圖,原隨其父居於鄂謀豁索哩,“後會西(四)姓人遷移卜哈圖”風水地方,後“移居佛隆吾花庫薩勒扎”地方居住,但因此處地勢,遷“河內艾良福”地方。

第二子坦(寫作貪)圖謀圖鄂亦豁索哩移居今新賓夾河地方。

第三子額和禮圖謀圖鄂謀豁索哩移居通牙地方,通牙地方即今桓仁縣渾江。

第四子嘎爾斡(作喀拉哈、額爾哈)圖謀圖,遷奔鄂蜜渾(即鄂謀豁、阿木河、斡木河)餘中磨,多伯庫地方完所帶糧食,飢餓,想殺掉年三歲兒子達爾歡謀爾根充飢,後飲妻乳,得以存活下來。

恢復體力後,即隱於茂林之中吹口哨喚來公狍,其射殺而食,捕魚餐,因此地山高林密,河水多魚,定居於此。

其子達爾歡謀爾根長大成人後,“所使弓車輪上方能倭彎上弦”,“箭頭如兔頭大”,成為箭無虛發善戰英雄。

第五子他爾翰(即達爾漢、達拉罕、達爾哈)圖謀圖其六弟進開原“投入民籍”。

開原經商。

撫順設馬市後,達爾漢開原遷居撫順經商,後撫順首富,遼東旺族。

清太祖起兵後,這支佟氏族人佟養性舉族投努爾哈赤,清朝“佟半朝”人即為達爾漢後裔。

第六子顏(寫作彥、陽、洋)圖謀圖,同其五兄達爾漢一起瀋陽南入開原,獲三庹長花馬善馬一匹,為官吏所謀,乘馬逃出開原。

奔往瓦爾喀路某大村時,街內一人識其“人品,氣宇軒昂”,其坐騎,“心中喜愛”,顏圖謀圖留住,並嫁女圖“謀取伊之花馬善馬”。

一年後,顏圖謀圖知岳丈欲奪其花馬,攜妻走脱。

其岳丈知曉後遣數人追趕,顏圖謀圖“盡殺”。

後逃到瓦爾喀附近地方住了下來。

孰料,有朝鮮人謀取其馬,顏圖謀圖一怒之下,花馬善馬勒口跑而死。

後,顏圖謀圖遷居牙爾虎地方住下來,牙爾虎,即指今撫順薩爾滸。

第七子央加(寫作洋澗、陽家)圖謀圖,絕嗣無記。

人們蒐集二十餘部滿族佟佳氏宗譜書(含譜單),新賓佟景祥支裔巴虎特克慎三子鄂和禮裔譜,始祖第二十一世(尚有四世紀末記入編),始祖第十六世、十七世人族人名。

馬察地方佟氏巴虎六子顏圖謀圖後裔,記十二世,族人名。

雅爾瑚地方佟氏是扈拉瑚、扈爾翰裔族,記六世,族人名。

撫順西小瓦西街佟氏,始祖是巴虎長子屯圖謀圖後裔,記至第二十世,第十四世均族人名,第十五世後第二十世為漢人名。

撫順另有十一宗支佟氏,是巴虎五子佟達禮(達爾漢)後世子孫,記至第二十一世,始祖巴虎、二世祖達爾漢外,其餘二十世是漢人名,一萬一千餘人。

營口地方佟氏、瀋陽地方佟氏、直隸樂亭地方佟氏、北京地方佟氏以及桓仁和黑龍江地方佟氏是巴虎長子、次子、三子、四子、六子後裔,有部分是五子達爾漢後世。

而內蒙古佟氏、原駐奉天(瀋陽)、遼東以及綏、伊犁地方佟氏改隸蒙古鑲白旗,其始祖巴虎聯繫。

撫順小寨佟氏、上二佟氏以及西豐縣佟氏巴虎掛上號。

鳳城市佟氏、鳳城通遠堡佟氏是葉赫納拉氏主子佟姓,鳳城市佟家佟氏弄不清其始祖源。

鳳城市青台子佟氏(原居瀋陽蘇家屯菱區)其譜是漢人名,祖源。

鐵嶺、開原佟氏巴虎之後。

黑龍江訥河佟氏是巴虎六子後裔,第三~十五世為漢人名,。

巴虎之後裔子孫,只有第五子佟達禮(達爾漢圖謀圖)後世全部命漢人名,而“佟半朝”全部是達爾漢佟達禮及其後世子孫。

我們統計,佟達禮撫順支裔中任官職者即達二百五十八人。

第二世佟達禮第八世均明朝任官職,高官到都督,低落官至佐領,是二十一人。

第九世為“養”字輩,明清之際,佟養性、佟養正代表人物。

第十世佟圖賴代表,任朝官者計為二十七人。

第十一世三十六人,第十二世四十人,第十三世二十四人,第十四世十二人,第十五世十人,第十六世二十人,第十七世三十一人,第十八世四人,第十九世八人。

以上是明清兩官員人數,而第二十世三人和二十一世兩人,這五人是民國時期官員。

總計二百六十三人。

這些官員二品,是七品八品。

據明朝末期佟卜年修撰《佟氏族譜》載,巴虎特克慎生七子,明末,第七子無嗣外,其餘六支分居各處:屯圖謀圖居河內艾良福地方,坦圖謀圖居夾河地方,達爾漢(佟達禮)圖謀圖居開原後移居撫順,顏圖謀圖後居牙爾虎地方。

譜書中記載是撫順支佟達禮,開原經商遷撫商,既任明廷官員兼營商貿,因此,成為遼東巨族首富。

這支人於是恢復漢人籍後,制投靠清太祖,清初建國中了功勳,因此受到恩崇。

是佟登自己愛女嫁努爾哈赤妻後,兩姓結下發姻緣,所以,這支人受到清皇室重視。

所謂“佟半朝”,絕大多數是佟達禮支裔。

其餘六支,隨愛新覺羅氏左右沒有離開愛新覺羅氏家族,他們成為佛滿洲人,是加入滿族體女真人。

佟達禮這支自佟達禮後即恢復了漢民族籍,投清後改為女真人。

巴虎特克慎,原為漢族人,名佟滿,前述及。

佟滿加入女真人後不僅自己改漢名女真人名。

所生七子女真人名。

女真社會動盪,他們女真部族南遷到達佟佳江。

後來於明廷和朝鮮李朝打擊,他們逃往各地。

這佟滿家族“四分五裂”開始,是佟氏各支迅速發展開端。

這種情況下,佟滿五子達爾漢圖謀圖和六子顏圖謀圖兄弟二人逃到了瀋陽南佟家堡子溝,此地名佟氏住此而得名,後遷於開原。

佟家堡子溝居住期間,這兩支佟氏開始恢復漢人習,但沒有完全漢化,遷於開原,譜書記載,遷開原佟氏“加入了民籍”,恢復了民籍。

開原,顏圖謀圖得了一匹寶馬,開原官員多次謀取未遂,此而穿暗甲防身。

佟達禮擔心其弟生事牽連自己,即其弟行密報通官(翻譯官),開原官吏表明自己。

為保全自己而出賣弟弟,不是直接與官吏交談,而是通過翻譯,即女真語譯漢語,説他入民籍時間,説,他們佟佳江遷瀋陽南遷開原,時間不長。

開原入民籍同時,佟達禮改了自己女真人名。

滿族人男性十七、八歲時結婚,十八~二十歲左右結婚。

佟達禮其六弟顏圖謀圖進開原入民籍時,其六弟結婚,是奔往瓦爾喀路途徑某個大村屯時,村內一人為圖謀其寶馬,自己女兒嫁他妻,並留住下來結婚,這説,那個時候女人,是未婚青年女子身價不如一匹馬價值。

名字是一個物體稱號。

通過對《佟氏族譜》人名研究,我們可以瞭解佟氏族籍問題。

我們看一下《佟氏族譜》(撫順佟明寬)支命名規律和特點,完全可以明白佟氏民族演變了。

撫順《佟氏族譜》是達爾漢(佟達禮)後裔一支。

譜中共記述了自始祖佟滿後到第二十二世(代)世系譜,計有一千六百三十人。

這些人中命滿族名者六十一人,包括始祖佟滿(巴虎特克慎)和其五子佟達禮(達爾漢圖謀圖)。

這支人是佟達禮四世孫棠後裔。

命人名者棠後是五十九人,全部是佟養性、佟養真()、佟養才後裔子孫。

佟養真()支為例。

佟養真()生有豐年、盛年、京年三子,長子豐年子裔譜中記有第十四代七十九人,命取滿人名者一人,即其第五世孫舒寧阿。

三子京年譜中記第四代八人,漢人名。

次子盛年人枝兒盛旺,第十一代二百人,命取滿人名者計有三十九人,其中包括佟盛年後改滿人名佟圖賴,這漢結合名。

這些人名字有一個特點,即佟圖賴次子佟國剛三個兒子鄂倫岱、法海、誇岱滿名,鄂倫岱子、孫八人均漢人名,其孫翼貴生四子是人名,玄孫十二人是漢人名。

而佟國維生八個兒子,只有長、次、三子是滿名,其玄孫中多有滿名。

這主要是編入滿洲旗改用人名,而原漢軍旗佟氏人,保留有漢人名。

早年投歸清太祖努爾哈赤佟養性、佟養真()、佟養才等後代來劃歸隸屬於漢軍旗:佟養性後裔是漢軍正藍旗,佟養真()後裔是漢軍鑲黃旗,佟養才後裔是漢軍正藍旗。

佟養真()逝世後,其子佟盛年襲職,而“佟圖賴初名佟盛年,後改今名”。

努爾哈赤岳父佟登,歷任明廷官員,初襲其父佟恩職指揮僉事,後升為二級指揮使,終職中軍都督府僉事,他並沒有投歸努爾哈赤,但其女兒佟春秀嫁努爾哈赤後,明清兩代文獻佟登記為滿族人名塔木巴彥,而佟春秀名哈哈納扎青,是族人名。

塔木巴彥諧音佟巴彥,這是一種俗呼,不是人名。

塔木巴彥是漢字諧音,滿語應寫作“達木巴彥”,“塔土、達木”滿語,漢意是“登”,滿語漢意是“這個地方、有”意了。

“巴彥”漢意是“、富翁”意,“達木巴彥”是“這個地方有富翁”。

因此説,塔木巴彥是譽美的俗名。

佟登是佟養性伯父。

佟養性投努爾哈赤後並沒有更改漢名,佟登八個兒子一子名山者命名規律命名。

佟養性,系二世祖佟達禮七世孫,是“佟半朝”主要奠基人,後代隸屬漢軍旗。

傳,他是撫順城北高爾山後荒野裏正在打獵撫順遊擊李永芳介紹,認識努爾哈赤,並之交上朋友。

努爾哈赤起兵後,佟氏全力支持,建立了功勳。

佟氏加入滿族體,並列為“八大姓”首,滿族體形成、清王朝建立鞏固,做出了十分貢獻。

可以説,佟氏氏族雖然漢人,但自己看成並當作滿族成員了。

然而,其子嗣後代命名來説,是漢人習俗。

佟氏清朝是族人是漢族人?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説佟養性、佟養真()兄弟“原系滿洲”,“世居佟佳地方”,“其祖達爾漢圖墨圖於明時……往來近邊貿易,寓居於開原,經遷撫順。

天命四年,大兵徵,克撫順城,養正弟養性及族眾來歸”,“隸漢軍”。

這裏説“原系滿洲”,即是族人。

但是,佟成禮後七、八代人開原、撫順近邊各地貿易經商,這八代兩個世紀時間,變成(或恢復)了漢人民籍了,正如其明朝末期修纂譜書中記載那樣“開原入了民籍”,是因為他們“世居佟佳地方”,可是,離開佟佳地方後一個半世紀長時間裏變成了漢民,因此説“原系滿洲”。

那麼,清朝二百六十餘年間,統治者是怎樣看待佟氏族籍呢?清康熙二十七年農曆3月17日,國舅佟國綱奏道“督監事:竊臣祖原系滿洲,明人誘入開原,囚放撫順。

後太祖皇帝兵取撫順,將臣祖養()並族人大半令居於佛阿拉(應為赫圖阿拉)。

明時臣家原系滿洲,將臣族數百人殺害。

今臣漢軍列,能無傷心痛恨而告於我皇上?”佟國綱奏文稱自己原系滿洲,這只能是指始祖二世祖,第三世第二世佟達禮開始入了民籍了。

一百六十年後,即自明成化之年明萬曆四十八年,若佟滿計入話,是二百年時間。

這二百年中,佟氏是漢人。

佟國綱奏摺遞上去後,康熙大帝批諭户部,國舅佟國綱祖上是否原系滿洲一案進行調查,奏章中引用了清太祖皇帝努爾哈赤一段話説:“福晉(夫人)系佟氏塔木馬彥女,爾佟姓兄弟分散入漢,朕知之久矣。

暨兵取撫順,念臣祖原滿洲,族人大半命居於佛阿拉(應為郝圖阿拉)恩養三年,加差役。

”户部上奏道:“舅舅佟國綱原系滿洲,現應同族人俱滿洲,佐領一併歸洲旗下。

”但户部列舉佟國綱漢軍旗下文武官員數量後,建議“若將伊俱歸併洲旗下,伊佐領下有另户壯丁,其家人漢人眾多,不便俱滿洲,而且漢軍旗下佐領缺少應,舅舅佟國綱佐領停其歸併洲旗下。

留漢軍旗下”,“其升轉照現行列”。

佟達禮八世孫佟養性支裔祖籍若佟達禮説,“原系滿洲”,連清太祖努爾哈赤是“知之久矣”,但佟達禮後兩個世紀入了民籍不能説,因為佟國綱是國舅,權傾朝野。

佟養性投靠後金後起了作用,明廷,殺害散居各地佟氏族人三百餘人。

佟國綱“臣漢軍(即是漢人)列”而“傷心痛恨”,故奏請“歸併洲旗下”。

而户部經查雖“現應同族人俱滿洲”,但佟氏家丁“漢人眾多”,“佐領缺少應”,故建議“停其歸併洲旗下,留漢軍旗下”。

這佟氏世代後裔命取漢族人名字根本原因。

上述奏章説瞭一個問題,這是清朝,蒙古旗人和漢軍旗人並等同於滿洲旗人,漢軍旗人雖然而旗,旗漢人高出一等而已,但滿洲旗人要一等或兩等。

這説,清朝漢軍旗人並視滿洲旗人,不是滿族人。

當作滿族,是現代事情。

我們可以尚可喜氏族作例。

平南王尚可喜是後金天聰八年(崇禎七年)農曆1月率部六千五百餘人投靠清太宗皇太極,編為漢軍旗,自始清朝統治者視為漢人。

而尚氏後裔作為滿族大家庭中一員,是亡後現代事情。

正如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及以後各地方成立滿族自治縣增報滿族人口數,有滿族無任何血緣聯繫和社會關係,可報滿族籍。

而清朝,滿洲旗人是滿洲人,蒙古旗人是蒙古人,漢軍旗人是漢人旗,漢軍旗人並不是滿洲(族)人,只是普通旗漢人高一而已。

佟氏始祖佟滿漢族加入了女真族,所生七子五子外,女真人變成族人,五個多世紀,滿族人。

而佟滿第五子佟達禮女真人變為漢人,其後世子孫五百餘年,加入了滿族體。

這佟氏宗族歷史。

即因此,清朝遜政後,佟兆元(原東北三省遼瀋道尹)續修《佟氏族譜》時,佟氏族源溯夏太史歸商,延續北燕時遼東漢人佟萬、佟壽根本原因,説,佟兆元是本宗佟氏看成漢族,而不是滿族。

佟氏族譜是佟卜年初修於明朝末期,於清康熙年間二次續修,後是1929修。

譜書中人名命名看,從三世四世開始有規律,這族人取名命氏習俗是。

滿族人名命取“範”字,而是滿語命名,並自己願望希冀、物件或父母爺奶年齡取新生兒名。

如清同治年間興京城守尉清凱()、那丹珠(七十)、達春()、豐升額(慶、有福人)、阿爾精阿(有名望人)、納欽(平)、扎拉豐阿(長壽人)、努爾哈赤(野豬皮)、一百八十三(爺奶父母四人年齡和,此人為富察氏,興京人)。

同治光緒後,滿族人名滿漢參半,亡後,滿族人命語名沒有了,全部漢語名。

《佟氏族譜》初修於明朝末年,近四百年,其間大規模地修譜七次,而遵循譜、二次修譜、續修時修譜人擬定命名原則,這充分顯示了其漢族文化內涵和文。

由此説,佟氏家庭清朝保持了漢化族籍。

遼東郡: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今遼寧省淩河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今遼寧省西部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改為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衞,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定遼中衞(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今遼寧省大部地區;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後金(清)並。

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於遼東都司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

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佟萬:(生卒年待考),遼東人(今遼寧)。

十六國時期北燕文士。

生卒年及事蹟俱詳。

據《廣韻·上平聲·二冬》引《十六國春秋·北燕錄》,有“遼東佟萬,文章知名”。

此推測,其籍貫遼東人(今遼寧境內)。

可惜其作品今無存者。

佟卜年:(公元?~1622年待考),字歡瀾、八百;定遼中衞人。

明朝大臣。

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進士。

歷任南皮、河間知府,有惠政,節用愛民,門、俵馬、大户三害。

遷夔州同知,,經略熊廷弼薦登萊監軍僉事。

熹宗初期,坐預撫順族人佟養性逆謀,獲罪自裁於獄。

佟養正:(公元?~1621年待考),佟佳氏;明末遼東人。

後金大臣、領。

貿易寓居開原,繼遷撫順。

明天啓元年(後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從徵遼陽,功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奉命駐守朝鮮界鎮江城。

時城守中軍陳萬策潛通明毛文龍城反叛,佟養正執,不屈而死。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追封佟養正一等功勳,賜諡號“”。

佟養性:(公元?~1634年待考),明末開原人,原居遼寧開原佟佳,後自開原徙遼寧撫順,歸附後金後隸屬漢軍正蘭旗。

清朝領、大臣。

撫順富豪佟養性滿族貿易,明朝拘捕下獄。

佟養性越獄逃出,投依佟·努爾哈赤。

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他引導滿洲軍隊攻下撫順。

佟·努爾哈赤宗親女嫁予佟養性,稱他“石烏裏額駙”,授二等副。

次年,其兄佟養真率族眾一千四百餘人來降。

當時,明王朝撫順守李永芳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撫順兵潰後降金佟·,努爾哈赤妻第七子阿巴泰女,作戰。

皇太極即位後,繼續收降明朝兵,加速了明軍瓦解,漢人軍兵成為力量。

明天啓元年(後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佟養性率軍克瀋陽、拔遼陽,敍功晉二等總兵官。

明軍廣寧守備石廷柱(先世女真人,父遷遼東,姓石氏)明天啓二年(後金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金兵攻下廣寧後敗降,授為遊擊,隸屬於佟養性部。

崇禎三年(後金天聰四年,公元1630年),滿洲軍攻下永平,建昌營參馬光遠(順天大興人)投降,隸佟養性部。

攻佔漢地擴大,漢人兵民日益增多。

崇禎四年(後金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極命佟養性總理漢人軍民一切事務,授昴邦章京,他漢人降兵編組一旗,佟養性直接統率,稱為石烏裏額駙固山兵(後稱“舊漢兵”)。

佟養性選拔軍中工匠鑄成紅衣大炮四十門,組成一支紅衣炮兵,金軍中前此所未有。

皇太極貝勒嶽託女嫁佟養性。

崇禎五年(後金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皇太極於城北演武場閲兵,其率所部試炮,披甲列陣,軍容,治軍有方,深得讚許。

崇禎七年(後金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佟養性病逝。

額駙固山兵石廷柱統率,改稱烏真超哈固山兵,石廷柱授為固山厄真昂邦章京。

紅衣炮兵修養真子佟圖賴管領。

清順治初期,順治皇帝追諡佟養性“”。

佟養量:(生卒年待考),遼東人;居佟佳,地氏。

後金領。

初牛錄章京,兼理義州屯事。

於課督,獲糧。

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伐明。

清兵入關後,弟佟岱從克太原府。

後江南,克揚州、江陰二城。

官宣大總督侍郎。

他於衞屯田,疏緩起科,頗得人心。

佟養甲:(公元?~1648年待考),字陸海;遼東人。

清朝領。

初隨父歸後金,隸漢軍旗。

皇太,入值內院理事。

清兵入關後,授總兵,隨貝勒博洛率師南下,克杭州,平福建。

,加巡撫廣東銜,署兩廣總督事,與李成棟定廣東,敗南明唐王所部。

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實授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後招降明總兵李承志、李明忠,敗明閣臣陳子壯、張家玉部。

次年,總兵李成棟歸明,他執殺。

佟圖賴:(公元?~1658年待考),初名佟盛年;隸屬漢軍鑲黃旗,世居遼寧開原,後遷遼寧撫順。

清朝領。

父佟養真。

清太祖佟·努爾哈赤攻克撫順,佟養真弟佟養性降,挈其族來歸。

後佟養真改名佟養正,是避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嫌名。

攻遼陽,功授世職遊擊。

命駐鎮江,守陳良策城叛,佟養真及長子豐年皆死。

佟圖賴初名盛年,其次子襲世職,仕事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崇禎四年(後金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攻淩河,破明監軍道張春兵,進世職二等參。

崇禎十一年(後金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授兵部右參政。

崇禎十三年(後金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攻錦州,取白官兒屯台。

延伸閱讀…

那拉氏(滿族人姓氏)

赫姓的來源赫氏的姓氏源流

崇禎十四年(後金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復攻錦州,取金塔口三台。

崇禎十五年(後金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攻松山,明師騎兵突陣,奪我師砲,佟圖賴擊;敗其步兵,取塔山、杏山諸台,遂克其城二:功進世職一等。

是歲始分漢軍八旗,授正藍旗固山額。

師出略,佟圖賴固山額真李國翰奏請直取燕京,上以“未取關外四城,何能即克山海”,優旨開諭。

崇禎十六年(後金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鄭親王濟爾哈朗收前屯衞、中後二城,加半個前程。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大西大順元年,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隨多爾袞入關,招降山東諸府州縣,移師下太原,招降山西府州縣,西進鎮壓李自成起義軍。

調鑲白旗,與固山額巴哈納、石廷柱招降山東府四、州七、縣三十二。

復移師下太原,招降山西府九、州二十七、縣一百四十一。

師,賜白金四百。

尋從豫親王多鐸西討李自成,定河南。

清順治二年(大順永昌二年,大西大順二年,南明弘光二年,南明隆武元年,南明庚寅元年,靖江王洪武二百八十七年,公元1645年),移師徇江南,後克揚州、嘉興,行,進世職二等梅勒章京,賜蟒服、黃金三十、白金千五百。

清順治五年(南明隆武四年,南明紹武三年,南明定武三年,南明永歷三年,南明庚寅四年,公元1648年),授定南將軍,授定南將軍,與固山額真劉之源率左翼漢軍駐寶慶。

時馬進忠寇衡、湘、辰、永間,陷寶慶。

佟圖賴師,克之。

清順治六年(南明定武四年,南明永歷四年,公元1649年),鄭親王濟爾哈朗徇湖廣,佟圖賴固山額真碩詹分兵趨衡州,陣斬明陶養,拔其城。

時明胡一清屯城南七營,乘勝疾擊破之;清,戰於望公嶺山峪口,破;一走入廣西境,距全州三十里,立六營自保,努山、阿濟格尼堪合軍奮擊,破,下全州。

師,駐衡州。

明兵犯常寧,遣牛錄額陳天謨馳援,破明兵石鼓洞,斬其渠。

清順治八年(南明定武六年,南明永歷六年,公元1651年),師,皇帝賜宴,授禮部侍郎,復調旗固山額。

世職累進三等尼哈番。

清順治十三年(南明定武十一年,南明永歷十一年,公元1656年),疾乞休,世祖命加太子太保致仕。

清順治十五年(南明定武十三年,南明永歷十三年,公元1658年),病逝,賜祭葬,贈少保,兼太子太保,諡襄。

清康熙年間,孝康章皇后推恩所生,贈一等公,並命改隸滿洲。

清世宗雍正皇帝即位,追封佟養正一等公,諡,佟圖賴並加太師。

史書評論:佟圖賴忠鯁類父,督師南征,破福、唐二王,三江、閩、浙,次底定,世侑饗,允哉!塔綏徠畿輔,戡定江、淮;伊爾德橫海殺敵,破魯王餘眾,功併。

努山、阿濟格尼堪、佟圖賴佐定江表,合軍徇湘南。

戮力佐創業,績亦偉矣!
佟岱:(生卒年待考),遼東人,隸漢軍旗。

清朝領。

歷官本旗梅勒額,兵部侍郎、浙江福建總督。

進封世職一等阿達哈哈番兼拖沙喇哈番。

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隨軍克太原。

鎮壓李自成農民軍,徵討明軍,金聲桓叛軍,轉戰陝西、湖廣、江南,屢。

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建議申嚴海禁,片帆不得出海,違者死罪。

海上武裝接濟。

但罷職。

佟國器:(生卒年待考),字彙,佟養性孫;遼寧撫順人,隸漢軍旗籍。

清朝大臣、領。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授浙江嘉湖兵備道。

後晉按察使。

偕副張國興擒捉叛將馬士英、朱大定。

功遷福建巡撫。

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調南贛巡撫。

屯田安民心。

出擊鄭於定關。

後勞卒官。

佟世晉:(生卒年待考),字康侯;襄平(今遼寧遼陽)人。

清朝畫家。

善畫山水,間作蝦蟹,多得公望、高克恭法,佈置鄭重,墨暈淋漓,饒有氣概。

佟國印:(公元?~1672年待考),漢軍正藍旗人。

清朝領。

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授工部副理事官,隨多爾袞徵,圍錦州,統石廷柱擊敗呂翁山步卒,圍明總兵洪承疇於松山。

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多爾袞入關,敗李自成義軍。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擢工部右侍郎。

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任都察院參政,論功晉二等男。

佟鳳彩:(公元?~1677年待考),字高岡,佟養性孫;漢軍正藍旗人。

清朝大臣。

歷官國史院副理事官,順天香河知縣,山西道御史,出視河東鹽政,巡按湖南,湖廣武昌道參議,廣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四川、貴州、河南巡撫。

清康熙十三年,疾乞休,許之,士民赴闕籲留,命留任。

清康熙十三年十六年,卒於官,諡僖。

佟鳳彩居官有惠政。

四川時,他勸官吏捐輸,修築成都府城。

葺治學宮,濬江大堰。

河南上疏均裏甲、蠲夫柳,既備本省河患,使百姓得蘇息,民所愛戴。

佟鳳彩喜愛讀書,書室名曰“棲友堂”。

著有《棲友堂集》。

佟國瑤:(公元?~1689年待考),佟養性孫;滿州人(遼東)。

清朝領。

吳三桂反清,他提督駐玉鄖陽,擊敗響應吳三桂原鄖陽副洪福、襄陽總兵楊來嘉,封一伯。

他招降腰城陸開,官福建將軍。

佟國綱:(公元?~1690年待考),滿族,佟圖賴長子;隸屬漢軍鑲黃旗,遼寧撫順人。

清朝領。

佟圖賴死後,兒子佟國綱承襲爵位。

佟國綱有乃父遺風,作戰、奮不顧身。

佟國綱後來成了康熙大帝舅舅,一等公爵,滿州八旗統領,他是出自政權聲名赫赫的佟氏家族,他妹妹是順治皇帝皇后,康熙母親,佟國綱出身漢族貴族世家。

但是佟國綱並不是一個仗勢欺人,驕奢紈絝子弟,他參加了《尼布楚條約》談判,談判陷入僵局,俄國簽定和,拖延時候,他地支持索額圖俄國採取態度,命令一百人到雅克薩會合那裏部隊,收割當地莊稼,包圍雅克薩,同時指揮全軍度過石勒喀河,聯合周圍數萬沙俄壓迫蒙古人民一起包圍了尼布楚,迫使沙皇俄國使節認真地進行和談,簽定了《尼布楚條約》。

隨後進行準噶爾貴族噶爾丹叛亂中,佟國綱指揮所部參加了戰鬥。

雖然擔任高級軍事領,但是身先士卒地帶領戰士們衝鋒陷陣,進攻叛軍“駝陣”。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農曆8月1日,福全率領清軍抵達烏蘭布通。

噶爾丹高處,福全處,噶爾丹,福全處。

加上兩軍之間隔有一河,清軍久攻不下。

福全召開軍事研討會,部署作戰方案。

福全聲色凝重:槍易躲,暗箭防,敵人“碉堡”煞是,咱們這麼沒目標地山上開火不是辦法,大家看看怎麼辦?
後,佟國綱站舉手起身:“我一包炸藥,我信炸不開敵人駝陣!”
福全內心,但表面無顏:“你出了個主意,但你是國舅,這活你幹啊。


佟國綱堅決地説:“因為我是國舅,該表率,請讓我去!”
佟國綱扛起炸藥包,趟過薩裏克河,衝向駱駝城。

前進中,他左腿中彈負傷,堅持衝至駱駝陣前。

於駱駝槍炮聲中嚇得跳,駝身抖動,無法放置炸藥包。

佟國綱抱起炸藥包,思索地點燃導火索……這樣他噶爾丹精心設計駱駝陣炸開了個裂口。

,福全下令炮火齊攻。

全軍將士佟國綱高尚精神鼓舞下,打敗了叛軍,取得了烏蘭布通戰役勝利,粉碎了噶爾丹霸佔整個蒙古草原陰謀。

佟國綱犧牲使康熙大帝,他親自書寫祭文,説佟國綱“兼而有之,滿洲世家!”
班師回朝時候,康熙皇帝準備去迎接佟國綱靈柩,勸阻後讓眾皇子和百官出迎,並下令他舉行國葬。

佟世思:(公元1651~1692年),字儼若、儒齊,字退庵,號葭讓,隸漢軍旗,遼寧撫順人,後遷遼陽。

清朝學者。

東北地區“白山黑水”是滿族故鄉。

滿族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以及後來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

人是東北地區見於記載居民之一,他們生活長白山以北,東濱大海以及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大地區。

人狩獵遊牧主業,擅騎射,性。

早在舜、禹時代,人中原地區建立了聯繫。

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初)部周朝進獻“楛矢石砮”。

《左傳》記載:“、燕、亳”為周代“北土”。

戰國後,人改稱挹婁,有時沿用稱。

挹婁人“楛矢石砮”狩獵,種五穀並於養豬,能織麻布,會造小船。

三國後,挹婁人中原王朝進貢,直接臣屬於中原王朝。

“挹婁貂”三國時是當時社會上珍品。

南北朝、隋、唐時期,、挹婁後裔,勿吉、靺鞨名稱出現,人口發展多達數十個部落。

靺鞨後來發展粟末、白山、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七部。

唐代,大祚榮粟末靺鞨主體,松花江上游、長白山北麓一帶,建立地方政權“振國”。

唐開元元年(713年),大祚榮唐朝冊封“渤海郡王”,加授“汗州都督”,從此渤海號。

渤海國政治、軍事制度,唐制建立,使用漢字。

國王更替,受唐王朝冊封。

唐玄宗時,渤海唐保持了密切關係,入唐貢使每年有,多次派遣學生到唐都長安太學學習。

中原地區政治、經濟和科技、文化影響,促進了渤海農業和手工業迅速發展,是冶鐵和織綢。

渤海建國前後,黑水靺鞨常向唐朝進貢。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黑水靺鞨地區設黑水軍,隨後設黑水府,授黑水靺鞨各部首領都督、刺史官,並置長史監,賜姓李氏。

雲麾將軍領黑水經略使,隸幽州都督,成為唐朝黑龍江流域設置屬地方機構。

當渤海時,部分黑水靺鞨人其部屬。

遼亡渤海後,南遷渤海部民,而黑水靺鞨隨向南遷徙渤海故地,取代渤海而興。

五代時黑水靺鞨稱“女真”,遼時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改稱女直。

此後,女真這一稱呼代替了靺鞨,沿用到明代末年。

遼代女真人大體可分為三部分。

居住遼東地區女真人,稱為熟女真或系遼籍女真;居住松花江以北廣大地區女真人,稱為生女真,或繫遼籍女真;居住兩者之間稱為回霸(一作回紇)女真。

生女真中完顏部,於鐵傳入和使用,生產發展。

首領完顏阿骨打領導下,起兵反遼並建立金朝。

金朝建立後,與北宋聯合滅遼,南進,取代北宋王朝,形成與南宋並立局面。

金朝佔領中原地區後,貞元元年(1153年)遷於燕京,實行“南遷北徙”政策,女真人最初遷徙到燕山一帶.後定居華北地區,而漢人向北遷移。

定居中原女真人,漢族和周圍環境影響下,漢族融合。

蒙古滅金後.他們列“漢人”等級中,説漢族無顯。

留用東北地區女真人,來説落後。

元代女真人,一部分居住遼陽路轄區內,漢族雜居,漢族融合;一部分散處合蘭府水達達路,即以今黑龍江省依蘭縣中心,分佈於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中、下游,東達海岸大地區。

元“設官牧民”,這一帶地區後設立五個萬户府和東徵元帥府,烏蘇裏江流域設立兩個千户所,黑龍江下游設立萬户府,通過當地民族上層“因俗而治”。

明中葉後,女真各部互爭雄長,經常徵戰,形成殘殺局面,女真人民遭受了痛苦。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建州左衞哥帖木兒六世孫,具有卓越政治和軍事才能,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戰爭。

努爾哈赤十歲喪母,十五六歲時阿台家被俘,遼東總兵李成梁見其,置於部下,軍中屢立戰功。

十九歲時乘機李成梁處“颺去”。

後來入山採集山貨,往來於撫順馬市處,熟悉漢人地區情況,受漢文化影響。

他起兵後,後明朝封為指揮使、指揮使、都督籤事和龍虎軍。

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起,努爾哈赤先後11年時間,統一了建州女真,並挫敗葉赫9部聯軍三萬人進攻。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兼併了海西女真中的哈達、輝發和烏拉三部。

與此同時,東海諸部用兵中,地取得勝利。

30多年時間中,努爾哈赤將東海濱、西達開原、北抵嫩江流域、南至鴨綠江廣大地區分散女真各部全部統一起來。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措施,加強了漢區聯繫,促進了女真社會經濟發展,出現“滿洲民殷國富”局面。

同時,政治和軍事上進行改革,萬曆十五年(1587年),二道河畔建立費阿拉城,六月“定國政”,確立了保護私有財產法律。

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努爾哈赤狩獵組織牛錄,進行了創造性改造,建立了八旗制度,後金及清王朝歷史,以及滿族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影響。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建立大金國,自稱“英明汗”,史稱後金。

後統一女真各部和明朝戰爭中,後都城遷遼陽東京城和瀋陽。

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改元“天聰”。

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這一時期組建完成。

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改國號“大清”,建元崇德。

努爾哈赤和皇太鞏固和發展後金政權,進行了堅持努力,為清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全國,從此開始了滿族貴族全國統治。

清初,漢族封建制度影響下,滿族關外既有奴隸制和農奴制加速地主經濟轉化。

這個轉變過程,充滿了階級鬥爭,包括了自上而下改革。

滿、漢統治階級結合,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趨於緩和,社會經濟恢復並走向。

康乾盛世,國內安定,疆域空前,經濟發展,人口激增,民族關係融洽。

康熙初,佔南方數省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成割勢,國家統一造成威脅。

康熙帝決定撤藩,全國人民支持下,展開了三藩戰爭。

京旗滿族、各地駐防八旗、乃至東北三省八旗人丁,多有調往前線參戰,為平叛和鞏固國家統一功績。

17世紀,沙俄我國西北邊疆地區勾結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汗,進攻和騷擾蒙古地區,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一度逼進內蒙古烏蘭布通地區,距北京僅七百里,京師震動。

裕親王福全率八旗軍,烏蘭布通噶爾丹展開大規模激戰,擊敗噶爾丹部。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親率大軍,昭莫多地區噶爾丹叛軍決戰,基本殲滅了叛軍主力,取得了平叛戰爭決定性勝利。

此後,經雍正乾隆70年鬥爭,摧毀了準噶爾貴族集團分裂勢力。

這場持續數十年戰爭中,八旗官兵大量開赴戰場,英勇奮戰,維護了祖國統一。

保衞祖國疆,制止外國侵略方面,滿族做出了自己貢獻。

17世紀中葉後,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帝派遣滿族統彭春率領八旗兵和水師,驅逐沙俄侵略者,保衞了國家領土主權,保護了當地人民。

1689年,中俄兩國基礎上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國界,此後兩國邊界地區保持了一百多年關係。

乾隆後期,英國殖民者支持下廓爾喀統治者,武裝進攻西藏地區,乾隆五十六年(1795年),清派遣滿族大學士福康安等率大軍入藏,西藏人民支持下,擊敗了廓爾喀,保障了西藏邊境安全,粉碎了英國殖民者陰謀活動。

19世紀初,英國殖民者指使張格爾多次進擾新疆邊境地區,道光帝遣滿族大學士長齡率新疆滿、漢兵迎擊,並調東北及各地駐防旗人馳援,活捉張格爾,一次粉碎了英國殖民者侵奪中國領土企圖。

康乾時期,中國版圖東起庫頁島,南及曾母暗沙,西達葱嶺,西北巴爾喀什湖,北跨大漠,東北外興安嶺,疆土1250多萬平方公里,幅員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滿族全國各族人民一道,保衞祖國立維護民族尊,同外國資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英勇抗爭,付出了鮮血生命代價。

1842年5月,英國侵略者全力進攻兩浙海防重鎮乍浦,這裏是清代八旗駐防地之一。

駐守乍浦城郊天尊廟旗兵,佐領率領下,擊退英軍五次進攻,殺傷大量敵軍,擊斃英軍十八團湯林遜中校。

276名滿族官兵,全部犧牲,外國記載認為乍浦兵是戰士。

7月,英軍進攻鎮江,駐守當地旗兵1000餘人,副都統海齡率領下,殊死奮戰,城陷後堅持巷戰,終因力量,全部殉國。

恩格斯讚揚鎮江守軍英勇精神時指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遭到抵抗,他們到不了南京。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沙俄殖民者佔我國東北邊疆1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當地滿、漢各族人民,捍衞祖國領土、沙俄侵略和殖民統治,進行了英勇鬥爭。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日軍侵佔我國遼東大片領土,激起地漢、滿、各族人民反抗,他們組織抗擊日軍,滿族、錫壽是首領。

保衞遼陽戰鬥中,滿、漢人民英勇抵抗,一月之內4次挫敗日軍進犯。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北京、東北三省、河北和山東各地滿族人民,積極投身反帝愛國鬥爭。

東北崇信義和團滿族副都統晉昌,率領八旗士兵(育字軍)數百名,攻下法國教堂,槍殺中國百姓法國人紀隆義和團處死。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滿族擁護革命者少數。

廣州、成都地駐防八旗,與革命黨人達成和平協議;杭州、荊州地駐防旗人,革命軍有過交火,但轉為和平解決;東北各地,滿族鮑化南、何秀齋領導了鳳城地武裝起義;滿族知識分子寶昆、田亞斌同盟會員張榕(漢軍旗人),奉天組織了“聯合急進會”,提出建設“滿漢聯合共和政體”主張。

滿族人民廣泛地參與辛亥革命,表明了滿族人民反抗統治鬥爭中,全國各族人民階級利益上一致性。

辛亥革命,清廷覆亡,旗營解散,糧餉停發,八旗制度徹底垮台,滿族影響是。

八旗制度枷鎖打破,使滿族少數貴族奴役、驅使和戰爭生活中解放出來,但軍閥統治時期民族歧視背景下,他們賴餉而食轉向自謀生計,經歷了一個痛苦過程。

而軍閥統治到國民黨時期,動盪社會狀態以及日本帝國主義華侵略,劇了滿族困苦。

生活農村中滿族,東北地區農村集中,他們漢族人民一樣,身受帝國主義、地主和反動軍隊壓迫,生活狀態痛苦不堪。

清末以來東北農村中旗地高度集中數地主手中,失去土地滿族人民流離失所。

東北三省一些滿族聚居地調查,佔人口總數10%左右地主、富農佔有百分之70%以上土地。

租種地主土地人,土地要地主對半分糧,土地地主四六或三七分糧。

交租之外,要地主幹各種雜活。

貧苦滿族人民如遇天災人禍,地主、高利貸者借錢,受到高利貸盤剝,年息三八分。

僱工受剝削,勞動時間,早晨起五更,晚上點燈完,工錢很少。

鳳城縣實地調查,工一年收入超過100元(舊幣)。

打短工、零工收入,每天只能收入五六角。

即使如此,到了農閒季節短工零工找到僱主,受到失業威脅。

此外有苛捐雜税,辛亥革命後,農村反動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統治下,税種多如牛毛,門户費、協和費、建校費、雜費、綜合費,這些苛捐雜税指定時間內交完,否則罰、打,抓進牢獄。

日偽時期,日本帝國主義搞“開拓團”經營農業,霸佔了農村大片土地,人生活。

日本人實行“糧谷出荷制度”下,秋收後,農民所有收成上繳,然後靠“配給制”發給糧食來生活,地主、村長、屯長和配給店老闆的層層剋扣下,糧食到農民手中所剩無幾。

要日偽服兵役,做勞工。

牛馬不如勞工生活奪去了許多人生命。

修築秘密軍事工程勞工,完工後即集體屠殺。

生活城市中滿族,東北主要集中東北各大城市中,日本帝國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開辦工礦企業中,滿、漢各族工人遭受剝削,工資,受到監工任意凌辱。

而且,工礦中各種事故頻發,生命缺乏保障。

內地各省滿族,主要是京旗滿族和各地駐防八旗後裔,集中駐防地及其周圍大小城市中。

京畿地區,清室貴族、高官後裔中,數利用祖產開辦了一些商鋪,多數人靠出賣房產、珠寶、字畫生,坐吃山空。

1931年9月,北平報刊出現“鐵帽子王拉洋車”新聞。

過去皇親國戚有街頭打小鼓、賣破爛生。

下層滿族人生活,多數當工人、打零工、車伕、手工業者、小商販和公教人員,軍閥和國民黨統治下過着朝不保夕生活。

此後,民族歧視情況下,滿族人改為漢族,否則不是找不到餬口之處,便是丟掉已有工作、職務。

他們隱匿民族成分,流徙四方。

廣州滿族,做小商販和手工業者佔有勞動能力人口60%以上,成都、荊州地,做零工、拉人力車成為滿族人主要職業。

沒有固定收入,失業,生活困苦不堪。

各地滿族中知識分子,是公教人員和科學藝術工作者,民族歧視環境中,他們工作,工資,加上物價飛漲,生活十分困難。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滿族人民踴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自己貢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滿族人民迅速掀起了抗日熱潮,參加義勇軍、抗日會及紅色遊擊隊組織,採取各種形式打擊日本侵略者和漢奸。

紅色遊擊隊戰鬥中日益,聯合其他抗日武裝,於1935年成立抗日聯軍,轉戰東北各地,大批滿族人民參加抗日聯軍,師長以上滿族領有王光宇、張蘭生、陳翰章、關化、伊俊山,他們中國共產黨培養和領導下,成為抗日聯軍骨幹,抗日戰爭中建立了功勳。

全面抗戰爆發後,廣大滿族人民積極支援八路軍、四軍抗日力量,堅持抗日戰爭。

滿族關嚮應任八路軍120師政委,參預開發晉綏抗日地工作。

後隨賀龍挺進冀中,鞏固冀中平原抗日地,成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中指揮員和無產階級革命家。

公元12世紀,金朝女真人中,出現了一種社會組織,稱為“安謀克”。

安為部落單位,謀克氏族單位。

,1可包括810個謀克,其首領稱為“勃”。

金朝建立前,定製每300户1謀克,10謀克1。

謀克不僅是軍事組織,是兵民社會組織。

所有組織成員,出兵,入民,並佔有土地。

金朝統治者通過宗室、領控制安謀克組織。

進入中原後,安謀克制度推廣於“歸附降人”,包括漢人和契丹人。

金熙宗在位期間(1135-1137年)發展軍事、生產和地方行政機構三位化組織。

金朝官制:安為四品,掌管軍務,訓練武藝,勸課農桑,並諸防禦州防禦使,負有“防捍不虞,御製盜賦”任務。

謀克五品,掌撫輯軍户,訓練武藝,並負有管理常平倉之外縣令所有職權。

謀克之下分設村寨,50户以上設寨使1人,户口,催督賦役。

謀克人户平時訓練之餘,事農業生產。

有戰事丁壯接受徵發,自置鞍馬器械出征;其家口留家生產。

安謀克制度,作為女真族創建一種軍政合一社會組織和制度,外戰爭內統治方面,是前期,起到作用:促進了當時分散女真各部結成一個統一女真族;滅遼攻宋戰爭中,大增了女真兵戰鬥力;謀克組織下大批女真人迅速遷到佔領地區屯駐,鞏固了征服地區統治;同時,於大量征服地方採用謀克編制,減弱了地人反抗。

此後,分散各地女真謀克户往往所受田土租漢族佃農耕作,收取地租。

安謀克不事生產疏於訓練,戰鬥力。

它後金及清代八旗制度有類。

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狩獵組織牛錄,進行了創造性改造,建立了八旗制度。

牛錄女真人氏族制時期生產和軍事組織,行軍或出獵時,各依所屬族、寨行進,每十人一個行進單位,設“牛錄額”首領(牛錄是箭,額主意思)。

努爾哈赤此基礎上進行統一組織,規定每三百人編為一牛錄,牛錄額(佐領)管理其內部一切事務。

每五牛錄為一甲喇,設一甲喇額(參領),每五甲喇設一固山額,即旗主(後稱統)。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初設黃.紅、藍、白四旗,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鑲、鑲白四旗,合為八旗。

有一代,牛錄及人數時有變化,但旗制變。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眾多蒙古降眾和編八旗滿洲下一部分蒙古人,正式編成“八旗蒙古”。

從天聰五年(1631年)到崇德七年(1642年),編建了八旗漢軍。

,八旗組織三個部分後完成,八旗滿洲、蒙古和漢軍,統屬於同一社會組織——八旗之下。

八旗制度作為一種社會政治合一、兵民合一組織,於地組織民眾進行戰爭,清統一中國,起到了作用。

清入關後,八旗組織得到進一步加強。

入關時八旗主力,大半留在北京,將京城內城,全部作為八旗人口駐地;留在關外東北地方八旗人口,稱為盛京駐防和寧古塔駐防;後派內地各省八旗,稱直省駐防;康熙乾隆時期,擊敗了新疆各部分裂力量,建立了以烏魯木齊、伊犁地中心八旗駐防體系,稱為新疆駐防。

全國各地通都大邑、關津要道有八旗駐防,並輔漢族主體綠營軍隊,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八旗武裝基礎全國控制體系。

清代滿族人民基本生活八旗制度之下,滿族兵丁參加了有一代所有戰事,他們一方面為自己先世赫赫戰功感到,另一方面,他們戰爭付出了犧牲。

清代滿族社會生活變化之一,是八旗兵丁由過去關外時期旗地制,轉變入關後旗餉制。

八旗是兵民合一組織,原則上所有成年男丁是士兵或預備兵,入關前是三丁抽一兵,人口繁衍,康熙時五丁抽一,後有八丁抽一,十五丁抽一等,戰爭時可能會全體披甲上陣,婦女要承擔農耕、戰爭後保障事務。

而其基本生活來源,是靠八旗分給數量旗地。

旗地產出,不僅要負擔旗兵及其家屬生活,還要承擔旗兵出征行裝甲械。

入關後,八旗兵丁“計口授田”舊制,京畿地區得到一份田地,但戰事頻發,兵丁們耕種,願耕種,同時地少人多漢族地區可能提供足夠土地分配他們,於是入關時,清王朝開始八旗兵丁發放餉銀和月米,兵餉成為八旗人口基本生活來源。

兵丁餉米,表面上看是,但承擔戰時武器馬匹開支及家屬生活後,了。

整個清代,八旗兵額沒有增加,而八旗人口大量增長,大量旗內成丁不能及時挑補兵,導致一份兵丁銀米要養活一大家人口情況。

而八旗制度規定,旗內人口不得事農、工、商各業以謀生計。

而且,旗人不能離開駐地方,規定京旗人口不能離開駐地四十里,各地駐防旗人不能離開駐地20裏。

這清代社會“八旗生計”問題由來。

下層旗兵八旗制度下日趨化,清廷雖然採取多項措施,力圖解決這一問題,但旗製作變國策,旗兵改變。

階級角度説,下層旗兵各族勞動人民一樣,是統治階級。

軍事政治上,八旗軍隊是政權存在基石。

從民政方面看,八旗制度是清代旗、民分治手段。

清初民族矛盾鋭情況下,八旗制度將八旗人口漢族分離,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

清中葉後,旗民分隔,是防止八旗人口消融於漢族汪洋大海中手段之一。

但是,一個民族,全民皆兵,或預備兵,或兵員家屬,準事農、工、商各業謀生,於滿族主體旗下人口來説,是束縛,成為民族發展枷鎖。

清中葉後,“八旗生計”成為清代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

太平天國後,清廷財政危機,八旗糧餉不能足額發放,八旗人口生活困難。

此種情況可以地歸納:人口增加而兵額增加,物價增長而糧餉反減少。

辛亥革命期間,成都駐防旗成立軍政府報告旗人情況説:“闔城旗族一萬四千餘人,其中能自立者過十分之一、二,餘皆家無恆產”。

停餉,債台高築,“旗人束手無策,呼訴。

”從民族發展角度説,八旗制度已成滿族發展桎梏。

滿族是個、、智慧民族.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民族。

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風俗文化。

滿族稱姓氏為哈拉(hala),豐富而複雜,民族文化特色。

最初,一個哈拉一個穆昆(家族)。

後來人口繁衍、家族分支隨任駐防調處,穆昆分化出數個穆昆。

一個穆昆只有一個哈拉,但有數個穆昆屬於同一哈拉情況。

歷史記載,滿族姓氏有600多個,我國各民族姓氏中,於漢族。

與其他歷史民族一樣,滿族姓氏起源可追溯到圖騰崇拜,但後來發展看,主要有居住地氏和部族氏兩種。

女真人往往一個穆昆聚居一處,宋元後,深受蒙古族影響,所以稱名而稱姓。

清入關後,民族關係斷發展,漢軍旗人多有用滿族稱名稱姓方式命名,而滿洲旗人深受漢族文化習俗影響,有很多漢字姓氏,如瓜爾佳氏音譯改稱關姓,紐呼祿氏意譯改稱郎(狼),伊爾根覺羅,稱民覺羅,改漢稱趙。

有姓漢語音譯第一個字作為姓氏,如佟佳氏簡稱佟,馬佳氏簡稱馬,有圖、德、、暴、呼、阿、肇、西、布姓氏,大多數是姓,漢字來進行簡稱。

於這種情形,清統治者十分,乾隆後,清政府多次嚴令禁止,但並多效果。

辛亥革命後,絕大多數族人,普遍漢字姓,或捏改漢姓,使他人不知其滿族,以至於今天很多滿族人知道自己姓了。

滿族及其先民居住山林地區,於騎射是他們特技,他們生活習俗中打下深深烙印。

滿族育兒所用搖車,直到今天,很多農村沿用。

兒童初生時,懸弓箭於門前,象徵着他未來要成一個射手。

六、七歲時,即以木製弓箭練習射鵠,,騎馬佩箭馳騁山林。

女人執鞭亞於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品,結婚時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

轎車進門,新郎要射三支箭。

滿族兒歌民謠中留下了深深狩獵生活痕跡。

滿族服飾,男子自頭頂後半部留髮,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全國推廣,使成清代滿、漢、蒙各族髮式。

女子髮式,幼年時期男孩一樣,,腦後留有一根或兩根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

平時,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樣式。

佩戴耳環,有一耳三環定式。

男子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於騎射。

其中“箭袖”(滿語:哇哈)具特色,是袖口上接一個半圓形袖頭,形如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禦寒,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一個規定動作。

少婦穿直筒旗袍,天,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樣式。

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人狍鹿皮衣。

進入遼瀋後,貴族富人穿綢緞,平民着布衣,服飾級化了。

入關後,滿漢服裝趨於,男子所服坎肩有沿用,而女子旗袍演變,現已成我國傳統女裝代表。

滿族食品特色,有“滿點漢菜”説。

能代表滿、漢族飲食文化交融過於“滿漢全席”。

其菜餚選料、製作和吃法上保持着滿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頭菌、熊掌、人蔘、鹿茸大都是來東北地區。

它是漢菜融合精品,清乾隆時期成型,流傳了二百餘年,乾隆間《揚州畫舫錄》所載,揚州地方“漢席”,已有菜點100餘道了。

日常生活中,滿族民間有許多風味小吃和種類點心。

喜歡吃小米、黃米乾飯黃米餑餑(豆包),每逢過節時吃“哎吉格餑”(餃子)。

每曆除夕,晚飯吃滿族獨有風味食品煮豬肉,炙豬肉及糕點中猶存“薩其瑪”。

今天中國北方餃子、火鍋、酸菜、京味糕點滿族飲食文化有着淵源關係。

滿族住房,院落圍以牆,院內有影壁。

室內有西、中、東三間,西間稱西上屋,中間是廚房,東間稱東下屋,大門朝南。

如兩間正房,外屋是廚房,安置鍋灶。

裏屋有三鋪炕,西炕貴,供有祖宗神位,西牆上有祖宗神板。

北炕,南炕。

家中來客住西炕,家中長輩多住北炕,小輩可住南炕。

滿族蓋房多開南窗和西窗,冬暖夏涼。

滿族舊時婚姻重視門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齡女。

這旗內男子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關。

貴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朝廷指定結婚對象,旗人有族指婚情況。

清代宮廷“選秀”,是皇帝及親王選妃,限定八旗三品官內部遴選。

八旗內男女年齡到十六、七歲,訂婚,男子訂婚結婚年齡可能一些。

婚姻父母包辦,男方請媒人到女方説親,後要去三次。

每次攜帶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

所以有句話“成不成,三瓶酒”。

如果成了,女方父母男方要彩禮,豬、酒、櫃、衣服、首飾。

男方送彩禮,全部作為姑娘財產。

舊時滿族結婚過程,有議婚、小定、、過禮、送日子、開鎖、送嫁妝、迎娶、坐帳、合巹、分大小,回門和住月一整套過程。

結婚時,新娘要洞房炕上坐帳一日,稱為“坐福”。

晚間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兩個酒壺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後飲酒。

炕上點燃一對蠟燭,通宵熄,房外一人或數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黑豆往新房窗户上撒,鬧一兩個時後自散。

三日後新郎新娘回孃家。

滿族重視禮節。

過去少輩對老輩是三天禮,五天禮。

少輩每隔三天要輩打千請安,隔五天見長輩得叩頭,打千形式男女,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抬物狀,女人雙手扶膝下蹲。

路上遇見相識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意思)。

如騎馬,要下馬閃路旁讓路,長輩過去,上馬趕路。

遠方親友相見,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禮。

滿族喪葬有一個演變過程。

受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影響,滿族先民喪葬儀式、,有天葬、土葬、獸葬、樹葬、水葬、火葬形式。

入關前,滿族以火葬主,順治帝後期起,受到漢民族文化影響,滿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並結合本民族特點,形成了滿族特色葬俗。

乾隆以前,各地駐防旗人於要死者及其遺屬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骨灰裝殮回京。

乾嘉後,允許駐防旗人當地安葬,改為土葬。

早期滿族貴族有人殉,後改為剪髮代殉和焚燒紙紮奴僕。

農村地區,準許西炕和北炕死人,因為門是活人出入地方,因此,死人入棺後,只能從窗户抬出。

人死後,院子西邊杆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掛布幡,幡九尺,紅布和黑布做成。

幡頭和尾是黑布,中間四條是紅布。

出殯時,親友要搶幡上布,給自己孩子做衣服,認為可避邪,做夢。

今天廣州滿族保持滿族墳場,能看到滿族葬俗一些特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