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人名,名(Vorname)和姓(Nachname, Familienname)組成,遵循名前姓後順序。
如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卡爾是名,馬克思是姓[1]。
新生兒出生後即會父母取名。
為新生兒同時起多個名字情況普遍。
父母會挑選復名之一供使用,作為稱呼名(Rufname)。
稱呼名正式姓名中位次並確定,所以官方文檔中下劃線方式標記[2]。
例如,女數學家埃米·諾特(Emmy Noether)於1907年遞交埃朗根大學簡歷中,其自我介紹部分這樣開頭[3]:
其中劃線「埃米」即表明此為稱呼名,其復名中第二個名字。
有人使用字符相接復名,如漢斯-於爾根(Hans-Jürgen),安娜-瑪麗(Anna-Marie)[1]。
介詞「馮」(von,表示所屬關係,等同於英語of)是貴族姓名專屬元素,如某人是費特海姆村(Veltheim)男爵,那麼其名字後會加綴馮·費特海姆(von Veltheim)。
名字可以區分新生兒性,並且不能妨礙新生兒身心健康。
姓氏或是事物名詞取名是禁止。
例如,「馬蒂」(Matti)性別指代而遭到登記處回絕,但若另一個性別指代名字之組成復名,可獲得通過,如馬蒂·奧利弗(Matti Oliver)或是馬蒂·尤利婭(Matti Julia)[4][5]。
德意志貴族近世盛行為子嗣起冗復名習,子嗣復名包含六個。
這一風俗布爾喬亞模仿,19世紀末告一段落。
因此現今包含兩到三個單名的復名見,但者十分罕見了。
但德意志貴族延續這一習慣,比如出生於1952年薩克森-邁寧根親王康拉德,全名是約翰·弗里德里希·康拉德·卡爾·愛德華·霍斯特·阿諾德·馬蒂亞斯(Johann Friedrich Konrad Carl Eduard Horst Arnold Matthias);出生於1954年漢諾威親王恩斯特·奧古斯特五世,全名是恩斯特·奧古斯特·阿爾貝特·保羅·奧託·魯普雷希特·奧斯卡·貝特霍爾德·弗里德里希-費迪南德·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Ernst August Albert Paul Otto Rupprecht Oskar Berthold Friedrich-Ferdinand Christian-Ludwig)。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新生兒取非德語人名潮流,比如帶有凱爾特色彩利亞姆(Liam),而非其德語形式威廉(Wilhelm)。
德國父母為子女取帶有異國特點或是名字傾向,稱為凱文主義(英語:Kevinism)。
德意志人名字會因處方言地區,存在一些變體形式,體現小名上。
這種特點可以通過各地見名字排行窺得一二,地區名字排行帶有一些存在地域特色名字。
比如以北德意志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南德意志巴登-符騰堡州名字前十位榜單,二者包含一些全國名字,包括本(Ben),保羅(Paul),芬恩(Finn),盧卡(Luca),馬克斯(Max),米婭(Mia),埃瑪(Emma),萊婭(Lea),萊奧妮(Leonie),安娜(Anna),萊娜(Lena),漢娜(Hanna);但石-荷州榜單中包含了帶有北德意志地特色男名拉塞(Lasse)和女名妮萊(Neele)[6]。
下表時間順序,給出了自19世紀90年代起每個年代流行名字,以及2014年最近排名[7]。
藝術家或宗教團體成員會取化名(Künstlername,意為藝名)。
若某人其化名公眾擁有知名度,這一化名可作正式姓名一部分加入護照,並可替代原名使用。
皈依宗教後取名字亦可以此途徑成為正式姓名一部分[8]。
這種特點可以通過各地見名字排行窺得一二,地區名字排行帶有一些存在地域特色名字。
這種後綴後來德國法律視同姓氏。
獲封貴族者會其姓氏前加入「馮」,如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獲封貴族後,其姓氏改為馮·歌德(von Goethe)。
1919年,德國和奧地利君主政權終結,有貴族獲封。
有時「馮」會加在地名之前成為姓氏,和貴族身份無關。
有非貴族者擁有帶有「馮」字姓氏,是貴族後裔女子下嫁平民男子後,二人決定妻子姓氏作為婚姓。
奧地利,國民所有貴族頭銜、尊稱、勛銜於1919年4月3日廢止,包括貴族姓名中介詞「馮」,姓名中使用這類詞彙屬於違法行,可導致罰款。
如奧匈帝國末代皇儲奧託·馮·哈布斯堡,奧地利稱為奧託·哈布斯堡。
瑞士,於地數百年來本少有此類貴族姓名,「馮」字貴族元素法律允許,僅可用於私人場合。
德語姓氏包含一些源自斯拉夫語族外來姓氏,它們帶有斯拉夫風格屬格後綴,德語中寫作-itz或-itsch。
外來姓氏輸入德意志後,可能會發生德語化拼寫演變,如荷蘭姓氏斯洛塔赫(Sloothaag)變為德語斯洛塔克(Sloothaak);定居於普魯士法國雨格諾派家族,其法語姓氏如馬卡爾(Marquard),演變德語馬克瓦特(Markwart);波羅海地區姓名後綴-kis,德語中常演變後綴-ke。
德語人名,名(Vorname)和姓(Nachname, Familienname)組成,遵循名前姓後順序。
如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卡爾是名,馬克思是姓[1]。
德意志人名字(Vorname)主要有兩來源,一是源自基督教教名,二是源於日耳曼傳統人名,有男女分。
教名來源於聖經人物或是基督教聖人、聖徒,如男名雅各布(Jakob),約翰或漢斯(Johann / Hans),格奧爾格或約爾格(Georg / Jörg);女名安娜(Anna),瑪麗亞(Maria),芭芭拉(Barbara),克里斯蒂娜(Christina)。
日耳曼傳統人名,常見者有弗里德里希(Friedrich),路德維希(Ludwig)。
新生兒出生後即會父母取名。
為新生兒同時起多個名字情況普遍。
延伸閱讀…
父母會挑選複名之一供使用,作為稱呼名(Rufname)。
稱呼名正式姓名中位次並確定,所以官方文檔中下劃線方式標記[2]。
例如,女數學家埃米·諾特(Emmy Noether)於1907年遞交埃朗根大學簡歷中,其自我介紹部分這樣開頭[3]:
其中劃線“埃米”即表明此為稱呼名,其複名中第二個名字。
有人使用字符相接複名,如漢斯-於爾根(Hans-Jürgen),安娜-瑪麗(Anna-Marie)[1]。
德國,新生兒取名要得到當地民事登記處(Standesamt)批准。
名字可以區分新生兒性,並且不能妨礙新生兒身心健康。
姓氏或是事物名詞取名是禁止。
例如,“馬蒂”(Matti)性別指代而遭到登記處回絕,但若另一個性別指代名字之組成複名,可獲得通過,如馬蒂·奧利弗(Matti Oliver)或是馬蒂·尤利婭(Matti Julia)[4][5]。
德意志貴族近世盛行為子嗣起冗複名習,子嗣複名包含六個。
這一風俗布爾喬亞模仿,19世紀末告一段落。
因此現今包含兩到三個單名的複名見,但者十分罕見了。
但德意志貴族延續這一習慣,比如出生於1952年薩克森-邁寧根親王康拉德,全名是約翰·弗里德里希·康拉德·卡爾·愛德華·霍斯特·阿諾德·馬蒂亞斯(Johann Friedrich Konrad Carl Eduard Horst Arnold Matthias);出生於1954年漢諾威親王恩斯特·奧古斯特五世,全名是恩斯特·奧古斯特·阿爾貝特·保羅·奧託·魯普雷希特·奧斯卡·貝特霍爾德·弗里德里希-費迪南德·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Ernst August Albert Paul Otto Rupprecht Oskar Berthold Friedrich-Ferdinand Christian-Ludwig)。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新生兒取非德語人名潮流,比如帶有凱爾特色彩利亞姆(Liam),而非其德語形式威廉(Wilhelm)。
德國父母為子女取帶有異國特點或是名字傾向,稱為凱文主義(英語:Kevinism)。
德意志人名字會因處方言地區,存在一些變體形式,體現小名上。
這種特點可以通過各地見名字排行窺得一二,地區名字排行帶有一些存在地域特色名字。
延伸閱讀…
比如以北德意志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南德意志巴登-符騰堡州名字前十位榜單,二者包含一些全國名字,包括本(Ben),保羅(Paul),芬恩(Finn),盧卡(Luca),馬克斯(Max),米婭(Mia),埃瑪(Emma),萊婭(Lea),萊奧妮(Leonie),安娜(Anna),萊娜(Lena),漢娜(Hanna);但石-荷州榜單中包含了帶有北德意志地特色男名拉塞(Lasse)和女名妮萊(Neele)[6]。
下表時間順序,給出了自19世紀90年代起每個年代流行名字,以及2014年最近排名[7]。
藝術家或宗教團體成員會取化名(Künstlername,意為藝名)。
若某人其化名公眾擁有知名度,這一化名可作正式姓名一部分加入護照,並可替代原名使用。
皈依宗教後取名字亦可以此途徑成為正式姓名一部分[8]。
德意志人姓氏(Nachname, Familienname)相比名字形成晚,出現12世紀13世紀,形成於14世紀15世紀[1][9]。
大部分德語姓氏是暱稱,源自職業名或是地名,有少部分來源於一些體貌特徵。
這些早期姓氏於中世紀晚期引入德意志,近世起發展世襲現代姓氏,這和當時中央人口記錄系統完善有關。
德語姓氏分為五類:源於名字,源於職業,源於事物名詞,源於體貌特徵,源於地名(包括一些建築名)。
許多姓氏帶有地方方言特色。
介詞“馮”(von,表示所屬關係,等同於英語of)是貴族姓名專屬元素,如某人是費特海姆村(Veltheim)男爵,那麼其名字後會加綴馮·費特海姆(von Veltheim)。
這種後綴後來德國法律視同姓氏。
獲封貴族者會其姓氏前加入“馮”,如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獲封貴族後,其姓氏改為馮·歌德(von Goethe)。
1919年,德國和奧地利君主政權終結,有貴族獲封。
有時“馮”會加在地名之前成為姓氏,和貴族身份無關。
有非貴族者擁有帶有“馮”字姓氏,是貴族後裔女子下嫁平民男子後,二人決定妻子姓氏作為婚姓。
奧地利,國民所有貴族頭銜、尊稱、勳銜於1919年4月3日廢止,包括貴族姓名中介詞“馮”,姓名中使用這類詞彙屬於違法行,可導致罰款。
如奧匈帝國末代皇儲奧託·馮·哈布斯堡,奧地利稱為奧託·哈布斯堡。
瑞士,於地數百年來本少有此類貴族姓名,“馮”字貴族元素法律允許,僅可用於私人場合。
德語姓氏來源於當地,因此會帶有地方特色。
如在南德意志、奧地利和瑞士,暱稱後綴-l,-el,-erl,-le,-li出現於姓氏,如克萊布爾(Kleibl),朔伊布勒(Schäuble),內格利(Nägeli)。
如,同一職業地區稱,漢堡,源於制桶工人姓氏伯特歇爾(Böttcher),而巴伐利亞會是舍夫勒(Schäffler)。
德語姓氏包含一些源自斯拉夫語族外來姓氏,它們帶有斯拉夫風格屬格後綴,德語中寫作-itz或-itsch。
外來姓氏輸入德意志後,可能會發生德語化拼寫演變,如荷蘭姓氏斯洛塔赫(Sloothaag)變為德語斯洛塔克(Sloothaak);定居於普魯士法國雨格諾派家族,其法語姓氏如馬卡爾(Marquard),演變德語馬克瓦特(Markwart);波羅海地區姓名後綴-kis,德語中常演變後綴-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