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堯舜禹稱號是諡號雛形。
商朝中後期,諡號開始成體系地被作用。
周朝,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考古研究,此風俗於周穆王前後開始出現。
謚號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諡號於經使用,成為他們,如諸葛武侯(諸葛亮)、韓文公(韓愈)、曾文正(曾國藩)、嶽武穆(嶽飛)。
漢代時期諡法告恢復,清末止。
後期,賜諡權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
謚號、諡號二詞古文通用。
中華民國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中文使用上,「謚」為道士作法事時表揚,「諡」政府機關榮賜褒揚。
[1]
《逸周書·諡法解》對立諡制度起源解釋,其託於周初周公旦和太公望所制諡,用以如實反映逝者生前事跡功勞[2]。
後世諡號之制定諡法綱。
但《逸周書·諡法解》是「蒐羅西周戰國中期謚號使用、又將謚字解釋進行了系統性歸納,另外創造出新擬的謚字謚解。
《謚法解》出現使此後謚法提供了理論。
」[3]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諡號」定奪形成「子議父、臣議君」局面,故而廢除諡法[4],改而自稱始皇帝,後世數字順序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萬世皇帝[5]。
[10]
帝王諱用平諡、諡後,導致有些美諡本身意思並不壞,但遭遇某類命運皇帝身上後,後世意思改變了;例如「惠」本美諡,但漢惠帝以及晉惠帝司馬衷後,轉為平諡了。
後世於部分諡字應用上產生變化,固有部分諡法書有其他諡法解釋,如宋代蘇洵所著的嘉祐諡法,部分解釋了宋代賜諡標準。
目前於是諡法理解,多仰賴於《逸周書·諡法解》整理,但郭沫若1932年出版《金文叢考》中提出質疑。
他認為《逸周書》是戰國時代偽書,蒐集前代君王名號,穿鑿附會弄出了諡法,造成了許多諡號有多種解釋。
王國維於郭沬若撰文硏究諡法起,它們諡法興訂於時期。
王氏認為諡法起於宗周懿諸王後〈參見王國維《觀堂集林·通敦跋》〉;郭氏認為諡法當起於戰國時〈參郭沫若《金文叢考·諡法起源》〉[6]。
王國維適簋銘文稱穆王、獻侯鼎銘文稱成王[7],認為周初諸王如文、武、成、康、昭、穆皆生時稱號而非死後諡[8]。
文、武諡號排列順序,後世產生部分複情況。
於周文王和周武王開先例,一個朝代第一個及第二個國君諡號使用文、武。
如魏武帝和魏文帝、晉文帝和晉武帝、魏道武帝、宋武帝、梁武帝和梁簡文帝、陳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初諡武皇帝)和唐太宗(初諡文皇帝)、清太祖(初諡武皇帝)和清太宗(諡文皇帝)。
延伸閱讀…
宋代理學盛行、漢武帝評價降低[9]後,“文”字於皇帝諡號褒義“武”之上。
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平諡」,沒有「諡」。
分善、諡號源自西周共和後,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諡「厲」,另外有「私諡」。
諡號選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涵義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
漢武帝獨尊儒術後,於帝王諡其臣其子所議定,因此“臣子君父諱惡”儒家禮教,帝王諡號很少使用諡了。
汪守寬《諡法研究》統計,公元前841年公元前221年,帝王國君234人中,美諡165人(70.6%),平諡39人(16.6%),諡30人(12.8%)。
而自公元前209年公元1911年,帝王國君324人中,美諡290人(89.3%),平諡25人(8%,多幼年夭折或末代失位帝王),諡9人(2.7%)。
[10]
帝王諱用平諡、諡後,導致有些美諡本身意思並不壞,但遭遇某類命運皇帝身上後,後世意思改變了;例如「惠」本美諡,但漢惠帝以及晉惠帝司馬衷後,轉為平諡了。
延伸閱讀…
有「獻」字於漢獻帝,「恭」於晉恭帝司馬德文、西魏恭帝拓跋廓、隋恭帝楊侑、後周恭帝柴宗訓人身上後,恭帝、獻帝、順帝成了失位君常用諡號。
而這類皇帝諡號如於皇后、臣屬,或者與其他文字並用,無影射貶低義,如唐朝名臣狄仁傑即諡「文惠」,晉名臣王導諡「文獻」,宋朝開國功臣趙普諡忠獻,以及宋太祖孝惠皇后,明憲宗孝惠皇后(明世宗祖母),明朝蜀獻王、興獻王。
如「昭」字,戰國之前多諡,於中衰主,或不得其終者,如周昭王(南征不返)、楚昭王(失國)、魯昭公()、齊昭公和晉昭公(國勢中落)、晉昭侯和宋前昭公(無道殺)。
但戰國後,諡「昭」者令主,「昭」字諡轉為美諡。
[10]
如「忠獻」,宋朝本人臣級諡號,贈予趙普、韓琦人。
而南宋兩任權相秦檜、史彌遠後贈諡「忠獻」。
明代憎嫌此諡號,不用。
僅南明追贈建文事黃鉞「忠獻」。
[11]
逸周書周朝留下來典籍,相傳周公所作,年代諡法標準,多後世所沿用。
違拂不成曰「隱」,靖民法曰「皇」,翼善傳聖曰「堯」,仁聖盛明曰「舜」,殘人多壘曰「桀」,殘義損善曰「紂」,慈惠愛 曰「孝」,愛民曰「惠」,聖善同文曰「宣」,聲聞宣遠曰「昭」, 剋定禍曰「武」,曰「獻」,聖善曰「懿」,佈德執義曰「穆」,仁義説民曰「元」,安仁立政曰「神」,布綱治紀曰「平」,亂而不損曰「靈」,保民耆艾曰「」,闢土有德曰「襄」,貞心大度曰「匡」,慮慈民曰「定」,知過能改曰「恭」,不生其國曰「聲」,一德曰「簡」,夙興夜寐曰「敬」,自守曰「貞」,柔德眾曰「靖」,安樂治民曰「康」,小心畏忌曰「僖」, 中身折曰「悼」,慈仁和民曰「順」,勇致力曰「莊」,恭仁短折曰「哀」,國逢曰「愍」,名實過爽曰繆,壅遏曰「幽」,暴虐無親曰「厲」,致志圖曰「景」,闢土兼國曰「桓」 經緯天地曰「文」,執義揚善曰「懷」,短折不成曰「殤」,去禮眾曰「煬」,怠政外交曰「㩦」,治典敷曰「祈」。
先秦時諡號以用一個字,有用兩三個字。
一個字如:秦穆公、晉文公;兩三個字如魏安釐王、魏文惠王、趙孝成王、衞睿聖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