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的法相千變萬化,11至13世紀中國流行的如意坐觀音,其特徵是一手撐在岩石座上,另一手擱在支起膝頭的姿勢。]
觀世音菩薩於11至13世紀在中國大放異彩,其中如意坐觀音尤為出名。如意坐觀音的獨特之處,在於她們的雙手姿勢。右手通常輕放在膝蓋上,左手則支撐著地面。
這些觀音像通常有著橢圓的臉龐,略方的手下巴。她們頭頂著高髮髻,戴著華麗的雲紋冠。菩薩的五官精緻,眉骨與眼窩的轉折柔和,雙眼微睜,直視前方。
她們的上半身袒露,胸前佩戴著寶石項鍊。飄逸的天衣披在雙肩,自然地垂下,遮蓋著雙臂。
令人驚嘆的是,菩薩的體態自然而優美,頭部略大,但與纖細的雙肩和豐滿的胸部比例得當。她們的腹部肌肉分明,顯示出健康的體格。
如意坐觀音在宋、遼、金等王朝的佛教造像中十分常見。這尊觀音像正是來自這一時期,其精湛的技藝反映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輝煌成就。
特徵 | 描述 |
---|---|
姿勢 | 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撐地 |
面型 | 橢圓,下巴略方 |
髮髻 | 高髮髻 |
頭飾 | 雲紋冠 |
五官 | 眉骨與眼窩柔和,雙眼微睜,直視前方 |
胸飾 | 項鍊 |
上半身 | 袒露 |
天衣 | 穿過雙肩垂下 |
手臂 | 戴著臂釧和手環 |
體態 | 自然,頭部略大,肩膀纖細,胸部豐滿,腹部肌肉分明 |
年代 | 宋、遼、金 |
意義 | 展現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輝煌成就 |
坐觀音:佛教藝術中的慈悲與智慧象徵
在佛教藝術中,「坐觀音」指的觀世音菩薩端坐於蓮花座上的法相,以慈悲的容顏和端莊的姿態,展現出菩薩的智慧與救渡眾生的願力。
坐觀音的起源與演變
坐觀音的起源可追溯至印度西元二世紀的犍陀羅造型,當時的觀世音菩薩被塑造成端坐於蓮花座上的「交腳坐」形象。隨著佛教傳播至中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地,坐觀音的形象也逐漸演變,形成了多元的風格。
地區 | 特色 |
---|---|
中國 | 唐代開始流行「立式坐觀音」,頭戴寶冠,身披瓔珞,雙手結印,氣勢宏偉。 |
日本 | 受中國影響,發展出「千手觀音」,具有無數隻手,象徵菩薩廣大的慈悲心。 |
東南亞 | 「睡佛」成為坐觀音的特色,以躺卧於側的姿態呈現,展現菩薩的安詳與慈愛。 |
坐觀音的象徵意義
坐觀音法相中,每一個元素都藴含著深遠的象徵意義:
元素 | 象徵意義 |
---|---|
蓮花座 | 純潔、超越凡俗 |
交腳坐 | 安穩、定力 |
寶冠、瓔珞 | 富貴、尊貴 |
慈悲容顏 | 救渡眾生 |
結印手勢 | 法力無邊、智慧通達 |
光環 | 智慧、照耀眾生 |
坐觀音的功德與信仰
在佛教中,信仰坐觀音被認為具有諸多功德:
- 消災解厄、化解煩惱
- 增強智慧、提升運勢
- 救苦救難、拔苦與樂
- 護佑家庭、保佑平安
各地都有著名的坐觀音寺廟,供奉著靈驗的坐觀音菩薩,吸引著無數信徒前往參拜,祈求菩薩的庇佑。
結語
作為佛教藝術中的一種重要法相,坐觀音體現了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智慧,為無數信徒提供了心靈的慰藉和希望。透過坐觀音,我們得以領悟佛法的真諦,進而修身養性,追求解脱與安樂。
延伸閲讀…
倒座觀音
Top 500件觀音佛像瓷坐 – 淘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