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 | 內容 | 表格 |
---|---|---|
自然地理 | 地理學的內涵包含了自然與人文的交匯,強調著環境與人類互動,關注著區域、國家與全球的連結性,引導著學子們統整地思考和的人文情懷;為了鼓勵國人正視地理素養在全球化時代中的正面意義,並承蒙教育部/國教署指導,科技部(科普計畫)支持,地理學界結合中小學教師,自民國94年起辦理「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競賽內容也與時俱進。本競賽是社會領域專長學子展現特長和受到肯定的舞台,更藉此鼓勵年輕人養成關懷地方、環境與全球議題的能力與態度。 | 檔案大小 |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 晝夜更替 黎明、早晨、白晝、黃昏、夜晚、午夜 地方時 地方時:某地的太陽直射點經過當地正上空的時間。 時差:不同地點的地方時相差的時間。 各時區各國、地區 水平運動物體的地轉偏向(北右南左) 北半球:水平運動的物體受到地轉偏向力,向右偏 南半球:水平運動的物體受到地轉偏向力,向左偏 |
行星系 |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 太陽直射點的判斷 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上,白晝黑夜等長 春分日(3.21.)秋分日(9.23.) 夏至日(6月22日) 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 北半球白天最長,晚上最短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陽直射點在南迴歸線 南半球白天最長,晚上最短 夏半年 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 北半球獲得陽光最多、白天最長 冬半年 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 南半球獲得陽光最多、白天最長 晝夜長短的計算 晝長差(分)= 2L x cos (緯度) 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 日出時間為12-L/2 日落時間為12+L/2 晝夜長短的判斷 夏半年,越往北白晝越長 冬半年,越往南白晝越長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太陽高度= 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天文四季 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 我國傳統四季 以立春(2.4/5)、立夏(5.5/6)、立秋(8.7/8)、立冬(11.7/8)劃分四季 歐美傳統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行星 |
宇宙探測 | 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 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上天。 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飛機試航成功。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1970年“東方紅”一號、2003年“神舟5號”載人航天飛船。2005年神舟6號。 2008年神舟7號。 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 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保護宇宙環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
宇宙 |
大氣 |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佈 空氣構成:空氣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氧、稀有氣體(氬、氧、氦、氖、氪、氙)、 二氧化碳及水蒸氣等其他成分變動而成。 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 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 低層大氣的組成 幹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幹潔空氣的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的作用 生命活動必需;構成生物體成分;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温作用;成雲致雨 大氣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酸雨 大氣垂直分層 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對流層的主要特徵 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複雜多變。 與人類的關係最密切 電離層 無線電短波通訊 平流層的主要特徵 臭氧吸收紫外線。 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 人類的保護傘。 對流層大氣的熱力狀況和大氣運動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陽高度角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選擇性吸收、反射(無選擇性)、散射。 輻射定律 物質的温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越長。 地面輻射 地面由短波輻射中的紅外線和長波輻射構成地面的輻射熱能是地球熱量的一個來源也是能進入大氣層加熱空氣的一項重要 熱源經反射作用定入空間的地面仍佔絕大部分地面熱能藴藏部分受到空氣阻隔,無法進入大氣熱源。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屬長波輻射。 大氣逆輻射 大氣輻射射回地面的部分。 夜間有云較温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大氣的保温效應 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強,保温作用 全球的熱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熱力環流 由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水平氣壓梯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由高壓垂直指向低壓。 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越大(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地轉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垂直於風向右側,南半球垂直於風向左側。 低緯度小,高緯度大 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 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並不平行,而是有個交角,斜穿等壓線。 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斜穿等壓線,指向低壓;高空與等壓線平行。 左右手法則。 熱力環流的典型案例 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海平面等壓線** 低壓中心,高壓中心。 低壓槽、高壓脊、鞍部。 |
人文 |
地殼流變 | 行星物質通常在殼地應力的長時間作用下產生加強或弱化的變形, 通常稱這種變形為流變。 | 行星 |
月球 | 岩石圈通常由一個較弱的流變層包裹於較硬的彈性對流層和堅硬的岩石圈下部組成。 | 行星 |
地球 | 在地球流變的時間範圍從數年和小幾何應變到幾十億年和巨大幾何應變, 其長度尺度從幾毫米到地球尺度。 | 行星 |
金星 | 岩石圈和流變層在金星岩石圈上部接觸,金星大氣層中的乾燥二氧化碳使金星岩石圈變質形成以橄欖石(綠簾石輝石) – 結構為主的層。 | 行星 |
火星 | 火星岩石圈下方有一個全球貫通的部分熔融流變層,厚度為 50-100 公里,由富含橄欖石的玄武岩組成,温度範圍為 1200-1600 °C。 | 行星 |
水星 | 水星的地殼包括一個由系統火山噴發的熔岩和角礫巖構成的外部外殼和一個高度變形的地殼。 | 行星 |
地理知識:探索世界與其特徵
地理知識是瞭解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及其特徵的基礎。透過地理知識,我們可以認識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文化、經濟活動和政治制度。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地理知識的範疇,從基本概念到應用實務。
地理知識的範疇
| 主題 | 描述 |
|—|—|—|
| 地形 | 地球表面的形狀和特徵 |
| 氣候 | 温度、降水和風模式的長期平均數值 |
| 植被 | 特定地區生長的植物種類和分佈 |
| 水文 | 地球上的水資源(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及其分佈 |
| 人口 | 特定地區的人口數量、分佈和組成 |
| 文化 | 一個特定社會或羣體的生活方式和習俗 |
| 經濟 | 特定地區的生產、消費和貿易活動 |
| 政治 | 一個地區的政府和法律制度 |
地理知識的應用
地理知識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包括:
- 防災管理: 瞭解自然災害的潛在風險和影響。
- 資源管理: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例如水、土地和礦物。
- 城市規劃: 設計和管理宜居且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 運輸和物流: 優化運輸路線,提高效率和減少成本。
- 旅遊業: 為遊客提供重要的目的地信息和文化洞察。
結論
地理知識是認識和理解我們所居住的世界的關鍵。透過系統性的分類和分析,我們可以獲得對地球自然、文化和政治環境的深入瞭解。地理知識在現代社會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從防災管理到城市規劃,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延伸閲讀…
地理知識
有趣的地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