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周武王時司寇,顓頊帝高陽氏後裔,西周開國功臣之一,與周公、召公。
封於蘇,故稱蘇。
是中國歷史文獻《尚書》中記載蘇姓第一人。
蘇從,春秋時期楚國上大夫。
蘇代,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縱橫家;其弟蘇厲、蘇闢、蘇鵠、蘇秦。
蘇厲,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縱橫家,蘇代弟。
蘇秦(?342—前284),字季子,東周洛陽軒里人據(今洛陽東郊太平莊一帶),戰國時期韓國人,是張儀縱橫家。
可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
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志,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術多年。
蘇建,西漢將軍。
蘇嘉,西漢奉車都尉,蘇建長子。
蘇武(前140年-前60年),蘇建之次子,西漢中郎,出使匈奴,被扣,不屈節,十九年後。
蘇賢,西漢車騎都尉,蘇建之幼子。
蘇章,字孺文,東漢順帝年間(126年-144年)任冀州刺史。
蘇則,字文師,魏東平相,後官都亭侯。
蘇峻(卒於328年),字子,曾任鷹揚將軍、冠軍將軍、歷陽內史。
蘇蕙(生於357年),前秦苻堅時期女詩人,著有聞名之《迴文璿璣圖》。
蘇綽,(498年-546年),西魏行台左丞。
蘇瓊,北齊時任南清河郡太守,北周時博陵太守,官。
蘇威(542年-623年),蘇綽子,文帝時任尚書右僕射,煬帝時加任將軍。
蘇世長,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蘇定方(592年-667年),原名蘇烈,將軍。
蘇良嗣(606年-690年),蘇世長子,唐睿宗時任宰相,武則天時任文昌左相、鳳閣鸞台三品。
蘇珦(635年-715年),武則天時任右台監察御史,唐中宗時户部尚書,賜爵河內邵公。
蘇瓌(639年-710年),唐中宗時任宰相,封許國公;官廉正,負文名,嘗監修國史。
蘇味道(648年-705年),進士出身,官宰相,詩多應制作。
蘇勗,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蘇威孫。
蘇頲(670年-727年),唐玄宗時任宰相。
蘇晉(673年-734年),蘇珦子,歷任吏部侍郎、魏州刺史,太子左庶子職。
蘇源明(750年前後在世),天寶進士,官國子司業。
蘇鶚,唐光啓二年(886年)進士,著有《杜陽雜編》,另有《蘇氏演義》散佚,清人輯存二卷。
。
蘇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甲寅科狀元及第;天覆二年(902年)官工部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
蘇光海(922年-1002年),北宋左屯衞軍,贈上將軍、武陵侯。
蘇易簡(958年-996年),北宋書法家。
蘇立(968年-1042年),北宋太子中舍。
蘇安世(997年-1055年),字夢得,北宋户部判官、博士。
蘇紳(999年-1066年),北宋康定年間任中書舍人,官翰林學士,賜金帶。
蘇洵(1009年-1066年),北宋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子軾、轍,人稱“三蘇”。
字,號老泉。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列入“唐宋八大家”。
於散文,擅政論,議論,筆勢。
有《嘉祐集》。
蘇洵應試,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
説27歲發奮讀書,十多年閉門苦讀,學業進。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
歐陽修讚賞他《權書》、《衡論》、《幾策》文章,認為可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朝廷推薦。
公卿士大夫傳誦,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
嘉祐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
後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闢同修禮書《因革禮》。
書成,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蘇緘(1016年-1076年),北宋神宗年間任邕州刺史;蘇頌堂叔。
蘇頌(1020年-1101年),北宋宰相、天文學家、藥學家、科學家;蘇紳長子,宋仁宗慶歷癸未登科進士,授觀文殿大學士,左丞相,進封趙郡王,贈魏國公太師厥。
蘇結(1023年-1100年),北宋皇祐二年張唐榜考中,官御史、中丞,贈宣議大夫。
蘇軾(1037年-1101年),北宋翰林學士、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1037~1101)字子瞻,二名蘇東坡,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4歲,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一寸有餘(186cm)蘇軾人豁達心胸,宋高宗乾通6年,贈太師。
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長子,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
嘉祐二年(1057年)弟蘇轍同登進士。
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
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為判官告院。
與王安石政見不合,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
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
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文。
哲宗立,太后臨朝,複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旬日,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貶惠州(今廣東惠陽),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蘇轍(1039年-1112年),北宋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唐宋八大家之一。
(1039年-1112年)北宋時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位成都市西南)人,晚年自號潁濱遺老。
蘇軾弟,人稱“小蘇”。
蘇轍是散文家,文策論見長,北宋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蘇軾溢。
他散文上成就,如蘇軾説,達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不可沒”。
著有《欒城集》。
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列。
餘户,吳淞、大場、盛橋鄉鎮有分佈。
蘇舜元(1006年-1054年),北宋書法家,蘇易簡孫,宋真宗時任尚書度支員外郎。
蘇舜欽(1008年-1048年),北宋詩人;蘇舜元弟。
蘇過(1072年-1123年),字叔黨,蘇軾第三子,兵部右承務郎。
蘇漢臣(1094年-1172年),北宋畫家。
蘇劉義(1232年-1280年),字任忠,號復漢,南宋鹹淳年間任兵部侍郎,抗元就義。
蘇十萬,原名蘇一侯,號劉義,南宋抗元義軍領。
蘇保衡(1112年-1167年),漢人,金世宗時官尚書右丞。
蘇天爵(1294年-1352年),國子生出身,歷任監察御史、禮部尚書、湖廣行省參政職。
蘇大年(1296年-1364年),元末任翰林修編。
蘇克明,蒙古族,屬孛兒斤氏,蒙古蘇氏始祖,原名 和尚,元順帝皇叔,封義王。
義王和尚於1368年8月,元朝崩潰前夕,攜家眷遁山東,易名姓,沿襲。
蘇福(1359年-1373年),明太祖年間童子科舉人,年十四而夭,有神童稱。
蘇璟(1389年-1470年),永樂進士,正統元年乾州知州,官兩淮鹽運使同知。
蘇民(1476年-1538年),兵部右侍郎。
蘇章(1488年前後在世),字文,浙江參政。
蘇佑(1493年-1573年),蒙古族,蘇克明玄孫,文學家,官至兵部尚書。
蘇宣(1553年-1626年),字爾宣,號泗水,篆刻家。
蘇明良(1682年-1742年),雍正年間任台灣總兵官,後官福建陸路提督。
蘇四十三(1729年-1781年),撒拉族人,反清起義領袖。
蘇兆登(1768年-1847年),字宴林,號樸園,山東沾化人,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西南安府知府、户部郎中、陝甘學政職。
蘇廷玉(1783年-1852年),道光七年任刑部郎中。
蘇源生(1808年-1870年),藏書家、目錄學家;道光十七年拔貢生,道光二十年中副榜。
蘇元春(1844年-1908年),清末湘軍領。
蘇得勝(?~1890),安徽合肥人清末淮軍領,光緒十年(1884)劉銘傳去台灣抗擊法軍,守台北,戰基隆,任記名海疆總兵。
後在台灣滬尾(今淡水港)、月眉山抵抗法國侵略軍。
次年補建甯鎮總兵,留防滬尾。
卒于軍。
蘇光銓(1869年-1919年),字學金,號藴玉;福建德化人,德化瓷雕藝術家,何朝宗雕塑風格和技法主要傳人。
蘇天福,一作添福,回族,捻軍黑旗總旗主。
蘇慎初(1882年-1936年),廣東合浦人,清末秀才、任同盟會高雷地區主盟人、廣東陸軍第二師師長。
蘇兆徵(1885年-1929年),廣東香山人,中共早期領導人、工運領袖。
蘇體仁(1888年-1979年8月20日),山西朔州人,任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及汪偽政府山西省長。
蘇希洵(1890年-1970年),廣西武鳴人,中華民國司法院第一屆大法官。
蘇炳文(1892年10月22日-1975年5月22日),遼寧新民人,前中國國民革命軍中、黑龍江省省長、革命烈士。
蘇甲榮(1895年-1946年),廣西藤縣人,任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農民部秘書、武漢大學地理學教授。
蘇祖馨(1896年-1963年),廣西容縣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抗日戰爭時期任第三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四十八軍軍。
蘇紹文(1902年8月9日-1996年5月25日),原名蘇炎坤,字天行,台灣新竹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元帥。
蘇文欽(1907年-1996年),湖南醴陵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主任。
蘇本善(1909年11月2日-1996年7月5日),湖南湘潭人,抗日名,任浙江保安部隊第三縱隊中司令。
蘇姓是一個古老、多民族中華姓氏,周時武王封顓頊高陽氏後裔於蘇國,後人追尊蘇忿生為得姓始祖。
當代總人口564餘萬,不過蘇姓歷史名人眾多,比如三蘇,以及漢代名蘇武,蘇武在出師匈奴後,完成出使任務後,他決定馬上帶着離開匈奴,不過蘇武正準備回漢朝之際,匈奴爆發了內亂,是蘇武副將張勝捲入到匈奴內中。
單於得知這一情況後,馬上下令扣押蘇武,不準許蘇武回漢朝。
蘇武屈服,北海牧羊19年,直到漢武帝登基,於讓漢朝積攢了足夠實力其抗衡,使臣努力下是見到了蘇武,隨後蘇武使臣回到了闊別家鄉。
漢宣帝十分賞識蘇武,他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近代,蘇姓有開國將軍,誕生了一位上和一位中、五位,蘇姓7位開國將軍中,湖南人軍銜、職務、成就,安徽人長壽!蘇振華軍1912年出生於湖南嶽陽市平江縣,參加了平江起義,長徵和革命鬥爭,1955年9月授予海軍上軍銜,是貴州省第一任省委書記,1955年時任海軍政委蘇振華授予上軍銜,是嶽陽三位開國上之一,蘇振華蘇姓將軍中,有成就,不僅是軍銜,此外他擔任了軍委委員,職務是,1979年蘇振華北京逝世。
享年67歲。
蘇靜軍,1910年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市海澄(今龍海市)鎮,曾用名蘇孝順,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任解放軍總參謀部軍務部原部長,原國務院業務組成員、政工小組組長、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
1997年去世,享年88歲。
三、蘇 進——開國,1907年出生於河南漯河市郾城區,是寧都起義誕生開國將軍,1955年授予軍銜。
1925年,參加西北軍,參加了五原誓師和北伐戰爭。
1931年,參加寧都起義,指揮部隊控制了總指揮部電台。
1945年作為山東代表團成員出席“七”。
1950年-1975年,任炮兵副司令員。
1992年去世,享年86歲。
1902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北盛區洞陽鄉人。
紅6軍任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營長、副團長,可以説蘇魯是一級級打上來戰,每戰鬥,他總會第一個衝到前沿。
中國成立後,蘇魯曾擔任山西長治軍分區司令員5年,後來上級考慮蘇魯身體原因,打算讓他離職休養。
不過,上級不批准,蘇魯説“離職做些力所能及事。
”上級不過他,他出任第459倉庫庫長,459倉庫只是一團級單位。
1955年大授銜時,蘇魯這個團級庫長授予了少軍銜。
授銜完畢後,華北軍區首長找他談話,決定讓他出任山西軍區副司令員。
而後,蘇魯將軍山西軍區副司令員位置上一干21年,1976年12月,蘇魯將軍崗位上病去世,享年75歲。
五、蘇啓勝——開國1909年出生於福建省龍巖縣竹鄉,1928年參軍,1955年,任海軍東海艦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授予軍銜,任1955年,任海軍東海艦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67年 去世,享年59歲。
1912年,蘇 鰲出生於湖南長沙瀏陽人,1928年參軍,1955年時任軍械部部長他授予軍銜,此後擔任過西北軍區騎兵司令員,西北軍區公安部隊副司令員,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職務。
1975年 病逝,享年64歲。
歷史上蘇姓名人
〖商朝〗
妲己,有蘇氏諸侯女,帝辛(即 紂王)寵妃。
〖周朝〗
蘇,周武王時司寇,顓頊帝高陽氏後裔,西周開國功臣之一,與周公、召公。
封於蘇,故稱蘇。
是中國歷史文獻《尚書》中記載蘇姓第一人。
蘇從,春秋時期楚國上大夫。
蘇代,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縱橫家;其弟蘇厲、蘇闢、蘇鵠、蘇秦。
蘇厲,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縱橫家,蘇代弟。
蘇秦(前337年-前284年),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縱橫家,提倡合縱。
〖漢朝〗
蘇建,西漢將軍。
蘇嘉,西漢奉車都尉,蘇建長子。
蘇武(前140年-前60年),蘇建之次子,西漢中郎,出使匈奴,被扣,不屈節,十九年後。
蘇賢,西漢車騎都尉,蘇建之幼子。
蘇章,字孺文,東漢順帝年間(126年-144年)任冀州刺史。
〖三國〗
蘇則,字文師,魏東平相,後官都亭侯。
〖晉朝〗
蘇峻(卒於328年),字子,曾任鷹揚將軍、冠軍將軍、歷陽內史。
〖五胡十六國〗
蘇蕙(生於357年),前秦苻堅時期女詩人,著有聞名之《迴文璿璣圖》。
〖南北朝〗
蘇綽,(498年-546年),西魏行台左丞。
蘇瓊,北齊時任南清河郡太守,北周時博陵太守,官。
〖隋朝〗
蘇威(542年-623年),蘇綽子,文帝時任尚書右僕射,煬帝時加任將軍。
〖唐朝〗
蘇世長,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蘇定方(592年-667年),原名蘇烈,將軍。
蘇良嗣(606年-690年),蘇世長子,唐睿宗時任宰相,武則天時任文昌左相、鳳閣鸞台三品。
蘇珦(635年-715年),武則天時任右台監察御史,唐中宗時户部尚書,賜爵河內邵公。
蘇瓌(639年-710年),唐中宗時任宰相,封許國公;官廉正,負文名,嘗監修國史。
蘇味道(648年-705年),進士出身,官宰相,詩多應制作。
蘇勗,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蘇威孫。
蘇頲(670年-727年),唐玄宗時任宰相。
蘇晉(673年-734年),蘇珦子,歷任吏部侍郎、魏州刺史,太子左庶子職。
蘇源明(750年前後在世),天寶進士,官國子司業。
蘇鶚,唐光啓二年(886年)進士,著有《杜陽雜編》,另有《蘇氏演義》散佚,清人輯存二卷。
。
蘇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甲寅科狀元及第;天覆二年(902年)官工部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
〖宋朝〗
蘇光海(922年-1002年),北宋左屯衞軍,贈上將軍、武陵侯。
蘇易簡(958年-996年),北宋書法家。
蘇立(968年-1042年),北宋太子中舍。
蘇安世(997年-1055年),字夢得,北宋户部判官、博士。
蘇紳(999年-1066年),北宋康定年間任中書舍人,官翰林學士,賜金帶。
蘇洵(1009年-1066年),北宋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子軾、轍,人稱“三蘇”。
蘇緘(1016年-1076年),北宋神宗年間任邕州刺史;蘇頌堂叔。
蘇頌(1020年-1101年),北宋宰相、天文學家、藥學家、科學家;蘇紳長子,宋仁宗慶歷癸未登科進士,授觀文殿大學士,左丞相,進封趙郡王,贈魏國公太師厥。
蘇結(1023年-1100年),北宋皇祐二年張唐榜考中,官御史、中丞,贈宣議大夫。
蘇軾(1037年-1101年),北宋翰林學士、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1039年-1112年),北宋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舜元(1006年-1054年),北宋書法家,蘇易簡孫,宋真宗時任尚書度支員外郎。
蘇舜欽(1008年-1048年),北宋詩人;蘇舜元弟。
蘇過(1072年-1123年),字叔黨,蘇軾第三子,兵部右承務郎。
蘇漢臣(1094年-1172年),北宋畫家。
蘇劉義(1232年-1280年),字任忠,號復漢,南宋鹹淳年間任兵部侍郎,抗元就義。
蘇十萬,原名蘇一侯,號劉義,南宋抗元義軍領。
〖金朝〗
蘇保衡(1112年-1167年),漢人,金世宗時官尚書右丞。
〖元朝〗
蘇天爵(1294年-1352年),國子生出身,歷任監察御史、禮部尚書、湖廣行省參政職。
蘇大年(1296年-1364年),元末任翰林修編。
蘇克明,蒙古族,屬孛兒斤氏,蒙古蘇氏始祖,原名 和尚,元順帝皇叔,封義王。
義王和尚於1368年8月,元朝崩潰前夕,攜家眷遁山東,易名姓,沿襲。
〖明朝〗
蘇福(1359年-1373年),明太祖年間童子科舉人,年十四而夭,有神童稱。
蘇璟(1389年-1470年),永樂進士,正統元年乾州知州,官兩淮鹽運使同知。
蘇民(1476年-1538年),兵部右侍郎。
蘇章(1488年前後在世),字文,浙江參政。
蘇佑(1493年-1573年),蒙古族,蘇克明玄孫,文學家,官至兵部尚書。
蘇宣(1553年-1626年),字爾宣,號泗水,篆刻家。
〖清朝〗
蘇明良(1682年-1742年),雍正年間任台灣總兵官,後官福建陸路提督。
蘇四十三(1729年-1781年),撒拉族人,反清起義領袖。
蘇兆登(1768年-1847年),字宴林,號樸園,山東沾化人,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西南安府知府、户部郎中、陝甘學政職。
蘇廷玉(1783年-1852年),道光七年任刑部郎中。
蘇源生(1808年-1870年),藏書家、目錄學家;道光十七年拔貢生,道光二十年中副榜。
蘇元春(1844年-1908年),清末湘軍領。
蘇得勝(?~1890),安徽合肥人清末淮軍領,光緒十年(1884)劉銘傳去台灣抗擊法軍,守台北,戰基隆,任記名海疆總兵。
後在台灣滬尾(今淡水港)、月眉山抵抗法國侵略軍。
次年補建甯鎮總兵,留防滬尾。
卒于軍。
蘇光銓(1869年-1919年),字學金,號藴玉;福建德化人,德化瓷雕藝術家,何朝宗雕塑風格和技法主要傳人。
蘇天福,一作添福,回族,捻軍黑旗總旗主。
清代族人中,“蘇”字首名字多。
人口分佈蘇姓人口主要分佈:
江蘇
蘇姓分佈重點地區。
江南地區分佈着蘇軾後裔,其中蘇軾長子蘇邁後裔主要分佈常州、以及常州西北安家舍、薛家鄉、閘鎮地,1500餘人。
武進安家舍鄉前舍周圍十餘個村莊;薛家鄉晨光村委蘇家村(沿河蘇家村)村莊,有大量蘇氏分佈。
蘇軾幼子蘇過後裔分佈常州城,及城東武進洛陽、崔橋、戴溪、運村、鄭陸地,以及無錫、蘇州、江陰、地,共2400餘人。
太倉、無錫、鎮江、蘇州、南京、宿遷、徐州地區有蘇氏分佈。
蘇北地區鹽城、建湖、阜寧、響水、濱海地分佈着數千户蘇姓人家,他們是蘇東坡後裔,原居於蘇州閶門,初“洪武趕散”時隨章士誠來到了“蘇家咀”。
“蘇家咀”位於建湖附近,是江南北遷蘇氏集散地。
另元上鄉毫陽村、可酉鄉有蘇氏分佈。
唐市鎮,珍門上仙村、周行陶舍村有蘇姓分佈。
上海
嘉定蘇姓有1612人,全縣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鄉有分佈,嘉西人數多。
嘉定有滿族蘇姓,但其來遼寧。
金山縣、崇明縣有蘇姓。
寶山縣蘇姓有100。
蘇大年(1296年-1364年),元末任翰林修編。
南匯縣主要分佈彭鎮、大田、老港鄉鎮。
川沙縣,共有蘇姓宗1140餘人。
浙江
温州、海寧、杭州、寧波、瑞安、玉環、蒼南、平陽、泰順地有蘇氏分佈。
福建
同安、晉江、安溪、南安、惠安、、海澄、廈門、永春、南平、閩、泉州、福州, 安溪湖頭地,有蘇姓分佈。
廣東
潮汕地區分佈有蘇姓宗親20餘萬,順德、梅州、汕尾地是潮汕支派,有許多遷居海外。
普寧、海豐、潮州、懷集、羅定、順德、南雄、東莞地有蘇氏宗親聯誼組織。
廣州、南海、佛山、陽江地有蘇氏分佈。
海南
蘇氏宗,分佈儋州,文昌地。
廣西
藤縣、梧州、岑溪、容縣、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地源流蘇氏宗是明、清時閩、粵兩省遷來。
賀縣、靈川、乾江、南寧、寧明、桂平、陸川地有蘇氏。
雲南
昆明、蒼山、石屏、嵩明有蘇氏分佈。
四川和重慶
蘇姓分佈廣泛,如雙流、蒼溪、巴縣、內江、江津、永川、三台、貢、成都、江油、蓬溪、合江、瀘州、樂山、長壽、宗慶、廣安、南川、豐、南充、銅梁、犍為、黔江、隆昌、璧山、雙流、奉節。
仁壽洪峯、彰加、青崗、分水鄉鎮有蘇姓分佈。
湖南
津市、攸縣、平江、長沙、湘陰、寧鄉、桃江、瀏陽地有蘇姓分佈。
湖北
紅安、京山有蘇氏分佈。
江西
德安、崇義、有蘇姓分佈。
安徽
蕭縣周圍蘇、魯、豫、皖地區,有蘇姓分佈,他們多是唐末蘇檢後代。
安徽皖南地區,有蘇姓分佈,其浙江、江蘇蘇氏分佈接近,分屬眉山派和銅山派。
河南
蘇姓起源地和聚集地,有三十餘個縣、市有蘇相關地名,如蘇村、蘇莊、蘇營、蘇閣、蘇橋、崗蘇、蘇王、蘇樓、蘇木、蘇所、蘇堤、蘇班棗、蘇秦村,它們是古今蘇氏族人生活軌跡反映。
太康蘇姓分佈城郊、九崗廟鄉鎮。
商丘縣有328個姓氏中有蘇姓。
鹿邑蘇姓分佈蘇灣、蘇莊、葡萄架村。
林縣城關鎮有蘇姓分佈,全縣蘇姓人口為 3367人。
長葛全縣206個姓中有蘇姓,主要分佈蘇樓、蘇莊、蘇菜園、東魏莊村地。
洛寧、新安有蘇姓。
孟津蘇姓分佈老城村地。
湯陰全縣231個姓氏中,蘇姓共777人,其中北 大街蘇姓出有人才。
夏邑477個姓氏中有蘇姓,有蘇莊。
扶溝279個姓氏中有蘇姓,汴寨村有蘇姓分佈。
光山槐店鄉蘇上灣村、朱灣村有蘇姓分佈。
陝縣前史村、蘇村有蘇姓。
淅川180餘個姓氏中有蘇姓。
鄢陵231個姓氏中有蘇姓。
虞城328個姓氏中有蘇姓,並有回族蘇姓。
商水 281個姓氏中有蘇姓,分佈鄧城鄉白蛇崗村。
西華249個姓氏中有蘇姓。
新縣272個姓氏中有蘇姓。
浚縣337個姓氏中有蘇姓,人口一千一萬人之間。
禹州白沙南街村有蘇姓分佈。
沈丘槐店鎮蘇墮村有蘇姓。
西平302個姓氏中有蘇姓。
安陽縣辛店鄉東招賢村有蘇姓居住。
延津 265個姓氏中有蘇姓。
長垣東趙堤、邱村有蘇姓分佈。
鞏義、新鄉、輝縣、郾城、鎮平、南召、信陽、孟州、滎陽、民權、睢縣、潢川、獲嘉地,有蘇姓分佈。
陝西
扶風是蘇孝慈、蘇蕙故鄉,該縣蘇坊村、西蘇村地,有蘇姓分佈。
高陵、延安、武功、華縣、吳旗有蘇姓分佈。
寧夏
吳忠縣、西吉縣有回族蘇姓。
隆德縣有漢族蘇姓分佈。
甘肅
靖遠縣,正寧縣宮河鎮,莊浪縣陽川鄉、卧龍鄉蘇家山村,靜寧縣古城鄉、曹務鄉地有大量蘇姓分佈。
山西
陵川、洪洞、襄汾、原平、安邑以及沁水蘇山村、南郭村、杏林、蘇莊有蘇姓分佈。
山東
淄博、萊陽、濟陽、煙台、寧津、壽光、蓬萊、濟寧、章丘地有蘇姓分佈。
河北
青龍小馬七彩鄉青河沿地有蘇姓分佈。
宣化新堡、青羊嶺、郭隆莊有蘇姓分佈。
清河縣共有蘇姓3178人,分佈於縣19個鄉鎮,涉及村莊有申花莊、西壘橋、後蘇、白溝驛、侯召村、琉璃村、何莊。
寧晉有蘇家莊,文安苑口村地有蘇姓分佈。
蘇姓歷史,現存蘇姓人口有1971人,分佈南關村、固營村、店上村地。
藁城、保定、高陽、晉縣、滿城、唐山、故城有蘇姓分佈。
北京、天津有蘇姓。
內蒙托克托有蘇姓。
遼寧錦州、新民、海城、錦縣、瀋陽、遼陽、興城、金縣、朝陽有蘇姓。
吉林伊通家村,有蘇姓居住。
蘇氏在台灣分佈 1978年台灣官方統計資料,其各縣市共有1694個姓,蘇姓列第23位,人口總計達19萬餘人,主要分佈雄縣、台北
縣、台北市、台南縣、高雄市。
鄉鎮、區級,依數量高雄路竹、台南善化、雲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區。
郡望堂號1、郡望
武功郡:戰國時秦孝公置武功縣,所在今陝西省眉縣東四十里、渭河北岸。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三輔之一。
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槐裏。
藍田縣:秦(公元前379年)始置藍田縣,迄今已有2370多年歷史,境內盛產美玉而得名。
治所今陝西省藍田縣。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置郡,治所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隋有豫州河南郡,唐洛州河南府,轄境於漢河南郡。
元路,明為府。
河內郡:春秋時期初漢之際置郡,治所懷縣(今武陟西南)。
黃河以北河內,以南、西河外,這是晉國人觀點。
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西部。
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
隋於野王河內縣。
隋唐河內郡即懷州。
元懷慶路。
明清懷慶府。
河內縣名不變,治所。
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沁陽。
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洛陽郡:東魏置洛陽郡,治所今河南洛陽東漢水北岸。
2、堂號
蘆山堂:北宋時候,蘇蘆山發明瞭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鐘水運氣象台,集觀測天體、演示圖象自動報時於體,歐洲人發明時鐘錶早了600年,譽為中國時鐘祖師。
蘇姓以“蘆山”堂號。
此外,蘇姓主要堂號有:“堂”、“武功堂”、“扶風堂”、“藍田堂”、“洛陽堂”、“白玉堂”、“路陽堂”、“嵋山堂”堂號。
蘇姓宗祠通用聯〖蘇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三蘇望族;
五鳳功臣。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北宋散文家蘇洵(1006-1066),字,四川眉山人。
文章名於世。
其散文語方,筆力,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
下聯典出西漢大臣蘇武(?-公元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
武帝時郎。
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中郎持節出使匈奴,被扣。
匈奴貴族多方威脅利誘,命名投降;後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釋放。
他,留居匈奴十九年行節不屈。
昭帝時,匈奴漢和親,始元六年(前81),方獲釋回朝,官典屬國。
死後,宣帝(年號五鳳)命畫其像於麒麟閣,彰其節操。
五教傳誦;片言息爭。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隋代武功人蘇威,字無畏,熲(jiǒng 音炯)推薦,歷官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宰相),熲掌朝政。
他著稱,多次賦、事進諫,文帝採納。
煬帝時繼任宰相,後熲殺及直言進諫而免官。
著《五教》,全民傳頌。
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常道德。
下聯典出北齊武人蘇瓊,字珍,歷官刑獄參軍、南清河太守,境內。
有憶因兄弟爭田而久決不下,他兄弟二人説:“難得者是兄弟,易得者是田地。
有什麼可爭呢?”乙普兄弟深受感動,爭了。
引錐剌股;仗節忠。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東周洛陽人蘇秦,字季子,從鬼谷子學縱橫之術,出遊數年,裘敝金盡,歸家,父母不認他,嫂子不為他做飯,妻子連織布機不下。
於是發奮讀書,瞌睡時拿錐子刺大腿,於學成。
後入齊國事反間活動,聯絡六國合縱抗秦,身佩六國相印。
《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
下聯典指西漢杜陵人蘇武,字子卿,天漢初年任中郎,奉命出使匈奴,扣留。
匈奴貴族他多方威脅利誘,他遷往北海邊牧羊,堅持十九年而屈服。
元年間,漢匈奴和,遣送回朝,官典屬國。
節,謂符節,古代使者所持證。
若蘭織錦;小妹工詩。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指十六國時前秦女詩人蘇蕙,字若蘭,丈夫竇滔任秦州刺史,罪遷徙流沙,蘇蕙織錦成《迴文璇璣圖詩》寄去,表達思念情。
唐代武則天作《璇璣圖序》,説它“顯現五彩,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字,縱橫反覆,成詩句”。
下聯典指文學故事人物蘇小妹,相傳是蘇洵女兒、蘇軾妹妹。
與秦少游新婚之夜,詩詞、聯考試秦少游,後蘇軾幫助下,秦少游得完成。
眉山三傑;滄浪一亭。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文學家、眉山人蘇洵、蘇軾、蘇轍父子。
蘇洵字,嘉祐年間得歐陽修推薦,文章於世,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義安縣主簿。
文章語言曉暢,筆力,有《嘉祐集》。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嘉祐年間進士,神宗時任祠部員外郎,因反王安石變法出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作詩“誹謗朝廷”貶至黃州。
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州、潁州,官禮部尚書。
文章汪洋瓷肆,明白;詩作,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後代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筆迭宕;能畫竹,喜作枯木怪石。
詩文有《東坡七集》。
蘇轍,字子,號潁濱遺老,嘉祐年間進士,歷官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宰相)。
著有《欒城集》。
父子三人合稱“三蘇”,列入“唐宋八大家”。
下聯典指北宋詩人蘇舜欽,字子美,綿州鹽泉人,遷居開封。
景祐年間進士,任大理評事,慶曆年間范仲淹推薦集賢校理、監進奏院。
當時,他岳父杜衍宰相,對政事有所整飭,派通過誣陷蘇舜欽而打擊杜衍,於是,蘇舜欽小事除名,退居蘇州滄浪亭。
詩風,歐陽修所;工書法、擅長散文,有《蘇學士文集》。
〖蘇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乾坤容我靜;
名利任人忙。
——蘇曼殊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近代學者蘇曼殊(1884-1918)自題聯,現懸於浙江舟山普陀寺。
蘇曼殊,字子谷,廣東中山人,生於日本,父中國人,母日本人。
有《蘇曼殊全集》。
漢室忠臣第;宋朝學士家。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蘇氏宗祠聯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存宋代巷道,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得名始於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絛環。
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成為中原和江南嶺南唯一一條大道,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交通路線,珠璣巷成了這條驛道上一個墟鎮。
前人楊廷桂《南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於觀劇。
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後裔遍佈嶺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國。
”看來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地,海外華僑祖居。
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蒐集各地南遷後裔143姓族譜記栽,珠璣巷播遷粵、港、澳、台及海內外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稱珠璣巷“七百年前桑梓鄉”。
〖蘇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武著遷秋源苦竹;功傳萬代念蘆山。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新竹縣東鎮蘇氏公祠“武功堂”聯。
聯首嵌“武功”堂名。
聯語典指西漢時,杜陵人蘇建以校尉衞出擊匈奴,封平陵侯,定居武功,成為望族,故稱武功堂。
蘇建後人蘇益王朝、王審知於唐末入閩,為福建“蘆山堂”蘇氏始祖。
延伸閱讀…
清乾隆、嘉慶年間,汀州府縣苦竹入台灣蘇氏,多定居於新竹,建武功堂。
聯寫出了蘇氏先祖陝西武功遷福建足跡,表達了台灣新竹尋根問祖思想感情。
襟懷談定天無二;氣象光昌月是元。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典指東漢平陵人蘇章,字孺文,安帝時舉賢良方,官冀州刺史,當時有老朋友任清河太守,貪山贓枉法,蘇章到清河去查處他,他沒宴招待,情敍,並高興地説:“人人有一個天,只有我有兩個天。
”蘇章説:“今日我和老朋友飲酒,是私誼;明日冀刺史辦案,是公法。
”依法處理了他,一州。
唐宋八家三席佔;指揮六國一身榮。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唐、宋兩代八個散文作家,即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鞏。
其中蘇氏佔了三人。
下聯典出戰國虹縱橫家蘇秦(?-公元前284),東周洛陽(今河南省洛陽東)人。
字季子。
他趙奉陽君(李兑)共謀,發動韓、趙、魏、齊、燕五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請服,退部分侵地。
趙封他武安君。
北海牧羊不屈志;南天放鶴超然情。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大臣蘇武事蹟。
下聯典出北宋文學家蘇軾典故。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指“三蘇”既是散文家,於詩詞。
下聯典出北宋六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和李鷹並稱為蘇門六君子。
其中前四人,《宋史.黃庭堅傳》中謂“天下稱為四學士”。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蘇軾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北宋文學家蘇軾(1036-1101)自題聯。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歐陽修一起參加詩文革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青山有户;秋水神不染塵。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自蘇軾詩句聯。
勸子官腐;知君詩相磨。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自蘇軾詩句聯。
無數雲山供點筆;且墨竹換詩。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自蘇軾詩句聯。
北客幾人謫南粵;東坡到處有西湖。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惠州市西湖蘇(軾)公祠聯。
〖蘇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倚靠君山,雙龍應侍;聚回沙水,百鳳和鳴。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蘇氏宗祠聯
瑞雪飛花,映中郎節;金蓮,輝學士文。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大臣蘇武事蹟。
下聯典出宋代進士蘇舜欽,字子美,范仲淹薦其,召試集賢校理。
古文詩歌,其體豪放,往往驚人。
善草書,酒酣落筆,爭為人傳。
有《蘇學士集》。
名列大家,父子媲美;
文章雄百代,喬子流芳。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全聯典指北宋眉山“三蘇”。
蘇 秦:河南洛陽人,戰國時縱橫家,地勸説六國國王聯合抗秦,身佩六國相印,可謂三寸不爛之舌能抵百萬雄兵。
蘇 武:杜陵(今陝西省西安)人,漢武帝時出使匈奴,匈奴羈留十九年,牧羊於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齧雪吞旃,而杖漢節,為保持民族氣節樹立了榜樣。
蘇 章:扶風平陵(今陝西省鹹陽)人,東漢名臣,博學,善屬文,安帝時舉賢良方,歷任冀州、幷州刺史,後抑制,不徇私情而罷職。
蘇 惠:始平(今陝西省興平)人,十六國時女詩人,“迴文璇機圖詩”,此詩今人尋解。
蘇 林:外黃人,三國時魏大臣,博學多才,官散騎侍。
蘇 頌:福建省泉州人,北宋天文學家、藥學家,官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
他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鐘——水運儀象台,有《儀象法要》遺世,敍述水運儀象台的結構和製造。
醫藥方面,編著了《圖經本草》,藥物學考訂有幫助。
蘇 洵:北宋散文家。
字,眉州眉山人。
得歐陽修推譽。
文章聞名於世。
任秘書省校書郎。
主張抗擊遼攻掠,地主土地兼併、政治特權。
於文學上成就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 軾:北宋文學家。
眉州眉山人。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蘇洵兒子。
嘉佑進士。
王安石變法出為杭州通判,元豐二年作詩得罪朝廷而入獄。
哲宗親政時出任知州,其後多次貶,元符三年病死於常州。
父洵弟轍稱“三蘇”。
他寫文章揮灑,因此他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詩雄放,黃庭堅並稱“蘇黃”;他詞豪放,辛棄疾合稱“蘇辛”。
他書法宋四家之一。
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書傳》。
蘇 轍: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
嘉佑進士。
父洵兄軾稱“三蘇”。
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政治態度蘇軾,文學上成就不如其兄。
蘇:周初大臣,官司寇,能平刑教百姓,後封於蘇國(甘肅省河內)王。
蘇小妹:文學故事人物。
相傳蘇老泉女、東坡小妹。
,民間許多小故事中有她出現。
蘇定芳:冀州武邑(今屬河北省)人,唐初,抗擊突厥、援救新羅戰鬥中戰功,使大唐勢力西中亞,東至朝鮮半島,功封邢國公。
蘇味道:趙州欒城(今屬河北省)人,唐代文學家。
乾封進士,武則天聖歷初官居相位,當時武則天任用酷吏,政治環境,朝官宰相遭殺身滅族禍。
蘇味道達到輔佐武則天治國安邦目的,處世小心,後人理解蘇味道所處實際環境,貶稱他“蘇模稜”。
“模稜兩可”這一成語即出自《舊唐書·蘇味道傳》。
其詩文李嶠,號“蘇李”;李嶠、崔融、杜審言號稱初唐“文章四友”。
蘇廷碩:京兆武功(今屬陝西省)人,唐朝文學家,襲封許國公,宋王景合作,共理政事。
文學上,時人有與張説(燕國公)並稱為“燕許大手筆”。
後人輯有《蘇廷碩集》。
蘇舜欽:四川省三台人,宋代高士,其有大志,古文詩歌,隱讀,著有《蘇學士集》。
蘇廷煜:安徽蒙城人,清代畫家,其墨梅蘭竹菊及書法,時稱“雙”。
蘇六朋:字枕琴,號怎道人、羅浮道人、南水村老,清代廣東省順德縣南水人,嶺南風俗畫家。
幼年羅浮山寶積寺德堃和尚學畫,後廣州石亭巷設石亭池館,賣畫自給。
善畫人物,歲作多仿宋、元畫法,山水作青綠,晚年專攻意筆人物,略有黃慎風,寫道釋、仙人及民間生活與市井風俗,形象生動逼真,運筆,思,作細筆者尤佳。
畫有《羣盲聚鬥圖》時人賞。
蘇長春:字仁山,別署靜甫、教圃、夤珊、七祖、棲霞,自號菩提生身尊者魚潺,玄妙觀道士,清代廣東順德縣杏壇鄉人。
個性,不合流俗。
善畫人物、山水,兼寫花卉。
作畫不泥古人法度,自闢蹊徑。
筆構圖衝破傳統,能自成一家。
同鄉蘇六朋稱“二蘇”,寫仙道人物幹筆焦墨,線條和白描法,寫意,逸筆草草能表達精神特性。
論者謂其“白描有如石刻造像,,氣韻”。
蘇曼殊:廣東省香山(今中山市)人,現代文學家,其説男女愛情主,描寫生動。
通英、法語和梵文,工繪畫。
後削髮僧,號,有《蘇曼殊全集》傳世。
蘇兆徵:廣東省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共早期工運領袖之一,組織過省港罷工、廣州起義,1929年病逝於上海。
歷史上姓蘇名人
妲己,有蘇氏諸侯女,帝辛(即 紂王)寵妃。
蘇,周武王時司寇,顓頊帝高陽氏後裔,西周開國功臣之一,與周公、召公。
封於蘇,故稱蘇。
是中國歷史文獻《尚書》中記載蘇姓第一人。
蘇從,春秋時期楚國上大夫。
蘇代,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縱橫家;其弟蘇厲、蘇闢、蘇鵠、蘇秦。
蘇厲,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縱橫家,蘇代弟。
蘇秦(前337年-前284年),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縱橫家,提倡合縱。
蘇建,西漢將軍。
蘇嘉,西漢奉車都尉,蘇建長子。
蘇武(前140年-前60年),蘇建之次子,西漢中郎,出使匈奴,被扣,不屈節,十九年後。
蘇賢,西漢車騎都尉,蘇建之幼子。
蘇章,字孺文,東漢順帝年間(126年-144年)任冀州刺史。
蘇則,字文師,魏東平相,後官都亭侯。
蘇峻(卒於328年),字子,曾任鷹揚將軍、冠軍將軍、歷陽內史。
蘇蕙(生於357年),前秦苻堅時期女詩人,著有聞名之《迴文璇璣圖》。
蘇綽,(498年-546年),西魏行台左丞。
蘇瓊,北齊時任南清河郡太守,北周時博陵太守,官。
蘇威(542年-623年),蘇綽子,文帝時任尚書右僕射,煬帝時加任將軍。
蘇世長,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蘇定方(592年-667年),原名蘇烈,將軍。
蘇良嗣(606年-690年),蘇世長子,唐睿宗時任宰相,武則天時任文昌左相、鳳閣鸞台三品。
蘇珦(635年-715年),武則天時任右台監察御史,唐中宗時户部尚書,賜爵河內邵公。
蘇瑰(639年-710年),唐中宗時任宰相,封許國公;官廉正,負文名,嘗監修國史。
蘇味道(648年-705年),進士出身,官宰相,詩多應制作。
蘇勖,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蘇威孫。
蘇頲(670年-727年),唐玄宗時任宰相。
蘇晉(673年-734年),蘇珦子,歷任吏部侍郎、魏州刺史,太子左庶子職。
蘇源明(750年前後在世),天寶進士,官國子司業。
蘇鶚,唐光啓二年(886年)進士,著有《杜陽雜編》,另有《蘇氏演義》散佚,清人輯存二卷。
。
蘇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甲寅科狀元及第;天覆二年(902年)官工部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
蘇光海(922年-1002年),北宋左屯衞軍,贈上將軍、武陵侯。
蘇易簡(958年-996年),北宋書法家。
蘇立(968年-1042年),北宋太子中舍。
蘇安世(997年-1055年),字夢得,北宋户部判官、博士。
蘇紳(999年-1066年),北宋康定年間任中書舍人,官翰林學士,賜金帶。
蘇洵(1009年-1066年),北宋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子軾、轍,人稱“三蘇”。
蘇緘(1016年-1076年),北宋神宗年間任邕州刺史;蘇頌堂叔。
蘇頌(1020年-1101年),北宋宰相、天文學家、藥學家、科學家;蘇紳長子,宋仁宗慶歷癸未登科進士,授觀文殿大學士,左丞相,進封趙郡王,贈魏國公太師厥。
蘇結(1023年-1100年),北宋皇祐二年張唐榜考中,官御史、中丞,贈宣議大夫。
蘇軾(1037年-1101年),北宋翰林學士、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1039年-1112年),北宋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舜元(1006年-1054年),北宋書法家,蘇易簡孫,宋真宗時任尚書度支員外郎。
蘇舜欽(1008年-1048年),北宋詩人;蘇舜元弟。
蘇過(1072年-1123年),字叔黨,蘇軾第三子,兵部右承務郎。
蘇漢臣(1094年-1172年),北宋畫家。
蘇劉義(1232年-1280年),字任忠,號復漢,南宋鹹淳年間任兵部侍郎,抗元就義。
蘇十萬,原名蘇一侯,號劉義,南宋抗元義軍領。
蘇保衡(1112年-1167年),漢人,金世宗時官尚書右丞。
蘇天爵(1294年-1352年),國子生出身,歷任監察御史、禮部尚書、湖廣行省參政職。
蘇大年(1296年-1364年),元末任翰林修編。
延伸閱讀…
蘇克明,蒙古族,屬孛兒斤氏,蒙古蘇氏始祖,原名 和尚,元順帝皇叔,封義王。
義王和尚於1368年8月,元朝崩潰前夕,攜家眷遁山東,易名姓,沿襲。
蘇福(1359年-1373年),明太祖年間童子科舉人,年十四而夭,有神童稱。
蘇璟(1389年-1470年),永樂進士,正統元年乾州知州,官兩淮鹽運使同知。
蘇民(1476年-1538年),兵部右侍郎。
蘇章(1488年前後在世),字文,浙江參政。
蘇佑(1493年-1573年),蒙古族,蘇克明玄孫,文學家,官至兵部尚書。
蘇宣(1553年-1626年),字爾宣,號泗水,篆刻家。
蘇明良(1682年-1742年),雍正年間任台灣總兵官,後官福建陸路提督。
蘇四十三(1729年-1781年),撒拉族人,反清起義領袖。
蘇兆登(1768年-1847年),字宴林,號樸園,山東沾化人,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西南安府知府、户部郎中、陝甘學政職。
蘇廷玉(1783年-1852年),道光七年任刑部郎中。
蘇源生(1808年-1870年),藏書家、目錄學家;道光十七年拔貢生,道光二十年中副榜。
蘇元春(1844年-1908年),清末湘軍領。
蘇得勝(?~1890),安徽合肥人清末淮軍領,光緒十年(1884)劉銘傳去台灣抗擊法軍,守台北,戰基隆,任記名海疆總兵。
後在台灣滬尾(今淡水港)、月眉山抵抗法國侵略軍。
次年補建寧鎮總兵,留防滬尾。
卒于軍。
蘇光銓(1869年-1919年),字學金,號藴玉;福建德化人,德化瓷雕藝術家,何朝宗雕塑風格和技法主要傳人。
蘇天福,一作添福,回族,捻軍黑旗總旗主。
姓蘇名人男性
蘇慎初(1882年-1936年),廣東合浦人,清末秀才、任同盟會高雷地區主盟人、廣東陸軍第二師師長。
蘇兆徵(1885年-1929年),廣東香山人,中共早期領導人、工運領袖。
蘇體仁(1888年-1979年8月20日),山西朔州人,任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及汪偽政府山西省長。
蘇希洵(1890年-1970年),廣西武鳴人,中華民國司法院第一屆大法官。
蘇炳文(1892年10月22日-1975年5月22日),遼寧新民人,前中國國民革命軍中、黑龍江省省長、革命烈士。
蘇甲榮(1895年-1946年),廣西藤縣人,任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農民部秘書、武漢大學地理學教授。
蘇祖馨(1896年-1963年),廣西容縣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抗日戰爭時期任第三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四十八軍軍。
蘇紹文(1902年8月9日-1996年5月25日),原名蘇炎坤,字天行,台灣新竹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元帥。
蘇文欽(1907年-1996年),湖南醴陵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主任。
蘇本善(1909年11月2日-1996年7月5日),湖南湘潭人,抗日名,任浙江保安部隊第三縱隊中司令。
蘇靜(1910年12月21日-1987年2月13日),福建海澄人,解放軍中。
蘇振華(1912年6月2日-1979年6月7日),湖南平江人,解放軍上。
蘇克之(1919年-2012年12月31日),河北深縣人,解放軍。
蘇鑄(1921年2月16日-2008年8月20日),即華國鋒,山西交城人,第二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
蘇士亮:(生卒年待考),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指揮學院院長。
蘇支前:(生卒年待考),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南海艦隊政治部副主任。
蘇國棟:(生卒年待考),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榆林基地副司令員。
蘇恩澤:(生卒年待考),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空軍工程學院副院長,指揮學院教授。
蘇禮文:(生卒年待考),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台灣省陸軍後學校校長。
華國鋒:本名“蘇鑄”,原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蘇清泉:屏東東港鎮安泰醫院院長,中國國民黨籍分區委員。
蘇貞昌:(1947年7月28日生),台灣屏東縣潮州鎮人,前行政院院長。
蘇南成:前高雄市市長,台南市市長。
蘇起:前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任委員。
蘇俊賓:前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現任國民黨文傳會主委。
蘇治芬:雲林縣長
蘇煥智:前台南縣長
蘇盈貴:台北市勞工局局長
蘇嘉全:民主黨秘書長
蘇進強:前台灣聯盟黨主席
蘇紹成:新界西區資深區議員
蘇炳文:(公元1892~1975年),字翰章;遼寧新民古城子鄉村人。
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前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蘇局仙(1882年1月1日-1991年12月30日),上海南匯人,書法家、中國後一個秀才。
蘇曼殊(1884年-1918年5月4日),廣東香山人,著名作家、詩人、翻譯家。
蘇鬱文(1888年-1943年),福建海澄人,清末秀才,加入同盟會,後任福州《羣報》編輯、《匯聲報》編輯。
蘇錫昌(1894年-1973年),安徽太平人,前吳淞中國公學教授、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
蘇民生(1896年-1988年),白族,劍川城南門忠義巷人,中國美協會員,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
蘇文賢(1907年-1971年),廣東潮安人,潮樂泰斗、南派古箏大師。
蘇中武(1918年-2011年3月9日),浙江平陽人,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任世界衞生組織人類生殖科學研究規劃處上海中心植物藥組顧問職。
蘇石風(1921年2月6日-2010年2月27日),廣東潮安人,戲曲舞台美術家。
蘇天賜(1922年-2006年8月25日),廣東陽江人,畫家,歷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職。
蘇阿芒(1936年11月-1990年9月),原名蘇承宗,安徽石台人,國際世界語博物館館員,國際世界語協會駐華代表。
蘇高禮(1937.3—)山西人。
擅長油畫教學。
。
蘇百鈞 (1951.8—) 廣東廣州人。
擅長中國畫、美術教育。
蘇天賜(1922.7—)廣東陽江人。
擅長油畫。
蘇朗(1938.9—) 原名嚴國保,湖北武漢人。
擅長版畫、漫畫、環畫。
蘇紹:台灣詩人
蘇凡凌:台灣作曲家
蘇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平陽人,數學家。
蘇德隆(1906年7月9日-1985年4月3日),江蘇南京人,流行病學家,公共衞生學家。
血吸蟲病防治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
蘇秉琦(1909年10月4日-1997年6月30日),河北高陽人,考古學家。
蘇元復(1910年4月19日-1991年6月17日),浙江海寧人,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
蘇良赫(1914年2月14日-2007年6月27日),直隸人,工藝岩石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工藝岩石學開拓者之一。
蘇昭旭:台灣鐵道專家
蘇昭銘:台灣知名交通學者.
蘇耀祖:前運輸署長
蘇汰餘(1885年-1943年),原名蘇必潤,四川巴縣人,紡織業鉅子。
蘇霑霈:商人
蘇建忠:藍點科技董事長
蘇澤光:電訊盈科前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
蘇樺偉:香港運動員,目前是男子100米及200米傷人士世界紀錄保持者。
蘇逸洪:中華電視公司主播
蘇凌峯:多倫多多元文化電視台主播兼編輯
蘇敬恆:香港無線新聞港聞組、中國組高級記者
蘇永康:香港歌手
蘇志威:香港歌手,音樂組合草蜢成員
蘇有朋:台灣歌手演員
蘇文茂:演員?
蘇強文:香港配音演員
姓蘇名人女性
蘇璞(1918年8月1日-1957年9月22日),即歌后周旋,江蘇常熟人,有金嗓子稱。
蘇素:歌手(1989.5—)出生於福建廈門,擁有四分之一泰國血統。
從游泳健到、主持人、歌手,多次榮登各雜誌封面,並廣告商看中,代言飛利浦手機、德芙巧克力眾多產品。
代表作品安琥合唱《城堡》備受關注。
蘇芊羽:《追夢人》製片人、《龍闖中原》女主角、《温州美人》女主角電視劇:《警壇風雲》女主角、《青青草》女主角、《武童》女主角、《説見》女主角、《危情風暴》女配角、《後紅樓》女配角廣告:“思念”水餃、“蓋天力”、“中國電信”、“牝羊犛牛壯骨粉”數十部廣告
蘇巖,1974年9月5日生於山東濟南,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戲劇系表演本科班,
蘇玉華(1968年1月16日-),香港舞台劇及電視劇演員,籍貫廣東新會。
提名香港舞台劇獎
蘇芮,1952年6月13日出生,華語樂壇里程碑式人物,天后級歌手,音樂作品影響了幾代人,是眾多歌壇後輩崇拜和欣賞歌手。
蘇慧倫:台灣女歌手
蘇芷妤:赴日本發展日本流行音樂知名台灣女歌手。
蘇定方(592年—667年),冀州武邑(今屬河北)人,原名,字定方,字行,是中國唐代領。
[2][3]他西域、遼東多國作戰,功勳,封邢國公。
乾封二年,蘇定方病逝,享年七十六歲,追贈左驍衞軍、幽州都督,諡號莊。
蘇定方於大業年間出生,他父親蘇邕大業末年率領同鄉數千人郡裏徵討賊寇。
蘇定方生性,氣魄驚人,十五歲跟隨父親追討賊寇,作為先鋒斬破陣。
[4][5]蘇邕去世後,武邑郡太守命蘇定方領兵繼續清剿周圍賊寇。
他率軍清剿了位於郡西、南部張金稱和楊公卿,斬殺張金稱並追擊楊公卿二十里路,獲得了很多戰利品,鄉民因此開始依靠於他。
[6][7][8]隨後蘇定方加入了竇建德勢力,深受高雅賢喜愛並他收為養子。
[9]竇建德死後蘇定方繼續效力於劉黑闥手下,高雅賢多次劉黑闥攻城拔寨,蘇定方每次作為先鋒戰鬥有戰功。
武德六年。
李建成率軍攻打並斬首了劉黑闥,蘇定方回到老家。
[10]
唐太宗貞觀初年,蘇定方出任匡道府折衝,徵召參與突厥作戰。
[11][12][13]貞觀三年(629年),蘇定方李靖派遣前鋒,率領兩百騎兵,大霧偷襲突厥軍營。
他衝擊過程中看見頡利可汗所在牙帳並那裡掩殺過去,致使頡利所部撤退。
當李靖率軍趕到後,剩餘的敵軍投降了。
後李靖俘虜了包括頡利可汗內多位突厥首領,回師後蘇定方因此升任左武候中郎[14][15][16][17][18]
唐高宗永徽中,蘇定方官左衞勛一府中郎。
[19]永徽六年(655年)句麗聯合百濟、靺鞨進攻羅,攻佔其北境三十餘城。
新羅唐朝遣使求援,蘇定方程名振徵討高句麗,[20]五月,蘇定方渡過遼水,高麗見唐軍兵,於是渡過端水迎戰。
蘇定方進攻,大敗高句麗軍,殺死並俘虜共計一千多人,焚毀其外城、村落後回師。
戰後,蘇定方拜授右屯衞軍,封臨清縣公。
[21]
顯慶元年(656年),左衞軍程知節出征西突厥阿史那賀魯,蘇定方因而出征,任命前軍總管。
[22][23][24][25]次年十二月,初戰告捷後,大軍到達鷹娑川(今新疆開都河上游裕勒都斯河谷),西突厥兩萬騎兵前來抵禦唐軍,總管蘇海政率軍突厥所部接觸,互有勝負。
[26][27][28]隨後西突厥分支鼠尼施率領兩萬多騎兵前來增援,蘇定方當時下馬休整。
他突厥軍隊相隔着一座小山嶺,離程知節所率主力約十里遠,看到遠處塵土飛揚後率領五百名騎兵前去截擊敵軍。
突厥軍隊因此軍心潰散,蘇定方率軍追擊了二十里,斬殺敵軍一千五百多人,獲得了兩千匹馬,而突厥軍隊潰敗而戰場上遺留下了多甲冑、武器。
[29][30][31][32]
時副總管王文度嫉妒蘇定方功勞,程知節建議説:「敵軍雖然逃跑了,官軍死傷很多。
現在應當結成方陣,輜重安置軍陣中間,四面列隊,人馬披甲,敵來迎戰,這才是萬全之策。
不要讓士兵輕率離陣,以致造成損傷。
」。
[33][34][35][36]使程知節信服,王文度矯旨責怪程知節恃勇輕敵,轉而讓王文度節度所部。
於是王文度下令全軍原地,不得繼續深入。
[37][38][39][40]王文度軍令之下,唐軍每天披甲騎馬,戰馬不堪重負,有很多因此而死;騎兵,有戰鬥意志。
[41][42][43][44]見此情況,蘇定方向程知節進言認為如此防守無法立功,遇到敵軍會潰敗,他進一步指出程知節現軍隊事物交由王文度管理是不合理,要求程知節王文度先行關押,奏於朝廷,然而後程知節並聽他建議。
[45][46][47][48]
後軍行進至恆篤城,遇到有胡人想要投降歸附。
王文度又説:「這些胡人現在投降,我軍撤回後,他們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死,奪取他們物資錢財。
」蘇定方反駁説:「如果這樣處置,那便是自己賊,怎能説是討伐叛逆?」王文度忽視了蘇定方言,下令處決了那些胡人。
等到瓜分財物時,獨蘇定方沒有拿任何一點。
[49][50][51][52]十二月,唐軍無功而返,王文度本矯詔該判處死刑,後除名為平民;程知節逗遛不前、追擊不力,減免死刑後,罷去官職;蘇定方則轉為右屯衞軍。
[53][54][55][56]
顯慶二年(657年)正月,蘇定方擢升伊麗道行軍大總管,任雅相、回紇婆潤副總管,北道而行,徵討阿史那賀魯。
[57][58][59][60][61][62]十二月,蘇定方金山北部進軍,率部打敗了木昆部落,安撫了前來投降獨祿,後率千餘騎兵騎施部。
[63][64][65]他率唐軍及回紇僕軍萬餘人進擊並抵達了曳咥河,賀魯此時集結了多部兵力十萬,前來抵禦唐軍。
唐軍人數少,敵軍包圍。
蘇定方先令步兵於南部高地結陣,持槊向外,他自己率領騎兵列陣於北部平原。
賀魯所部唐步兵陣地發起了三次衝鋒,防禦住了。
蘇定方衝擊了敵軍主力,敵軍潰敗後追擊了三十里,後斬首上萬。
[66][67][68][69][70]
次日,蘇定方率軍繼續進擊,五弩失投降了唐軍,賀魯及他剩下數百騎兵向西逃亡。
[71][72][73]後阿史那步南道進軍,聽聞賀魯敗退五咄陸部落唐朝主為理由歸降於步真。
[74][75][76]蘇定方令其副蕭嗣業率軍羅斯川出發,追擊賀魯,他和任雅相率投降士卒後面。
於地下大雪,積雪近三尺,唐軍多位領請求停止進軍,等到天氣做打算。
蘇定方説敵人料他們會雪深而前進,那麼應該現在追擊,如果緩下腳步會追。
晝夜行軍,蘇定方所部阿史那步所部會師於雙河,距離賀魯只有百里,唐軍結陣賀魯牙帳所在金牙山前進。
他們趁賀魯不備,發起了突襲,斬獲了上萬首級。
賀魯逃脱,率數十騎和咥運逃石國。
[77][78][79][80][81][82]阿史那彌射兒子元爽和蕭嗣業合兵一處,捕獲了石國所獻出來賀魯,蘇定方押解賀魯班師回朝。
[83][84][85][86]蘇定方此戰中擒獲了賀魯,拓展疆域版圖,因而升為左驍衞軍,封邢國公,他兒子蘇慶節封武邑縣公。
[87][88][89][90][91][92][93]
據敦煌莫高窟中發現藏文《吐蕃大事紀年》第十條記載,藏曆羊年(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蘇定方青藏高原烏海一帶吐蕃軍展開了一次作戰。
此次戰爭沒有記載唐朝一方史料之中。
[94][95]白桂思猜測此役資治通鑑卷200説論欽陵攻吐谷是同一戰役,但是年代錯亂。
讓《吐蕃史稿》於659-660年寫吐蕃攻吐谷渾,沒有提到唐交戰。
學者此役史料解讀(如地點、勝負及兵力)沒有共識,如王堯解讀唐軍一千擊敗藏軍八萬;敦羣培《白史》解讀藏軍一千擊敗唐軍八萬;黃正建主張《吐蕃大事紀年》慣例紀錄吐蕃戰敗,而且漢文文獻沒有蘇定方當年吐蕃交戰記載,因此是藏軍八萬戰勝唐軍一千一場戰役。
達延莽布支身份,胡小鵬認為是烏海一帶親吐蕃吐谷渾首領,王忠認為是駐守鄯善慕容尊王。
[96][97][98][99]
《吐蕃地名研究》認為所謂烏海東茹,實際上是位於唐朝隴右道附近孟達天池,即東茹措那。
《道幃藏族社區志》説「達延莽布支大臣率蕃軍,前往董岱措納湖(即冬日措納)一帶,漢兵(唐軍)交戰,達延莽布支犧牲,部下紀念他,其葬阿尼達延山,此後,達延莽布支敬山神,同時成為具有神力家鄉神 。
」
顯慶四年,鐵勒和疏勒舉兵背叛唐朝,下屬有疏勒(今新疆西南部喀什一帶)、朱具波(今新疆西南部葉城一帶)、喝陀(稱葱嶺國)三國,蘇定方受命其進行徵討。
[100][101][102]當唐軍行軍葉葉水時,敵軍馬頭川建立好了防禦工事。
於是蘇定方攜三千匹馬跨越帕米爾高原突襲,他們一整天奔襲抵達了敵城西十里處。
於都曼震驚於唐軍出現,他率部分守軍城門外試圖阻攔唐軍,打敗,只能退守城內,而城門唐軍順利佔領。
[103][104][105][106]
等到晚上,唐軍主力抵達,圍住城池後伐木製作攻城器械。
都曼知道他無法避免戰敗結果,於是自縛投降。
蘇定方解送都曼回到了洛陽,乾陽殿上獻俘於高宗,他因此功被升為左武衞軍、加食邑五百户。
[107][108][109]
顯慶五年(660年)二月十日,蘇定方唐高宗巡幸太原。
於百濟依仗有援助,開始染指新羅疆域,因此新羅王唐朝發出了求援信。
蘇定方遂於三月十日任命神丘道[a]行軍總管,率左驍衞軍劉伯英水陸軍十萬人徵討百濟國。
新羅國王金春秋嵎夷道行軍總管,率領新羅兵協同唐朝大軍作戰。
[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
蘇定方率軍城山(今山東省榮成市東部)出發,橫渡黃海,抵達了德物島,新羅方面五萬士兵金庾信率領下合軍。
當時百濟朝廷中佐平義建議要趁唐軍登陸截擊,達想要唐軍開展戰。
於國王不決,唐、新羅部隊穿過了百濟關口白江和炭峴。
於後派遣五千死士阻攔新羅軍隊不成,百濟軍隊屯兵據守熊津江口(今朝鮮半島南部錦江口),試圖抵抗唐軍。
於是蘇定方東岸登陸,山下列陣並開始百濟軍交戰。
當唐軍水師抵達時,百濟軍戰敗,斬首數千。
水師漲潮陸軍進軍,朝真都城方向出發。
[119][120][121][122][123][124][125]當唐軍距離都城約二十里時,百濟集結國內軍隊前來阻擊。
蘇定方率軍迎戰,擊敗了百濟軍隊並斬殺一萬餘人,唐軍乘勝攻入外城。
[126][127][128][129][130]
百濟國王扶餘義慈自知無法避免失敗下場,後悔他沒有聽取忠臣諫言,帶領太子扶餘隆人北境逃去。
蘇定方後進軍包圍了百濟都城泗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義慈次子扶餘泰自立百濟王,率眾堅守。
義慈孫子扶餘文思説:「國王和太子雖然出了城,但活着;叔父統領兵馬,稱王,如果唐軍撤退,我父子性命無法保全了。
」於是文思率其左右親兵翻城唐軍投降,很多百姓跟隨他投降,扶餘泰無法阻止。
於是蘇定方趁勢命士卒登上城樓,樹起唐朝旗幟。
城中人心,導致扶餘泰打開城門投降,請求保全其性命。
其大將禰植帶着義慈來降,太子隆眾城主前來奉表歸誠。
[131][132][133][134][135]
八月十五日,徹底百濟後,陵州長史判兵曹賀遂亮蘇定方此次滅國戰撰寫了《大唐平百濟國碑銘》。
其全文於高五尺二寸,寬四丈六尺二寸紀功碑上,此碑後樹立於泅城內定林寺石塔上。
[136][137][138]隨後蘇定方攜百濟第三十一代國王扶餘義慈及太子隆、泰五十八人回師洛陽,百濟國疆域納入唐朝版圖,設置了熊津、馬韓、東明、金連和德安五個都督府,下轄三十七州,二百五十縣。
左驍衞郎劉仁願受命率領萬名唐軍新羅王子金仁泰率七千新羅軍,守衞百濟府城。
十一月一日,蘇定方於天門獻俘,朝廷此「賜天下酺三日」。
蘇定方則升為左武衞軍,並加授其子蘇慶節為尚輦奉御。
[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
顯慶六年十二月月十六日,唐高宗李治打算御駕親徵,詔契苾浿江道行軍總管,蘇定方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劉伯英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程名振為鏤方道總管,率兵分道進擊句麗。
後武后勸阻,唐高宗取消御駕親徵念頭。
[154][155]
進入漢朝,蘇氏家族出現了將軍蘇建,他軍衞攻打擾邊境匈奴,功封平陵侯。
他次子蘇武,字子卿,天漢元年(前一百年)中郎出使匈奴,被囚十九年,齧雪吞氈,不屈,於北海無人處持節牧羊。
昭帝即位,蘇武得歸漢朝。
宣帝時賜爵關內侯,圖像於麒麟閣,得到漢王朝榮譽。
蘇武不辱使命高尚情操,奠定了中華民族國格。
蘇建、蘇武父子居長安,而葬於武功。
其後代家其封,成為武功人。
從此後,蘇氏子孫尊崇武功,以其名籍,稱出自武功。
武功成為蘇氏郡望。
唐代,蘇瓌、蘇頲父子宰相,封許國公,名重,對唐代政治、經濟、文化做出了貢獻。
元和中,蘇瓌孫蘇奕光州刺史,後定居林德鄉(光山縣)。
蘇奕四世孫蘇益,乾符中任隰州刺史。
廣明中,破黃巢立大功。
唐末,蘇氏家族形成了蜀派(銅山)、閩派(蘆山)、眉派(眉山)三大派。
三大派祖源來自武功。
所以,宋代蘇東坡稱蘇頌宗叔、稱蘇京宗弟,蘇頌寫詩蘇東坡:“源流同是子卿孫。
” 唐光啓元年(八八五),蘇益(八五六——九四八),字世進,又名利用。
光州隨王潮入閩,任統軍使。
輔助王潮福州。
居泉州府城,後建居同安葫蘆山麓。
取蘆山堂號,世稱蘆山衍派。
蘆山蘇氏始祖蘇益,開族福建,歷世科第,顯於宋,直至明清。
宋代名人劉彥有詩寫道:“五世登科一家。
”所以,蘆山堂稱為十八進士第。
湧現了一門四國公、父子宰相。
有《宋史·本傳》記載蘆山三傑:仁宗欽佩博學內相、國薦才蘇紳;神宗褒獎民族英雄、御賜懷忠蘇緘;哲宗敬重一代賢相、科技蓋世蘇頌。
南宋吏部尚書、龍圖閣學士韓元吉宋代蘇氏三大派評述文章寫道:“蘇姓本朝,凡三望族:其系出梓州者,簡舉進士,為天下第一……出眉山者,布衣顯名,而文忠兄弟同時登制舉……惟同安蘇盛於中間:翰林公以賢良方,受知昭陵(仁宗),出入侍;而丞相冠多士於南省,歷事五朝,時宗臣,是相哲宗,具有。
”文中高度讚揚宋代同安(閩派蘆山)蘇氏是當時公認望族。
蘇益配陳氏、羅氏、張氏三位夫人,生有四子:光誼、光謂、光誨、光曦,有官秩。
他們秉承父教,武勇多智,廉正,傳家。
自唐以來,蘆山蘇氏瓜瓞綿綿,胄裔興盛,人才輩出。
分佈福建、江蘇、廣東、廣西、海南、江西、浙江、雲南、天津、貴州、重慶、四川、湖南、台灣、香港地及東南亞、世界各國,現有二百五十多萬人。
(一)蘇光誼,益長子,字明性。
乾寧中,任泉州左統軍使;五代時,任參謀。
遷居永春桃林,生三子:秉禮、奉禮、明禮。
宋淳化五年(九九四),奉禮兄弟永春桃林遷居德化善裏石城(今雷鋒鎮長基村)。
現德化蘇氏主要蘆山十五世道益、道隆、道隱、道支派苗裔,俗稱“德化四蘇”。
有外移安溪(魁美、官倉廟)、南安(霞)、尤溪、仙遊、金門、大田、龍巖、江西(德興、鉛山、上饒)、建陽地。
(二)蘇光謂,益次子,字明義。
乾寧中,任泉州右統軍使。
遷居永春桃林,生子五:文説、文謀、文議、文諫、文諦。
後來,文説遷漳州龍溪,文謀遷漳浦大武,文諦遷莆田唐安鄉望江裏(巖潯金山)。
文諦生有子二:聖恩、皇恩。
聖恩生子二:卿、巖潯蘇氏自此分房,卿東房,西房。
現莆田蘇氏主要佈於涵江區、秀嶼區、仙遊縣,有廣東湛江、浙江台州、河北地。
(三)蘇光海,益三子,字明教。
生子八:祐圖、祐乾、祐芝、祐亨、祐孫、祐文、祐宗、祐元。
茲五世蘇絃、蘇坤、蘇經、蘇繹、蘇緘、蘇結六支派,簡述繁衍。
蘇絃,生一子:大郎,移居南安下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