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和「曆」太陽和月亮週期變化來制定。
「陽曆」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一年,一個太陽年365日;「曆」月亮圍繞地球公轉一週一月,12個月一年。
事實上,所有文明古國最初是採用「曆」,主要於月亮外觀變化觀察,人人看得見。
所謂「月有陰晴圓缺」,我們初一看不到月亮,稱為「新月」或「朔月」;十五月圓,稱為「月」或「望月」。
「朔」、「望」再回歸「朔」,這個循環成為一個月,稱「朔望月」,12個「朔望月」為一年。
不過月亮外觀變化而定「朔望月」出現了兩個關鍵問題。
其一,是「朔望月」只有29天半,一年12個月是354天,這「陽曆」太陽年365天足足了11天。
如此推算,三年下來相差1個月,不能反映季節;日積月累,豈不出現春天,夏天降雪?此,中國早在春秋時代(2000多年前)作出了調整,每三年增加一個「閏月」,修正後「陽曆」太陽年年偏差減少。
其二,是「閏月」只在每三年調整一次,但農業生產來説,每年氣候影響,偏差而錯過播種時間,導致糧食失收。
於指導和安排農業活動,於是作出了另一個調整,太陽週期變化季節影響結合起來,訂定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而定,軌道劃成24個分,每15度位置一個節氣,6個節氣一季,可以反映每年春夏秋冬氣候變化規律。
西漢時期,「太初曆」出現(公元前104年,距今超過2100年)規定了一個太陽年一年(365天),「朔望月」一個月,並且二十四節氣加入曆法,正式將「陽曆」和「曆」結合起來,成為「農曆」。
這個陰陽合曆紀年法,季節變化特性,與生活繫得,春耕秋收可以有條不紊地規劃,充分體現曆法中性和温度感。
干支歷從軒轅皇帝登基元年算起,六十年(一甲子)一個週期,循環紀年。
有説是7000年前,古埃及人天狼星、太陽尼羅河水上漲關係期觀察,制定出一曆法,一年12個月,每月30天,年末5天作祭祀日,成為365天太陽年。
5000年後羅馬征服埃及,凱撒(Julius Caesar)改進埃及曆法「儒曆」(Julian Calendar),太陽年12個月分為大小月,凱撒七月出生,於是七月命名July,單數月定月31天,雙數月月30天,二月減去一天,一年合共365天。
後紀念在八月離世帝國開國君主奧古斯(Augustus),八月命名August,定八月月,同時十月和十二月改為月,二月減一天(如此改動了大小月規律,後同學們學習時會一頭霧水)。
到教皇十三世格里高利(Pope Gregory XIII)於1582年頒布「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進一步訂定400整除得了世紀年(100年)之外,其餘世紀年剔除於「閏年」列,藉以扣減回「閏月」時間累積而成誤差。
這成了現行國際通用曆法,通稱「陽曆」。
歷史於曆法有定論,但是於我們臆測和不求甚解,所以時今日很多人是分不清楚。
陽曆﹑公曆﹑曆﹑曆﹑農曆,怎麼區分?我問你這個問題時候,你能我肯定答覆嗎?今天,我讓您大徹大悟。
陽曆,顧名思義,太陽週期變化而制定曆法,原名陽曆。
曆,月亮週期變化而制定曆法,陰代表月亮。
農曆,採曆紀年法,但是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特徵,循環紀年一種方法。
説陽曆,陽曆現行國際通用紀年法,稱公曆。
它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一個週期,稱為一年。
地球公轉週期(恆星年)是365天6時9分10秒,於計算,年只算365天,多出6時多第四年潤一天(2月29日),多出時間補滿。
157年後會多出一天,誤差。
曆,是古人特有紀年法,稱曆。
它是月亮繞地球公轉一週一月計算,十二個月一個週期,稱為一年。
因為“日心説”提出以前,月亮是古人熟知,所以之前曆法是月亮運行軌跡來計算。
月球公轉週期是27天7時43分11秒半,但古人計算不了這麼,他們是29天半來計算,12個月354天。
後來於陽曆引進,曆陽曆一年少了11天多,3年33天。
和國際接軌,於是,曆每3年潤1個月;但要3天,於是5年內潤2個月;19年內潤7個月基本持平,形成一個循環。
這曆。
農曆,是曆紀年基礎上,古人發現完全月亮週期變化不能指導農事活動和氣節變化。
於是太陽週期變化季節影響結合起來,形成了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
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終於能如反應季節變化特徵,這是古人智慧結晶。
陽曆引進之前,中國古人創造了一套自己獨有的曆法——干支歷。
十天干,十二地支,組合形成六十個基本單位,一個單位代表一個年﹑月或日。
結論二:農曆既不是陽曆,不是曆,而是陽曆。
直到現在,應用。
術數家替人批命推算時,詢問委託者農曆出生年、月、日、時。
新一代年青男女,面如此問題,會不約而同地流露出一臉茫然不知神情,何以會如此呢? 原因是新一代青年,他們學校上課時,並沒有獲師長們教授曆法,所以社會投身工作後,知居留地曆法,即現行「西曆」(即公元201X年);什麼「農曆」、「曆」、「國曆」,曉得。
試問如何回答?所謂「陽曆」,又名「陽曆」, 地球繞行太陽一週一年,是西方國家所通用,固又名「西曆」。
中國自民國元年開始,採用「陽曆」,所以稱為「國曆」。
坊間中國有曆法區分,因此稱「曆」。
曆又名「曆」,是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一個月,配合地球繞日一週時候一年,實際上於陽曆合曆。
中國民國紀元前採用此種歷法,現代歷法發區分,故此稱「曆」。
人以為「曆」適合於農耕,所以稱為「農曆」;但事實並非如此。
講到「曆」,因為歲首,故有四種:陰陽合曆,稱太陰太陽曆,是許多文化採用的曆法,其日期採朔望月指示月球相位,年太陽相關,利用天文學觀察兼顧月相週期和太陽週期運動安排,且一年月數是整數。
採用陰陽合曆主要目的是配合季節,因此需要安排閏月來調整,大多數年份有12個朔望月,閏年會有13個月。
十九年為一章,其中安置七個閏月置閏,使曆年平均值「地球公轉一年」(大多採用回歸年定義,有採用恆星年定義者)。
構成陽合曆的曆年續19年一套可名陰陽章曆,四章一套為一蔀(詳見史記曆書),可名陽蔀曆。
稱農民曆的夏曆陽合曆之一種。
陰陽合曆制中單一一曆年,其月數、日數。
純「陽曆」是指曆法中只保證一年時間地球繞日運行週期,考慮月份,例如華夏24節氣;純「曆」是指曆法中只保證一個月時間月亮運行週期,考慮年長;而陽曆則既保證“多年平均值”與地球繞日週期,保證“月”與月亮週期。
華夏曆法例,大小月30日和29日,每月29.53日,與月亮運行週期(參見朔望月);平年354日,閏年384日,每十九年365.247日,與地球繞日運行週期(參見回歸年)。
希伯來曆、佛曆、印度曆(不是印度國定曆)、庫德曆、孟加拉曆、藏曆,有傳統中國農曆、日本和曆、越南曆、蒙古曆,加上古代希臘(參見默冬章)、科利尼、和巴比倫曆是陽曆。
有些南阿拉伯古老前伊斯蘭曆是陽曆系統[1]。
中國、科利尼和希伯來[2]陽曆是追隨著回歸年;而佛曆和印度曆追隨是恆星年。
因此,前三種曆法有季節想法內,而後二者某個月所在星座來定年,藏曆則受到中國和印度曆影響。
現代學者發現皈依基督教之前日耳曼民族使用陰陽合曆。
伊斯蘭曆日期太陽無關,所以是曆,而不是陽曆。
民用版儒曆和格里曆是陽曆,因為它們日期與月相無關。
確認是否要插入閏月時,一些曆法依賴直接觀察,一些太陽和月球經度數。
夏威夷人是觀察幾顆恆星和月球關係。
另一方面,計算陽曆,要累積幾個月需要插入閏月是有一個規則。
要建構如此一個曆法原則,回歸年長度除以朔望月是:
轉此個十進位值為分數最佳近似值為([12; 2, 1, 2, 1, 1, 17, …]),所以在下面中列出了朔望月分子,回歸年分母整數比值:
注意:沒有計算的曆法年度於回歸年度。
延伸閱讀…
使用曆法有年度和每月長度,所以曆法月和月球朔望月之間差距並於上面給出的值。
8年循環(99個朔望月,包括99 – 8 × 12 = 3個閏月)是雅典曆法使用八年法(Octaeteris)。
8年週期第三世紀初羅馬來計算復活節(或計算法)。
19年循環(235過朔望月,包括235 – 19 × 12 = 7個閏月)是算數陽曆,是經典默冬章。
它結合了8年和11年週期,使誤差逼近於1⁄19,這個循環可以截斷11年(跳過包括3個閏月8年),後可以恢復19年巡環。
默冬章週期是整數日數,然而際曆月並不是整數日數。
它可以適用於一年365.25日,採用4 × 19年卡利巴斯週期(Callippic cycle)年平均值。
羅馬第三世紀457年,採用84年週期計算復活節日期。
島嶼基督教沿用768年,當時Bangor主教Bishop Elfodd説服他們採St Augustine’s mission改良曆法。
84年週期4 × 19年卡利巴斯週期(包括 4 × 7個閏月)加上8年週期(包括3個閏月),總共1039個月(包括31個閏月)。
這出的年12.3690476…個月,一個週期30,681日。
但1,039個朔望月短少1.28日,84個回歸年超出0.66日,84個恆星年短少0.55日。
繼默冬章後下一個近似值(數產生)採用是太陰週期(朔望月)年,是年數值(例如334年週期)。
其他幾種目的而定義一年,其近似值可能:例如,353年週期,包括130個閏月,總月數4,366個朔望月(12.36827195…),對北半球春分年會;611年週期,包括225個閏月,總數7557個朔望月(12.36824877…)對北半球夏至年有;160年週期,包括59個閏月,總數1,979個朔望月(12.36875)恆星年(12.3687462856朔望月)有。
誇張地説,大多數人弄陽曆、曆、公曆、農曆間關係和區,以至於地認為,陽曆=公曆,曆=農曆,這是錯!有一種錯誤認知,曆是中國傳統曆法,而陽曆是西方舶來品。
但實際上呢,如此。
陽曆,即陽曆,是太陽運行規律制定曆法,觀察是太陽季節位置變化,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一年,計365.24天(一個迴歸年),分攤12個月,每個月是30.437天。
曆,即曆,是月球運行規律制定曆法,觀察是月相週期變化,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一個月,計29.53天,乘以12個月,一年是354.36天。
分類標準來説,只有陽曆、曆、和陰陽合曆(簡稱陽曆)三種曆法。
有了這個認知探究公曆和農曆分屬於上述哪一種曆法。
結論一:如今世界通行公曆屬於陽曆一種,但是,陽曆並等同於公曆,二者是包含與包含關係。
公曆稱基督紀年,其基本特徵耶穌誕生年作為紀年開始,即公元元年。
1912年清朝滅亡,1949年中國成立,這裏“1912”和“1949”是公曆概念,意思是耶穌誕生第1912年和第1949年。
而陽曆本身,其實並沒有這種年份限定。
陽曆像是一個學術概念,精準但並實用,一年365.24天,一個月30.437天,不是整數,應用於。
公曆則不然,它像陽曆具象化表達,月和年湊成了整數,平年365天,閏年366天,週期是“四年一閏”,所以下來,每年天數是(365×3+366×1)÷4=365.25,陽曆迴歸年中365.24天之間誤差了,加上“百年閏,四百年閏”進一步精細調整,可以達到契合程度。
結論二:農曆既不是陽曆,不是曆,而是陽曆。
延伸閱讀…
於陽曆日期反映是太陽黃道上位置變化,所以陽曆四季。
於曆日期反映是月亮陰晴變化,所以曆月份。
説,陽曆和陰曆各有優缺點:陽曆點是四季,氣候規律,但月份與月相盈虧對應,1號是新月(朔),15號是月(望)。
曆點是月份,初一肯定是新月(朔),十五肯定是月(望),但太陽運行週期應不上,所以時間一長四季會,夏天變成冬天,冬天變成夏天。
取長補短,中國古人發明瞭農曆,其是月份跟着曆走,年份跟着陽曆走,如此,既可以月相變化設置月份(月亮變化太陽變化於觀察),至於四季,不要。
説,農曆是曆基礎,並融合陽曆成分而成一種陰陽合曆(曆主,陽曆輔)。
但是問題來了,曆一年是354.36天(29.53×12),陽曆一年是365.24天,陰陽合曆協調農曆年迴歸年間這一矛盾,於是設置了閏月,每2~3年置1閏,閏周是19年置7閏。
我們算一下誤差。
陽曆算,19個迴歸年6939.56天(365.24×19),農曆算,19個農曆年6939.55天(354.36×19+29.53×7),這個精確度,佩服中國古人智慧了。
19年是置閏循環週期,這什麼19歲那年,陽曆生日和農曆生日會重合。
通過以上分析看出,農曆際上是陽曆(包括公曆)、陰曆更先進的一種曆法,只是民國後,世界接軌,我國引進了公曆,目前是農曆公曆並行使用。
(如上圖春節這一天,2021年2月12日是公曆表述;正月初一是農曆表述;而辛丑牛年庚寅月辛卯日是天干地支紀年,屬於陽曆一種。
)主要分為陽曆、曆和陽曆三種。
陽曆即陽曆,其曆年一個回歸年,現時國際通用公曆(西曆)即為陽曆一種,簡稱陽曆;曆稱月亮曆,或稱太歷一種;陽曆曆年一個回歸年,曆月朔望月,因為12個朔望月回歸年相差太大,所以陽曆中設置閏月,所以這種曆法月相相符,地球繞太陽週期運動相符合。
中國農曆陽曆一種。
一個曆法系統會每一天設計一個曆法上日期,因此星期本身不算是曆法系統。
若一個系統一年內每一天命名,但沒有標別年份方式,不是曆法系統。
簡單的曆法系統是某一參考日或時間準,計算了多少個時間單位,像儒略日和UNIX時間這種系統,時間單位不變情形下,唯一可能變化是更改參考日或時間,使計算時間單位一點,計算曆法系統只需要加法及減法。
曆法系統會包括一個以上週期,或是同時有週期內及週期內日期,像法國共和曆一個月有30天,一年有五天或六天屬於任何一個月。
大部份曆法系統會整合更多複雜時間週期,例如大部份曆法系統會有年、月、星期、日,但定義可能。
許多曆法系統有一星期七天,使用超過幾千年[1]。
陽曆會每一個陽日定義一個日期,一日會二次事件(如日落)之間時間準,一年當中,二次事件間隔時間可能略有變化,或者會太陽日,其他曆法使用太陽日時間單位。
有許多有關曆法改革提議,像是世界曆、國際曆、世紀年及漢克亨利萬年曆(
Hanke-Henry Permanent Calendar)。
類想法時期有出現,但因為沒有性、實施時大規模調整,或是宗教原因,後沒有實現。
不是所有曆法系統太陽年單位。
曆月相變化來計算日期曆法。
因為回歸年長度不是月相週期整數倍。
曆會無法和季節齊.不過和其他現象會,例如潮汐,像伊斯蘭曆曆。
Alexander Marshack一個有爭議性書籍中[2]認為一個骨棒上痕跡(c. 25,000 BC)代表曆,而Michael Rappenglueck認為15,000年前洞穴畫中有曆[3]。
陽曆了讓月份和季節可以應,會依規則加一個月方式來調整,像希伯來曆有19年週期,而農曆閏月有類規則。
所有曆法系統會數日整合月或是年。
陽曆中,一年接近地球回歸年(一個季節循環需要時間),會農業活動規劃上。
太陰曆則是月相變化主,一些曆法系統會有其他時間週期,例如星期。
因為回歸年長度不是一日整數倍,因此陽曆有些年天數會和其他年天數不一様,例如閏年要加一天(閏日)。
若像曆月或是陽曆中一年月份數,會有類情形,這稱為置閏。
像大多數太陽曆一年也無法分,不會變動十二個月。
一些文化會定義其他時間單位,例如星期,而中國以往使用一干支是60,因此有干支紀年及干支紀日。
有些文化會用年代起算日期,例日本年份天皇即位準,並且有應年號,例如仁天皇年號是平成,2006年平成18年。
有些曆法會定義日期,例如農曆中會針季節變化,一太陽年中選出二十四個日期,定為二十四個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