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探究:為什麼有些人會殘忍對待他人?
引言:
人類的天性既充滿善意,又潛藏著黑暗面,我們既能扶危濟困,也能心狠手辣。而當人們肆意殘害無辜時,不禁令人質疑其動機和後果。
虐待狂的樂趣:
虐待狂從折磨和羞辱他人中獲得快感,他們享受著受害者的痛苦,將其視為一種特殊的刺激。這種行為可能是適應社會的變異,讓人類可以在狩獵中屠殺動物,或幫助人們奪取權力。
精神變態:缺乏同理心和利己主義:
精神變態者對他人的痛苦毫無共鳴,他們缺乏憐憫和恐懼感。他們傷害他人以求自利,毫不猶豫地利用他人的弱點達成目的。他們並非都是危險分子,但大約8%的男性囚犯和2%的女性囚犯被認定為精神變態者。
社會環境對殘忍的影響:
艱難時期的壓力和環境混亂會加劇人類的施虐傾向。當食物稀缺時,血清素水平下降,導致人們更傾向於傷害他人。此外,精神變態可能是一種適應不良社會環境的策略,讓 individuals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取得優勢。
遺傳和環境因素對施虐行為的影響:
施虐傾向部分來源於遺傳,而父母對孩子的虐待行為也可能傳遞這一特質。此外,目睹他人施虐行為也可能增強自己的施虐傾向。
從社會規範到非人化:
研究表明,當人們違反社會規範時,大腦會降低對其的認可度,這讓 individuals更容易懲罰這些違法者。此外,剝奪受害者的「人性」,例如將其視為昆蟲,會減輕施虐者對其造成傷害的後果。
納粹對猶太人的暴行:
納粹黨通過將猶太人非人化,將其貶稱為「害蟲」和「蝨子」,合理化了對他們的迫害行為。他們羞辱、折磨和屠殺猶太人,正是因為他們將其視為應得此下場的次等人種。
結論:
殘忍行為源於複雜的心理和社會因素。虐待狂、精神變態和環境壓力等因素,都會助長施虐傾向。而剝奪受害者的「人性」,則會進一步減輕施虐者的負罪感。因此,我們必須共同努力減少殘酷行為,維護人的尊嚴和同情心。
人影響人:影響力策略與應用的探討
在人際互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無所不在。透過瞭解影響力策略,我們可以善加運用,提升自身或團隊的影響力,達成更理想的溝通與協商成果。
影響力策略
策略 | 説明 | 優點 | 缺點 |
---|---|---|---|
獎勵 | 提供正面回饋或強化物,鼓勵他人採取特定行為 | 激勵、正面強化 | 可能過於倚賴獎勵 |
懲罰 | 給予負面後果或處罰,阻止他人採取特定行為 | 抑制錯誤行為 | 負面、破壞關係 |
説服 | 使用邏輯或情感來改變他人的信念或態度 | 有效於理性思考的人 | 倚賴訊息品質、説服技巧 |
社會認同 | 透過加入羣體或模仿他人行為,影響他人 | 強大的社會效應 | 可能導致從眾、意見一致 |
情感感染 | 透過非語言溝通傳遞情緒,影響他人的情緒狀態 | 快速、直觀 | 可能過度依賴情感因素 |
權威 | 利用職位、身分或專業知識,影響他人行為 | 效率高、省時 | 可能造成權力濫用、服從盲從 |
互惠 | 提出請求後伴隨回報,增加他人的還禮意願 | 增強人際關係、建立義務 | 可能被利用或濫用 |
稀有性 | 營造某事物稀有或珍貴的印象,激發他人的渴望 | 引發焦慮感、增加價值感 | 須注意過度營造稀有性 |
影響力應用的考量
運用影響力策略時,應考量以下因素:
延伸閲讀…
心理學: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所影響,這樣的人內心自卑
10 道題測出「你多容易受別人影響」!從心理學角度來看 …
- 目標對象:瞭解目標對象的背景、認知狀態和動機。
- 情境:考慮影響力策略適用的時機、地點和文化背景。
- 道德考量:確保影響力策略符合道德標準,避免操縱他人。
結語
人影響人是一種普遍且複雜的現象。透過瞭解影響力策略,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傳播訊息、改變他人行為,並建立健康的社會關係。然而,在運用影響力時,必須謹慎考量道德原則,避免濫用權力,才能創造一個互惠互利的良好互動環境。